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算及其理想动力研究*

2013-11-22 06:52王瑞鹏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动力

王瑞鹏

(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

一、相关文献回顾

城市化是一个包含着社会、经济、空间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换过程。因此,对城市化动力机制应以系统的、多因素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而对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算则成为机制研究的基础和前提[1]。新疆作为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和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同时,新疆还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社会结构十分独特。新疆城市化道路在遵循国内外城市化道路的同时,还有其特殊性[2]。因此,在科学测度新疆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对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维护西北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由于研究它的学科不同,迄今为止学术界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及非农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城市型地域景观扩大的过程[3][4][5];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市化不仅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含义,还应包括城市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向其农村腹地的扩散传播过程[6][7]。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8]。国外学者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该模型认为城乡之间的生产率差异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9]。Krugman(1991)认为,运输成本的下降导致劳动力向核心区集聚[10]。而 Henderson(2005)认为,内生性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以及人口增长是城市化主要的动力因子[4]。Scott(1986)认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所引起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城市化的动力[11]。我国学者根据城市化的推动主体与组织主体将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型[12]、市场主导的自下而上型[13];根据动力来源不同分为的“外生城镇化”与“内生城镇化”[14];根据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将城市化动力划分为农村的推力与城市的拉力[15]。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经典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理论研究,而且研究对象多为经济发达地区。本文从1994-2011年新疆城市化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熵值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来分析新疆城市化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力机制,以科学测度新疆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及准确分析其动力机制,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

二、新疆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算及其演变特征

(一)新疆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算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遵循系统性、完整性、层次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从人口、经济、社会以及土地等四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克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与多变量之间所含信息的重叠性,运用熵值法对新疆1994-2011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其主要步骤及测算结果如下:

首先,根据公式(1),对14项指标的252个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根据公式(2)和公式(3),利用标准化数据,计算出每个指标的熵值,进而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见表1);最后,利用公式(4)和公式(5),计算出1994-2011年新疆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以及各子系统的得分情况(见表2)。

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m为年份,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xij为第i年第i个指标的数值。

表1 新疆城市化水平综合测算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二)新疆城市化进程的演变特征

根据上述测算结果,1994-2011年新疆城市化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新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极不相称的,具体表现如下:

1.新疆城市化综合水平迅速提高,主要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城市化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对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条被拉伸的“S”型曲线[5],可以将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地区城市化率在30%以下;加速阶段的城市化率在30%与70%之间;成熟阶段的城市化率在70%以上。按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例的指标计算,2011年新疆城市化率为43.54%,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1994-2011年间新疆综合城市化水平迅速上升,主要表现为城市地域景观的扩张(见表1、表2)。其中,区域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发展是推动新疆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见表1)。

表2 新疆城市化综合水平、各子系统得分及其比重

2.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呈现“过度城市化”的特征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物质化和精神化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劳动力、非农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与城市型地域景观的推进;后者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向广大农村腹地扩散过程[3]。健康的城市化过程应既具有物质化的外延扩展,同时含有精神化的内涵发展。1994-2011年间,新疆社会城市化子系统得分占城市化综合得分的比重由19.67%下降到14.81%(见表2),新疆城市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这说明新疆城市化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缺少内涵式发展,换句话说,城市中居住着大量的没有被城市化的居民。这种情况被学术界称之为“假城市化”或者“过度城市化”。

三、新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新疆城市化进程的演变特征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累积的表面特征。而回答城市化为什么会发生、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和城市化今后将如何发展等问题就需要研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经济学理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5][7][15]。

(一)新疆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定性分析

1.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要求新疆走农业现代化与集约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城市化提供剩余粮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它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前提。新疆属于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季节性的,这就决定了新疆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有关学者测算,2009年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281.80万人,在疆内的就业比例占90%以上,其中,转移到新疆城镇就业的比例仅为11.5%,且就业多具有季节性与兼业性的特点[16]。这将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锁定在低收入的陷阱中,造成新疆城市化的推力不足。受绿洲水资源紧缺的影响,近年来新疆农业发展主要通过开发人工绿洲来拓展耕地面积,而缺乏科学规划的开垦将对新疆绿洲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新疆许多土地地形平坦,适于走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集约化的道路。因此,新疆农业必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形成推动新疆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2.新疆工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少数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对于多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来说,工业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循环累积的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工业化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工业化发展提供集聚经济效益。由于新疆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应是现阶段新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工业迅速发展,2011年新疆工业产值占GDP比例已经达到了48.8%。而工业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不明显,1994-2011年期间新疆工业部门中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一直处在13%~15%之间。这是由新疆工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一直以来,新疆工业结构存在轻工业偏轻、重工业偏重以及产业地方化不足等问题,以至于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有限,进而无法成为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服务业是近年来新疆城市化最主要的动力

库兹涅茨在其名著《现代经济增长》中,以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伴随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就业比例将发生变化——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比例将持续下降,在工业部门就业比例将保持稳定的状态,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将趋于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将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换句话说,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服务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新疆城市化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服务业的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17.2%增加到2011年的34.0%,劳动力就业比例由13.61%增加到35.71%,增加了22.1百分点。同时,劳动力在农业的就业比例由72.06%减少到48.66%,减少了13.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新疆服务业不仅仅吸收了由农村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城市中大量的待业人员。因此,服务业成为近几年新疆城市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

(二)新疆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定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疆城市化与其各个动力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多元回归模型。

1.新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分析

以1994-2011年间新疆城市化的综合得分(UR)为因变量,以同期的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IN)、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AG)、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SE)作为自变量,建立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其动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新疆城市化水平及其主要动力演变的回归分析

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反映了该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数值越大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力越强。由此可知,推动1994-2011年新疆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按强弱排序依次为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2.新疆城市化的理想动力分析

城市化的理想动力是指既能推进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17]。因此,以1994-2011年生产总值(GDP)表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y),以同期的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IN)、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AG)、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SE)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新疆城市化水平及其理想动力演变的回归分析

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看,新疆城市化的理想动力大小排序依次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化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分别运用熵值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994-2011年新疆城镇化水平及其理想动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1994-2011年新疆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且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新疆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城市化综合水平,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过度城镇化”的特征;(2)一般而言,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动力多以工业扩张为主,1994-2011年间,新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却为服务业,而驱动新疆城镇化的理想动力为农业与工业。

可见,与发达地区城镇化相比,新疆城镇化具有特殊性,这是由新疆的特殊区情决定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不足,具体表现为轻工业偏轻、重工业偏重以及产业地方化不足等特征,工业化在推动城镇化综合水平提高的同时,却没有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于是呈现出“过度城镇化”的特征。而新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之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因此,服务业成为新疆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根据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实施资源优势转换与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力度;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层次;不断增强与优化新疆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以促进新疆城镇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杨德刚.新疆城市化过程及机制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3,(1):50-56.

[2]王瑞鹏,郭宁.新疆城镇化过程特征与评价——基于两种指标体系对比分析的视角[J].生态经济,2012,(10):55-57.

[3]Hudson J C.Diffusion in a Central Place System [J].Geographical Analysis,1969 :1.

[4]J.Vernon Henderson and Hyoung Gun Wang.Aspect of the rural-urban transformationof countries,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2005(5):23-42.

[5]徐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6.

[6]JohnFriedmanandTomasLackington.HyperurbanizationandNationalDevelopmentinChile:SomeHypotheses[J].UrbanAffairsReview,1967:2-3.

[7]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8.

[8]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38-43.

[9]W.A,Lewis.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Scocial Studies,1954(22):139-191.

[10]P.,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11]Allen J.Scott.Glob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City-regions,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Volume 9,Issue 7,2001pages 813-826.

[12]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67.

[13]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2):106-115.

[14]陈扬乐.中国农村城市化动力机制探讨[J].城市问题,2000,(7):2-5.

[15]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88-93.

[16]马德.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J].新疆社会科学,2011,(3):50-53.

[17]欧向军.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8,(5):993-1001.

猜你喜欢
城市化城镇化动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家乡的城镇化
动力船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