浅谈秦淮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

2013-11-21 22:46白雪莲
剧影月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秦淮服务体系群众

■白雪莲

浅谈秦淮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

■白雪莲

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从2011年起,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这标志着“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进入一个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由实践推动向理论建设与实践推动并重转变,由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并重转变,由“点、线”推动向“点、线、面”并重转变。

重点创建内容包括: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三是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四是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五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六是建立制度设计成果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结合秦淮区区情,近年来,秦淮区委明确提出了“文化发展争第一”的工作目标,将全区文化建设摆上了重要日程,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等为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文化精品不多,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使用面积不达标等。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必须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永远保持争一流、创一流精神面貌,加快发展和完善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既规划目标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整体性,带动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扩大群众文化影响。品牌代表形象,品牌形成优势,品牌就是竞争的软实力。注重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在竞争激烈环境下迎接市场挑战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拥有我们民族的世界品牌。”这不仅是对民族产业的要求,也是对文化发展的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向人们提供的是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应注重创建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以更清晰的角色、更经常的频率、更持久的影响力参与到群众的生活之中,才能成为群众生活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除了秦淮的“金陵灯会”,已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秦淮区也应该进一步打造提升自己的有影响力的闻名全国的文化品牌,秦淮自古是金陵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秦淮文化代表了金陵文化的精华。古往今来,这片文化沃土培育了众多的文人大家,留下了无数流芳千古的鸿篇巨著和艺术奇葩。我们应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合理地运用好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在巩固提升传统品牌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形成新的品牌。比如以往每年一度的金陵灯会、文化庙会、“秦淮之夏”社区文化艺术节、金秋美食节等等,虽早已成为秦淮文化的品牌,但是除了金陵灯会外,其他的活动开展情况都不太理想,品牌优势亟需巩固,品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深入挖掘资源,传承和弘扬传统群众文化。优秀的传统群众文化资源,有的一直延续至今,广泛流传,有的已经被淡化,甚至已经濒危,如果不很好地挖掘、利用、传承和弘扬,这些民间文化资源将逐渐被遗忘。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群众文化守护着民族文化之根。很多群众文艺工作者同时肩负着保护与传承当地民间艺术的重任。比如在第十五届文化部群星奖参演节目中,亮相于广场舞决赛的辽宁海城高跷秧歌、广东鳌鱼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还有我区文化馆创作的少儿南京白局《救天鹅》在南京市少儿团队大赛中获优秀创作奖,制作的秦淮花灯获得“三花奖”等,都是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再创作。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群众文化资源的挖掘、培育、保护、传承和弘扬,将群众文化发展纳入政府大力扶持范畴。我们的南京白局、秦淮传统的手工制作花灯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但都面临着日益萎缩、后继乏人的窘境。如何将它们传承下去,释放出生机与活力,是下一步需要破解的难题。突破口应放在加强政策扶持、推向市场、大胆创新等方面。

3.培养骨干人才,开辟群众文化建设新天地。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最缺少、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要下大功夫、大力气,积极培养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技术人才。一是积极营造有利于群众文艺骨干发挥特长、传承民间手工艺的有利环境,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加大群众艺人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都关注、关心、支持群众艺人,营造尊重民间艺人,尊重群众文化传承骨干的社会氛围,激励他们创作精品,打造品牌。二是适时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创作热情,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方面的优秀骨干和带头人,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三是加大群众艺人的培养、培育力度,要对本区的民间群众文艺骨干进行登记造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适当向他们发放一些补助、补贴,帮助和引导他们焕发创作激情,增强创作能力,让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不断开创秦淮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4.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文化事业改革。作为文化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为主、由主要面对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实现管办分离、政企分离、政事分离,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文化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单位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自我发展活力,提高运行效率,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是两馆领导的任用,逐步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民主方式。二是建立人才流动的全员招聘制,实施中长期聘用和项目聘用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克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待遇能升不能降的用人终身制。三是政事分开,进一步强化文化馆、图书馆工作责任的主体地位,扩大基层单位的工作自主权。四是实施分配拉开的激励机制,分配差距的确定与岗位任务、工作量挂钩,将文凭与水平结合起来,重表现、重实绩、重贡献,以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文化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5.加大资金投入,“建好、管好、用好”公共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体系、人才资金技术支撑体系、组织支撑体系、绩效评估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等方面。

因此硬件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摸底调查,了解本地区目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站、图书室、文化广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图书通借通还工程、流动图书室等现状,发现存在关键问题在于硬件,面积不达标,资金投入少,街道缺少专职文化干事。建议梳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思路,找出差距解决问题,明确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针对突出问题拿出解决方案,要有时间表和路线图,专人负责,专项推进。至2015年,秦淮区建成1处南京市示范文化广场、2个五星级街道文化站。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分别达到10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文化事业各项主要指标进入省市先进行列,争创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猜你喜欢
秦淮服务体系群众
建设门诊“老年友好型”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基于“互联网+”的汽车养护网点服务体系
多让群众咧嘴笑
真假天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秦淮看月记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