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2013-11-22 03:57陈敏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并购动因

陈敏

【摘 要】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张的一种手段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并购有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并购的动因。文章以我国的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以求在并购实务中能为企业决策者们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动因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93-02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几年就有吉利收购沃尔沃,海尔收购三洋电机,万达收购美国院线AMC,美敦力收购康辉医疗,优酷土豆合并,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一是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近年来,各行业企业通过合并和吸收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兼并重组,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有利于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服务更新换代,这已成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监管共同的认识。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一、企业并购理论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代理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代理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代理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代理人有代理问题产生时,收购或代理权的竞争可以降低代理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代理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代理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尽管西方的企业并购动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的部分并购活动,但我国的企业并购动机仍存在自己的特色。如我国有的企业并购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迎合主管部门解决长期存在的亏损企业问题,解决财政的沉重负担和支持优势企业发展等要求。另外有的企业并购动机受资本市场限制,买壳上市成为部分企业并购的动机。

二、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

我国的啤酒产业1978年时只有少数几家啤酒厂,全国啤酒产量也只有40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年均递增近30%的高速度增长,到1988年,在数量上已发展到813家,总产量上到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世界第三,到1993年就跃居世界第二。1997~2002年间,我国啤酒产量年均增长7%,到2003年达到了2400万吨,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和消费国。截至2012年底我国的啤酒产量已达到4902万千升,我国的啤酒人均消费水平也从1978年的5公升增长到2012年的35.14公升,与世界消费水平同步。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成熟的啤酒行业集中度较高,几大啤酒公司垄断市场,占据全部销量的80%~9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啤酒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得到一定的提高,最新数据显示,燕京啤酒、华润雪花、青岛啤酒和百威英博四家啤酒集团,以58%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啤酒行业72.5%的利润。市场上活跃的大多数还是区域性品牌,而一些地区性的中小企业将会被大企业并购,或者退出市场。未来几年中国将会形成少数几家啤酒集团控制国内整个啤酒市场的局面。

燕京啤酒在1999年开始连连兼并30多家啤酒企业,2012年啤酒销量已达550万千升,尤其公司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几次增持惠泉啤酒股权,公司持有惠泉啤酒有限售条件的股份1.25亿股,占惠泉啤酒总股本的50.03%,为惠泉啤酒的绝对控股股东。青岛啤酒公司自1995年以来在全国重要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活动,已在鲁、京、沪、粤、陕、苏、闽等l7个省市设有近50多个啤酒生产分厂,在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生产销售不同档次的各种品牌啤酒,2012年销量达到790万千升。2009年,雪花啤酒的总产能已突破惊人的1000万千升,打破了原有的啤酒行业“群雄逐鹿”的状况,稳坐国内啤酒品牌销量龙头位置。国际著名啤酒厂商SAB是华润啤酒集团的三个股东之一。华润凭借雄厚的资本,先后并购沈阳“雪花”和四川“蓝剑”两大名牌。苏格兰纽卡斯尔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l0.5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重啤集团的国有股5000万股,占重庆啤酒总股本的19.51%,股份转让完成后苏纽公司成为重庆啤酒第二大股东。

三、我国啤酒行业并购动因分析

通过前述各种经济学派对企业并购行为解释,结合我国啤酒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分析我国啤酒行业兼并重组动因如下:

(一)啤酒行业特点是典型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进而企业的利润能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啤酒企业出于经济上理性的思考,追求企业不断地做大做强。

(二)从国内企业来讲,我国大部分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地域性严重,销售网络还是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某一地区,其他地区占有率很低,同时还有一些地区的市场没有得到开发。在这种形式下,一些企业把目标瞄向了自身市场以外的地区,通过并购重组其他地区的市场,打开销售渠道,从而扩大自己的销售,同时因为本地化生产,降低了成本。

(三)树立品牌效应。国内啤酒行业生产能力目前相对过剩,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一般把目标定在了高端市场,它们追求的是品牌效应。面对国外企业的冲击,我国企业也正在改变营销思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我国啤酒行业品牌的建立是循着一个思路:地方品牌、区域品牌、全国品牌到世界品牌。以全球化的观点来考虑,品牌对于一个啤酒企业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通过并购优质资产,扩大了销售范围,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进而为进入中高端市场、进行品牌竞争减少了一些障碍,为企业拓展了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

(四)啤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增强企业进入壁垒,建立优势的竞争地位。从啤酒产品本身来讲,差异化非常困难,因此,啤酒企业在不断的并购中完成企业的战略布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给同行业的竞争者或后进入者设置了障碍。由于地方保护及消费者偏好的问题存在,有实力的啤酒企业通过并购一个地区的啤酒企业,可以赢得市场的准入条件,以及地方政府优惠的投资政策支持,进而可以控制市场资源,包括市场网络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关系资源,这些优势资源是啤酒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大规模的必要保障。

(五)提高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代表着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大量竞争能力较弱的企业将会被兼并或被市场所淘汰。啤酒行业企业数量将出现一个大幅下降的趋势,届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中国啤酒行业将逐渐步入成熟发展时期。如青岛啤酒对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开展的横向并购对提升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青岛啤酒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其市场占有率由最初的不到3%达到了现在的17.4%。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并购行为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已有的并购理论对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及动因进行分析,得出了啤酒行业经历的一系列并购活动,主要原因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占有率、树立品牌效应、追求协同经营等。

参考文献:

[1]G.本斯顿:混合并购原因、后果及改善.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2]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曹风岐:如何进行企业重组与并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魏江: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后整合管理.科学管理研究,2002(1).

[5]李适国:企业购并策略和案例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4).

猜你喜欢
并购动因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企业反向收购上市动因分析
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和应对措施
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蛇吞象”并购后弱势企业的营销策略探析
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策略分析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风险度量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