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活动研究进展综述

2013-11-25 10:03常华军
浙江体育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体力理论活动

常华军

(浙江万里学院 体育部,浙江 宁波 315100)

1 研究目的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更多人开始关注体力活动这一概念,对体力活动的研究也已经非常普遍。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国民体力活动不足而引起的国民素质下降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早在2000年,日本就开始推行“21世纪的国民健康增进运动(健康日本21)”计划。这是控制以生活方式为主的慢性疾病防治对策,是日本国家健康政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增加健康人数,消除或减少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该计划的提出,对日本全国的健康促进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2006年,更特别提出了“为了增进健康的运动基准2006”,进一步强调了体力活动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和地位[1]。

2008年10 月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向全民发布了《2008 美国体力活动指南》,其主题是“运动、健康与幸福”,这部指导手册涵盖了不同年龄范围人群获得健康所需体力活动的类型、负荷以及强度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地引导人们(6岁以上的人群)通过适当的体力活动改善并增进健康”提供了理论参考[2]。这一指南也很好地明确了在美国国民健康促进计划中体力活动的主导地位。

2005年我国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纲要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框架》,以及当前国内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组织农村、城市社区、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学校、医院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七个方面健康促进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制定[3],但其中并未将体力活动做为健康促进和慢性疾病改善的重要手段加以强调。

目前体力活动研究的进展,更多地受到了我国政策制定者、医务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的关注。了解全球体力活动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入把握体力活动在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政策制定时体现体力活动的地位,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体力活动的研究进展,包括: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体力活动的评价方法、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体力活动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

2.2 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提炼,最后形成综述,其中文献的来源有国内外科研期刊和网络数字图书系统,还有通过专家访谈得到的一手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力活动的定义

体力活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医学研究中,Caspersen等(1985)将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定义为: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4]。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分类方法,体力活动一般包括职业有关体力活动、交通中的体力活动、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包括锻炼)及家务有关体力活动四个方面[5]。长期以来,人们关注重点放在了锻炼上,即闲暇时间特意进行的大强度的运动,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多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揭示了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对健康的益处,体力活动的确切含义进一步得到了重视。

体力活动由以下四要素组成:①频率(Frequency):在指定的时间内体力活动的次数。②持续时间(Duration):一次体力活动的时间。③强度(Intensity):参加体力活动的生理努力程度。体力活动量从数值上等于上述三个变量的乘积。④其他因素:体力活动类型和环境。

3.2 体力活动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3.2.1 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目前,常用的体力活动测量技术包括:行为观察法(method of behavior observation)、双标水法(doubly labeled water)、间接热量测定法(indirect calorimetry)、体力活动问卷(physical activityquestionnaires)、心率表(heart rate monitors)、运动传感器(motion sensors)等。

表1 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

国内研究显示,几种能量消耗测定方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间接热量测定法结果准确、使用简便,适于在较大样本人群中推广使用。在具体的研究中选择对应的测量方法,需要考虑到:调查目的、样本大小、项目预算、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目标人群的特点、统计(精度和准确度)等因素。在实际的测量中,单一的测试方法不可能达到测试的全部要求,为了得到高信度的测试结果一般都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进行。

3.2.2 体力活动的评价方法。Ainsworth等1993年发表的《体力活动概要——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分级》中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体力活动编码系统。这一系统按活动目的、类型和强度对体力活动进行划分。根据能量消耗率,即活动强度,对各种体力活动进行分类编码,给出了各种代谢当量(MET)强度水平,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是指特定活动时的代谢率与标准的静息代谢率的比值。1MET=VO23.5ml/kg/min,也就是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毫升的氧的活动强度定义为1MET。体力活动代谢当量小于3METS 为低强度体力活动;大于等于3METS 小于6METS为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大于6METS 为高强度体力活动[6]。

1998年,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专家组设计了包括职业有关体力活动、交通中的体力活动、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及家务有关体力活动的评价标准,并于2004 年作了修订。该标准将体力活动水平分为3个级别:①体力活动活跃(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每周至少3天,累积达到至少1500METmins;或者,每天步行并参加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每周累积达到3000MET-mins)。②体力活动充分,即每周至少3天,每天至少20min的高强度体力活动;或者,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min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或步行;或者,每周至少5天有步行并参加中等强度或高强度的体力活动,累积达600MET-mins。③体力活动不足,即没有达到①和②。MET-mins是表示体力活动总量的单位指标,MET-mins=MET 水平×活动时间(60min)×每周活动次数[7]。这一标准可以较为全面的衡量个体体力活动的水平。

3.3 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与健康密切相关:有规律的参加体力活动可降低成年人的死亡率,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一些癌症、抑郁、骨关节炎症,增加骨密度等。国外近期的研究有考察体力活动直接与某个疾病关系的,也有考察体力活动与健康状况的。

表2 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关系:研究证据及等级

表2显示了体力活动与慢性病的关系[8],另外一些研究涉及到了体力活动与智力、与病假等方面的关系,例如Archana Singh-Manoux等对公务员人群的研究显示低的体力活动水平对中年人来讲是一个认知机能的危险因子,体力活动可以在某些因子上改变智力水平。K I Proper1等研究了荷兰的3个大样本的体力活动剂量和病假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度的体力活动和病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使用了推荐的高度体力活动(每周至少3次参加体力活动)的样本很少请病假。因此推荐量体力活动在维持身体功能方面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3.4 体力活动行为的理论研究

体力活动属于人的行为,在体力活动的4个部分中(职业劳动、交通活动、闲暇活动、家务劳动),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是最活跃的变量,特别是其中的体育锻炼行为是调控个人体力活动的主要因素。对于体力活动的研究最初都是从行为学的角度进行的,与之相关的理论有:健康信念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阶段变化模式理论、行为变化跨理论模型。

表3 体力活动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模型及评述

从表3可以看到,各种研究体力活动行为的理论也有其优势与不足,近几年的研究中,跨理论模型受到更多关注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跨理论模型包括了处于不同行为变化阶段的人群;该模型认为行为变化是动态的,受多种因素影响;提出有不同的过程影响个体的行为变化状态,它为进行与行为变化状态相适应的锻炼干预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还强调除行为之外还有多种结果伴随着行为变化而变化。跨理论模型的不足在于:对于不同阶段的支持性证据太少且不一致;对于行为变化过程和变化阶段关系的证据模糊;该模型描述性强而解释性差;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社会影响等调节变量的作用。但目前为止,跨理论模型还是相对全面的理论,在体力活动研究领域是一个较成功的理论。

4 结论与建议

4.1 国内外关于体力活动的研究以前多集中在医学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体力活动与肥胖、身体机能和非传染慢性疾病的关系,体力活动与身体康复治疗的关系,体力活动与工作生活状况的关系等。

4.2 在体育科研领域也有一些关于体力活动的测量与分类以及体力活动推荐量等的研究,各种测量方法各有优劣。在体力活动的测量方法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对于小样本的测量精度越来越高,对于较大样本的精确测量,推荐气体代谢测量法。但是对于大样本的测量主要还是通过体力活动问卷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一般都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采用多重测量方法,以保证最终测量结果的高信度。

4.3 在体力活动理论模型的研究上,一般都是以某一单一的理论对体力活动的行为进行研究,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例如:如何干预和促进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的研究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将体力活动这种行为用跨模式理论进行分析是体力活动研究的趋势。

4.4 发达国家对体力活动的研究已经转向体力活动行为的促进、干预和指导,以及体力活动处方的制定等方面。我国的政策制定者、体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体力活动研究者应当结合本国实际,制定符合本国特点的评价标准,整合资源,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的体力活动研究及指导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更应当在政策制定的层面将体力活动做为我国居民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加以积极的推广。

[1]日本厚生劳动省健康局生活习惯病对策室.为了增进健康的运动基准2006身体活动·运动·体适能-报告书[R].2006.

[2]郭甜,尹晓峰,杨圣韬.2008 美国体力活动指南简介[J].体育科研,2011.

[3]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R].2005.

[4]Carspersen C.J,PowellKE,Christenson GM.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 related research.[J].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2):126-131.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1):61-62.

[6]Ainsworth BE,Haskell W L,Leon AS。etal 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classification of energy costs of human physical activities.MedSciSportsExerc,1993,25(1):71-80.

[7]栾德春,马冠生.体力活动推荐量及评价标准[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161-165.

[8]王香生,黄雅君.体力活动关与健康:研究及应用[J].体育与科学,2008(6):76-78.

[9]Prentice Dunn S,Rogers R W.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and preventive heslth:beyond the health belief mode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986,1(3):153-161.

[10]Sanderson C A.Health Psychology.John Wiley &Sons,Inc,2004.

[11]Sallis,J.F.,&Hovel,M.F.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behavior[J].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90(19):307-330.

[12]Prochaska JO,Redding CA,Eever KE.The trans t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s of change.In: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San Francisco[M].Jossey Bass Publishers,1997:61-83.

[13]尹博.体育锻炼行为的跨理论模型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06,9(5):120-123.

猜你喜欢
体力理论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人类的收留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