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浅议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

2013-11-21 22:46蒯建华
剧影月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特色资源旅游

■蒯建华

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浅议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

■蒯建华

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文化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文化是旅游业的资源、品牌、灵魂,旅游则是文化的市场、载体和动力,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充分挖掘文化消费的潜力,突出放大文化消费的总量,使旅游更具吸引力。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建立完善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是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精神要求,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共同提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两大产业的共赢发展。

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齐梁两代皇帝的故里,丹阳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厚。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6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同时,眼镜、工具、汽车配件等产业彰显丹阳作为工贸名城的特色,练湖、水晶山、泰山水库等自然人文资源独具风采。必须紧紧把握、发展机遇,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依托本市重点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文化旅游区域和项目,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1.宗教文化旅游。本地宗教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名刹、名寺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尤以九里季子庙、嘉山龙庆寺、埤城白龙寺、皇业寺等为代表,打造宗教文化旅游板块,通过历史人文资源的整合形成集聚效应,既传承历史文脉,又提升综合效益。要从政府层面,做好规划制定、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工作,克服在低层面运作的弊端,以整体的眼光、战略的布局来推进宗教文化旅游项目,迅速形成文化旅游的爆发力、竞争力。

2.红色文化旅游。本地革命文物独树一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抗战时期新四军对日作战的战斗活动遗址;二是解放上海战役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遗迹。要充分保护利用革命文物资源,打造红色旅游项目。打造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贺甲战斗旧址”为代表的新四军抗战遗址利用项目,同时对“解放上海总前委旧址”、“华东财经委旧址”、“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旧址”等同一重大事件的革命文物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征集文物、装潢布展,形成有吸引力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

3.农村休闲文化旅游。大力发展丹阳特色的人文休闲体验产业,依托特色生态农业升级,大力发展林果、茶叶、花卉、粮蔬种植型和采摘型生态休闲活动,着力建设一批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特色餐饮、互动娱乐于一体的农艺体验产业园。加强休闲体验产业与文化旅游、演艺娱乐、餐饮服务、特产营销等产业的深度结合,融入创意体验理念,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逐步形成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民俗文化内容丰富、休闲形式生动活泼的特色服务产业。

4.工业商贸旅游。利用临近城区、高铁启用等有利条件,全面推进中国眼镜城建设,积极筹建眼镜博物馆,围绕眼镜专业市场、集中发展眼镜产业相关制造、加工、仓储、物流、创意设计等产业,形成面向华东、辐射全国、连通海外、有较大服务半径超大型特色专业市场,将眼镜商贸游纳入华东旅游市场板块,并紧密结合本市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形成客源丰富、运作规范、服务配套的华东地区短期旅游线路,带动眼镜产业、促进旅游市场。

5.齐梁皇家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挖掘本地齐梁陵墓石刻、皇业寺、萧氏宗祠等齐梁帝王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齐梁皇家文化旅游。同时,利用齐梁陵墓石刻及海外华人捐赠的大量石刻文物,建设包括石刻旅游风景区在内的总面积为64平方公里左右的“文化科技产业园”,通过园区整合本地齐梁文化资源,打造文化遗产旅游业、文化遗产服务业、文化遗产教育培训业、文化传媒业等文化产业项目,逐步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6.名人文化旅游。对本地文化名人故居加强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人街,重点建设“三吕一马”纪念馆,征集“三吕一马”遗存文物,并布展、开放,既保护我市重要的人文资源,又形成名人文化旅游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丹阳文化旅游已逐步迈向蓬勃发展期,十二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但总体来看,文化旅游业整体实力不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文化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尚未形成。今后重点把握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做大产业,谋划为先,规划为要,必须对中长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精心规划,进一步明确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方向、重大项目、空间布局及保障措施等,形成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做到近期有项目、中期有目标、长期有远景。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和旅游的丰富内涵,注重整合和优化文化旅游资源,正确处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旅游企业为支撑,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应找准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采取有效措施,对丹阳历史上的名人、名家、典故、传统、故居、遗作等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精心整理,还文化以灿烂的色彩,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近两年完成了30集长篇影视专题片《古邑史踪》和《丹阳文物》出版发行,充分展示了丹阳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积极打造书画装裱中心建设,吸纳装裱企业,集聚装裱人才,初步形成书画装裱基地。建设176文化绿洲,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市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正则绣、刻瓷、雕花天鹅绒等特色文化产品集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影响,品牌就是效益,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立足自身优势,精心整合、策划、组织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精品,深度开发书画装裱、正则绣、彰绒工艺品织造、刻瓷、封缸酒酿造技艺等,通过融入现代理念、提升传统工艺、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要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进一步构建文化旅游品牌体系。重点打造景区景点品牌,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文化创意,充分体现文化之魂。重点打造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按照定位准确、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的要求,努力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宣传和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

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项目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关键,要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重大项目建设紧紧抓在手上,督导落实项目,形成全市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良好态势。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要依托地方独有或特有资源,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和抓手,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软硬件建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内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重点抓好文化旅游景区和文化旅游线路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对重点项目要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集群带动,使重点项目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依托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

五.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要依托资源优势,制定文化旅游商品发展规划,促进旅游商品系列化、档次化、品牌化。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挖掘旅游品牌形象价值,拓宽旅游品牌产业链条,逐步提高精品份额,扩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工艺品种。要加大文化旅游工艺品的挖掘、研发、策划、包装、展销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从事工艺品的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大力扶持从事工艺品制作、生产和经营的文化能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推广。引导企业及从业人员在质量、品牌、传统与创新上下功夫。

六.促进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围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推广,加强研究,搞好策划,舍得下功夫,舍得花本钱,全面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运用报刊、广播、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传媒手段,紧紧围绕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组织文化旅游品牌推介和展示活动,形成多角度、高密度、立体式的宣传阵势。发挥市场推广优势,将反映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充分展示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扩大文化旅游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特色资源旅游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旅游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