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湾公交综合体建筑设计及交通流线规划探析

2013-12-02 04:54胡伟民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年12期
关键词:场站流线综合体

胡伟民

(栢诚(天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940 )

引言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综合体公交社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公交综合体项目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远可持续的规划,制定有利于形成发达公共交通系统、限制小汽车的交通政策,多模式交通的便捷换乘,相关部门的配合,居民低碳出行理念的树立等。文章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该项目在追求“通达融合”中的设计体现。

1 公交综合体概况

万家湾公交综合体项目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光华新区蔡桥片区,光华大道以南。地块形态较为规则,大体呈矩形。南北向长度约160m,东西向长度约218m,用地面积为31427m2。项目总建筑面积167047m2,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06565m2,为公交综合体。未来公交综合体交通需求呈现“总量大、功能复合、立体化”三大特征,对公交综合体交通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图1)。

图1 项目鸟瞰图

2 实现“通达融合”的综合体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

万家湾公交综合体项目是成都市大力发展公交建设事业,缓堵保畅,公交先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达”是交通建筑的主要特性,人流和车流的组织成为通畅的关键。以“通达”作为总体建筑设计的原则。首先满足交通建筑的基本需求,体现该建筑的特征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从功能上为交通的始发和人流的引导提供良好的硬件配套和流线组织,最大限度满足人车分流,实现场站、住宅、商业及办公等各功能主体车流组织相互独立,并从形态上为交通综合体提供足够的指向性和标志性。

贯穿本案的另一个亮点是“融合”。交通换乘空间与购物、餐饮、办公、住宅等功能部分形成良好的,具有吸引力的联系,多方面的地面与地下联系,把各种商业活动联成一体,有利于开放经营,也吸引了客流。商业设施的配置不仅为住宅用户和乘客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也为公交场站的工作人员带来方便。特别是到发车客流与商业的“无缝”衔接,U型发车区以及屏蔽门的设置等都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是本案设计的亮点。

场站功能放弃了一贯的厚重体块,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不同的体块相互组合,错落有致,让周边而来的视线,可以观赏到本建筑群上下高低、不同空间的层次感。商业沿街围合住场站停车楼呈L型布置。

位于基地东北角的入口大厅由地面连接至地下商业部分,巧妙地把地上商场、室外地面和地下商场的三个室内外不同空间连结起来,形成一个广阔开放的公共空间。行人亦可透过室内中庭及首层商业到达各处,令人流交通脉络得以延续及优化(图2)。

图2 效果图一

3 公交综合体“通达融合”的总体布局

3.1 规划布局,应对交通总量大特征

万家湾大型公交场站将容纳15条公交线路的到发,日均客流将达到3万人次,公交停车楼可提供356个停车位。建成后的场站将成为倡导绿色出行的一个典范。本项目用地性质为公共交通,兼容商业和住宅。总平面布局上充分考虑到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尊重城市的发展方向,突出公交综合体的特色。3栋24层高的住宅布置在基地西侧,为住宅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品质,最大限度减少公交场站对住宅的影响。公交场站停车楼布置在基地中心偏东,由西向东层层退台,并设计为屋顶花园,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界面。

本案摆脱以往公交场站的杂乱形象,以优质的景观并结合城市绿地为乘客、场站办公人员、住户打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综合体场所,使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达到立体化的有机融合。

3.2 道路交通组织,应对交通功能复合特征

3.2.1 车行流线设计

地块东侧和北侧分别为30m、25m规划道路,基地南侧为城市绿地。公交车行出入口设置在基地南侧,借用城市绿地;住宅的车行出入口设置在基地西北侧,相对独立;场站办公和商业的车行出入口设置在基地东南侧;使公交与住宅、商业的交通能有效分离。

公交的发车设置在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地下6条公交发车位,地面一层9条公交发车位,并在地面一层设置了3个下客站台。利用南侧绿地设置的公交出入口由西向东分别是地下一层公交出入口,地面一层公交出口,地面一层公交入口,公交车进出遵循右进右出原则。

3.2.2 人行流线设计

住宅的人行流线由基地西北住宅主入口进入,与商业和场站的人流完全分开。商业的人流则利用场站的上下客区,商业和场站的入口大厅,基地东部的采光廊吸引来往行人。场站的办公人流则通过基地东南角的办公大堂进入,相对独立。通过硬质铺地及临街店面的流线,犹如溪水般的导引,增加空间的商业情趣,合理规划的商业人流动线,与交通建筑动感的特性相匹配。

3.3 优化平台转换节点设计,应对交通立体化特征

在不同平台垂直转换设施合理布局和中庭设计较具特色。万家湾公交综合体主要人行平台间中设置多个垂直转换设施节点,其中2个为主转换节点,设置手扶电梯和无障碍电梯等综合垂直转换设施。各平台转换节点设施均采用中庭设计,增强转换节点的辨识性与标志性,提供全天候运行环境和足够的集散空间,提高出行舒适性。

4 交通综合体“通达融合”的建筑设计

4.1 “通达融合”的建筑单体设计

4.1.1 场站设计

场站综合体的体型和定位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在建、拟建建筑的条件,将乘客入口大厅设置在道路转角处,结合北面的街头绿地以及通往街头集中绿地的人行天桥,使主入口鲜明大气。场站一层和地下一层分别布置了9条和6条的公交发车位,U型的布置方式增加了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保障。场站的二层和三层均为公交停车,五层为场站内部办公。场站屋顶上提供大量绿化,除可减少能源消耗外,还打造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图3)。

图3 效果图二

4.1.2 商业设计

商场占据地下一层,地上一层,二层沿街部分。商业主入口与公交乘客主入口合用,起到吸引商业人流的作用。地下商业通过中庭和东面沿街的采光走廊将自然光线带入商场核心。中庭内设有自动扶梯,把上下楼层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行人流线和优化空间体验。地下一层商业主要为超市和零售,一层为沿街店铺,二层设置目的性较强的餐饮,提供明显的识别标志以便吸引人流。

4.1.3 住宅设计

住宅由北至南分别布置三排,最北面布置四个单元,南面两排分别为两个单元,均为两梯三户。南面两排住宅底层架空,架空层层高为4.5m,住宅层高为2.9m;北面一排住宅底层布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层高为5.5m,住宅层高为2.8。三排的住宅总高度均为24层,总高度不超过72m。

4.1.4 地库设计

公交场站的地下部分共有两层,地库一层主要是地下商场、公交发车、公交停车,地库二层为办公、商业停车库和设备用房。住宅的地下部分也有两层,地下一层为住宅停车,夹层部分为自行车库,地下二层依然是住宅停车。车道流线简洁流畅,而且大多为双面停车,实用率高。

4.2 动感融合的造型设计

动感的城市带来动感的生活,动感的交通带来动感的建筑。建筑体块在穿插交错中律动,立面上曲折的金属线条与透明玻璃、实体墙面形成虚实对比,奏响交通建筑的乐章。地面铺装设计也采用了流线型的LED照明,成为这个乐章中跳动的音符。建筑主入口处醒目的“T”字更是霸气十足得显示着建筑的主体功能。通过动感十足的形象,与城市建筑空间相呼应,提升区域的形象,成为进入城市过程中的一个鲜明的标志,营造繁忙活力的城市空间氛围,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交通枢纽的指向性建筑,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形象,人流的城市活动聚散和交融的焦点。

4.3 景观绿化与自然空间的融合

基地内的景观绿化从屋面以退台式延伸至住宅的底层架空空间,并且利用南侧城市绿地巧妙地扩大了绿色空间,提高了场地的品质。大量绿化景观形成的“绿色空调”,大大改善了局部小气候,成为自然环境和室内环境间的生态调节器。屋面绿化也给场站办公人员提供了室外休闲空间。

4.4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中提供的电梯可到达住宅,商场,办公楼,停车库等,电梯的门宽,按钮,轿厢等均符合国家规范,成都标准和残疾人的使用要求。公共厕所配备专用厕所,在入口,门扇,洁具,通道,安全抓杆等方面符合无障碍设计。在室内外存在高差的情况下,在适当的位置设有无障碍设计缓坡作过渡。建筑内外的通道道路,以及相关的门道等均为方便残疾人使用而设计。

5 结语

基于城市开发的公交综合体交通需求呈现出“总量大、功能复合、立体化”特征,对交通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以万家湾公交综合体项目为例提供一种基于“通达融合”的城市综合体交通设计的思路和主要对策,为城市综合体交通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钱才云,周扬. 空间链接—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交通[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场站流线综合体
天迈科技助力深圳东部公交场站标准化建设 打造场站新标杆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重大事故后果模拟法在天然气场站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场站架空管道点蚀组合检测技术及应用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几何映射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对天然气场站工艺管道安装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