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科病房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3-12-01 05:34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湖北荆州43402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5期
关键词:鲍氏广谱病房

郑 蓉,李 灿 (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湖北 荆州434020)

鲍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重要条件致病菌,约占临床检出不动杆菌的70%以上[1]。尤其是儿童感染更加严重,已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研究拟分析儿科病房Ab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83例鲍氏不动杆菌均分离自3451例本院2008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儿科住院治疗患儿的痰液、咽拭子和血液等临床组织标本,同时已剔除同一患儿分离的重复Ab菌株。

1.2 鉴定试验

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严格根据 《微生物标准化操作规程》的程序进行。

1.3 质量控制

采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为标准菌株。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危险因素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机械通气、导尿管置管,广谱抗生素≥14d和气管插管或切开均为本院小儿科病房内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 讨 论

鲍氏不动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细菌,而患儿常因免疫防御能力较低、各种尿管或气管置管、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住院时间较长等多种因素,导致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伤口等感染现象,甚至可能出现脑膜炎和败血症等严重后果[2-3]。

本研究结果显示,机械通气、导尿管置管,广谱抗生素≥14d和气管插管或切开均为儿科病房内患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创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重要抢救措施,虽然可以显著改善危重患儿的呼吸状况,但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极易破坏患儿上呼吸道系统的正常防御功能。而黏附或寄居在患儿口腔、咽喉和鼻腔等部位的鲍氏不动杆菌则可通过气管导管间隙进入下呼吸道。此外吸痰、纤支镜等侵入性操作可明显增加患儿的下呼吸道感染几率,而鲍氏不动杆菌在呼吸机管道和湿化装置等处的定植现象相应增加Ab肺炎的危险程度[4-5]。本研究组中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患儿大多数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免疫防御功能显著减退,均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部分患儿还接受侵入性操作治疗,上述原因均增加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机会,符合相关文献报道[6]。

总之,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菌株在临床上的日益增多严重损害儿童的身体健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侵入性操作的使用次数和时间,加强儿科病房内的环境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可有效减少鲍氏不动杆菌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鲍氏广谱病房
更正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预后分析
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厦门大学科学家发现乙型流感的新型广谱中和抗体
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预防控制措施
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HIV-1疫苗研究进展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