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认知视角下“热”的概念隐喻
——一项英汉对比实证研究

2013-12-03 09:41覃修桂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英汉隐喻事物

雷 丹 覃修桂

(广西民族大学,南宁,530006)

1.引言

体验哲学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embodiment),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Lakoff & Johnson 1999:497)。在强调人类的认知和语言具有体验性的同时,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还强调认知和语言的主观性,即语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王寅2004:35)。因此,语言在不同民族之间既存在着普遍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

本文试图从英汉对比的角度,采用丰富的语料,选取了表达人体对温度感觉的“热”这一具体概念,具体考察英汉语中“热”的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投射范围,并试图分析这些隐喻投射背后的理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希望归纳出温度域中的“热”概念在英汉语里构建抽象概念中的作用及其语义扩展的机制,并揭示英汉民族对同一具体概念的体验与认知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主要有两个:(1)权威的英汉语词典(如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因为词典能准确地记录词义的历时变化,反映出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及其投射范围;(2)英汉语语料库(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这类语料弥补了词典的时空制约性,更能体现语言隐喻用法的动态性和丰富性。为节省篇幅,文中用例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2.“热”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当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类的感觉器官时,其个别属性就会在我们头脑中形成反映,继而构成“感觉”,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简单的形式,也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所有知识的源泉(罗尉2010:43)。国内外不少学者已对“热”的隐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Kittay在探讨语义场时认为,英语中“hot”一词用来描写运动员出色表现的习惯用法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冷、暖、凉”等词创造新的意义(Kittay 1987,转引自Deignan 2005:171)。Deignan(2005:172)则考察温度域里的“热、暖、凉、冷”等词的同义、反义以及下义关系,论证温度词的隐喻投射是否存在于情感等目标域中。他发现,温度域的隐喻投射并非单纯的隐喻投射,而是包含了转喻的成分,这可能导致部分温度词的语义关系在情感目标域中的映射比较明显,而其他部分并不明显,总体上不如强式概念隐喻理论所暗示的那样系统。Kövecses(2010:21)指出,我们常常用温度域来谈论对人和事的态度。其中作为始源域概念的“热/火”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激情、欲望等概念。他还具体考察了英语里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这一隐喻(同上:123-26)。

国内学者任晓艳(2006)以工具书的温度感觉词群为研究对象,从义系、词族和语义场三个角度,总结现代汉语温度感觉词的性质特点,展开对汉语温度感觉词与英语、日语、韩语温度感觉词的跨语言比较。姚历(2006)则提出温度概念本身是通过“上下”空间隐喻建构的假设,对比研究了英汉语中温度的概念隐喻,得出了温度概念也可以作为始源域映射到其他领域去,对其他的概念进行建构的结论。高航和严辰松(2008)较为系统地论证了汉语温度域的意象图式以及由这些意象图式所衍生的疾病、色彩、性格或情感等八类概念隐喻,说明了温度这一基本图式在构建汉语的概念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朱东华(2010)对英语语言中的温度图式进行了分析,发现英语里也存在与汉语相同的八大类概念隐喻。罗尉(2010)对比了英汉语言中“热”隐喻的异同并分析了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

上述研究均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热”的隐喻,但大部分并没有聚焦于“热”的概念隐喻。到目前为止,仍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热”隐喻的系统深入的对比分析。罗尉(2010)虽然从中英对比的角度探讨了“热”隐喻的异同,但所使用的语料不够丰富,概括缺乏全面性,对“热”概念隐喻投射背后的理据也未能深入分析。为此,文章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热”的概念隐喻在英汉语中具体的投射范围及理据,以揭示英汉民族在对“热”的体验认知方面的异同及其在英汉两种语言构建抽象概念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3.英汉语“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热”是人体对外界温度的一个基本体验。一方面,热是人体对外界温度的反应:当外界温度较大幅度地高于人体的正常体温时,或者人体皮肤接触到高温的物体时就会觉得热。另一方面,人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对外界温度的感受:当人生病(例如发烧)时,自身的温度会升高,常会感觉到冷或热;当人激动或愤怒时也可能会感到全身发热。此外,人类在体验温度的同时还会主观能动地操控温度。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说明人类早已知道如何获取热量,对物体进行加热。而在对“热”的种种主客观体验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热”的概念隐喻,用“热”来理解其他抽象的意义。下面我们根据语料,具体考察“热”的概念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投射及其认知基础。

3.1 英汉语“热”概念隐喻的共性

“人类相同的身体构造和类似的生活空间环境(感知体验虽有差异,但仍有很多共通之处),正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义结构的基础。”(王寅2005:37)英汉两个民族的人都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使他们对“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体验认知,因此“热”在英汉语里的隐喻投射存在着诸多共性。

3.1.1 “热”喻强烈的情绪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人的情绪。当气温升高时,人们往往会兴奋起来;但温度太高,则会让人觉得不适,继而产生急躁、不安甚至愤怒的情绪。

a.兴奋激动,情绪高昂:

(1) Hot words were exchanged between the two men.

(2) The argument became hot.

(3) 读了由各地寄来的慰问信,不由得一股热流传遍全身。

(4)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

b.焦虑、急躁的情绪:

(5) Officials at the Defence Ministry were hot and bothered about secrets getting out.

(6) He was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before his driving test.

(7) 四处奔走,跑断筋骨,仍然弄不到一点儿消息,急得我俩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8) 这个耗资巨大的项目,近来没有取得丝毫进展,为此他焦心热中、忧愁万分。

c.愤怒:

(9) “Nonsense!” he replied hotly.

(10) When I suggested he was mistaken he got rather hot under the collar.

虽然英汉语里都有“愤怒是热”这一概念隐喻,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两种语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英语里可以直接用“热”这一概念作为始源域来表达愤怒,如Anger Is a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而汉语里鲜有“愤怒是容器中热的液体”这一隐喻,而是用“气”、“火”等与“热”相关的概念来表示。如:

(11) 这件事如火上浇油,那寡妇气得火冒三丈。

(12) 看来这对夫妇的火气未消,互相敌视着。

翟长红、张万防(2007)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身体经验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影响而产生的:英语中用“Hot Fluid in a Container”来表达愤怒,可以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得到解释,即侧重对外在世界即客观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并作出判断和描述。因此将“愤怒”这一抽象概念用“容器里的热液体”这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物体来表达。而汉语中的“气”隐喻可从“中医理论”和道家的“阴阳学说”找到理据。中国的中医理论认为,影响人体内气的运行有多种原因,消极的情感尤其是“愤怒”是最主要的。在道家的“阴阳学说”里,“气”为阳,是与“热”有关的。

3.1.2 “热”喻强烈的感情或态度

“热”在“热、温、凉、冷”四个基本温度范畴里处于最高的、上升的位置,因此在人类构建与温度有关的认知图式时也处于一个突显的位置,常被用于表达人们强烈的情感或态度。

(13) Recent reports in the press have been hotly denied.

(14) a hotly contested match

(15) 他们在巨型条幅上同书“爱我中华”,抒发当代青年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深情。

(16) 各楼层的营业员身着统一服装,热情接待每一位顾客。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里的“热”侧重态度的坚决,而汉语里的“热”侧重喜爱之情或积极友好的态度。

3.1.3 “热”喻强烈的愿望

把光线聚焦在某一点,这个焦点会变热甚至燃烧起来。基于这一现象,人们用“热”来表达非常羡慕或急切得到某物的愿望。

(17) Europe is hot for a product like this.

(18) He was hot for revenge.

(19) 更何况,那是一份令人眼热的职业。

(20) 广大群众热切盼望着能够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不断问世。

3.1.4 “热”喻受人欢迎、关注的人或事物

基于对事物“热胀冷缩”的体验,英汉民族联想到当某人或某事物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受到大家的关注,就会有许多人聚集在附近,产生热量,扩大其影响力,因此便产生了“热”喻受人欢迎、关注的人或事物这一概念隐喻。

(21) Micheal Owen is already one of his soccer’s hottest properties.

(22) The movie is going to be this summer’s hot ticket.

(23) 雅典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最大热门人物是谁?

(24) 邓小平题材图书成为上海书展热点。

3.1.5 “热”喻擅长、熟识

如上文所述,“热”可以表示受人关注的事物,而对事物的关注有助于了解、熟悉这一事物。因此,“热”又被用于喻指有某方面的技艺、才能或知识。

(25) She’s pretty hot at swimming too.

(26) I’m not too hot on Russian history.

汉语里也用“热”喻擅长、熟识的概念隐喻,但不直接用“热”来表达,而是用与“热”相关的概念,如“真知灼见”、“炉火纯青”等。这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同一认知概念在语言表达层面上选择的不同。

3.1.6 “热”喻事物(物体)或事件活跃

物体一旦被加热,其内部的分子运动就会加速运动,处于活跃状态。因此,英汉民族用“热”来喻指高度活跃的事物(物体)或事件。

(27) The competition is really hotting up.

(28) hot money(在各国间频繁流动以获利的流动资金,热钱)

(29) 广场上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30) 随着股票市场升温、房地产热炒,黄金饰品出现了空前热销形势。

3.1.7 “热”喻最新的人或事

刚刚经过加热的物体往往温度很高,比如新鲜出炉的面包。于是英语里用“热”喻指新的、引起轰动的人或事。

(31) Hollywood’s hottest new actress.

(32) I’ve got some hot gossip for you!

汉语里的这一概念隐喻更侧重指刚刚发生的事情,没有“令人兴奋的”含义,与英语喻意有细微差别。

(33) 到底人年轻,肚里装不住还没凉下去的热话。

(34) ……,看见炕上坐着个青年妇女,穿着一身白,衣服边是毛的,显然正带着热孝。

3.1.8 “热”喻困难或危险

过高的温度让人难以忍受,甚至会引发灾难。鉴于此,英语里用“热”喻指问题、情景等艰难、危险。

(35) They’re making life hot for her.

(36) She got herself in hot water with the authorities.

与英语相似,汉语也用“水深火热”来表示困苦的生活,而且还常使用热范畴里的其他词语,如“上刀山,下火海”、“煎熬”等来表达“艰难、危险”。

3.1.9 “热”喻色情、情欲

人的情欲一旦被激起,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心跳加快,从而给身体带来热量,使人有冲动的感觉。基于这一体验,英汉语里都存在着“热“喻指色情、情欲的表达。

(37) She’s pretty hot stuff.

(38) You were as hot for me as I was for you.

(39) 她们已陶醉在肉体的震撼中,传到我眼中的更是一道一道热辣辣的电流。

(40) 她不知怎地有些燥热了,偶一转眸,那男人正注视着她。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两个民族对“热”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因此产生了多个基本相同的隐喻投射:(1)“热”喻强烈的情绪;(2)“热”喻强烈的感情或态度;(3)“热”喻强烈的愿望;(4)“热”喻受人欢迎、关注的人或事物;(5)“热”喻擅长、熟识;(6)“热”喻事物(物体)或事件活跃;(7)“热”喻最新的人或事;(8)“热”喻困难或危险;(9)“热”喻色情、情欲。反映出两个民族在体验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抽象概念和语言表达上的诸多共性。

3.2 英汉语“热”概念隐喻的个性

虽然中西方人有着相同的感知器官,但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他们对“热”的体验及认识仍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热“的隐喻投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既有共性,自然也会表现出一些差异性。

3.2.1 英语特有的“热”概念隐喻投射

a.“热”喻食物辛辣

辣的食物入口会让人觉得嘴里像被火烫着一样,于是英语里用“热”喻指辛辣的食物。

(41) I love hot spicy food.

(42) Pepper and mustard are hot.

汉语里也有“热辣”一词,但它常用来指天气的炎热、心情的激动或言语、措辞尖锐。

(43) 常常,一种热辣辣的情感,堵在喉咙口,直想吐出来。

(44) 她的那些尖锐直言、热辣辣的批评文字,在社会上文坛上引起了一阵被称为“龙卷风”的热烈反响。

虽然英汉语里的“热辣”在字面上互相对应,但用法不尽相同,说明英汉民族尽管对于“热”能形成相同的认知体验,然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隐喻表达并不一定相同。

b.“热”喻接近目标

水要经过加热,达到沸点才能沸腾。随着水的温度不断升高,距离沸点也越来越近。基于这样的认识,英民族以“热”来喻接近、快要找到。

(45) He turned and fled with Peter hot on his heels.

(46) She sped away in her car with journalists in hot pursuit.

c.“热”喻好的事物或状态

如前文所述,“热”在人们的认知中处于最高的、上升的地位,“事物的温度最高、给人感觉最热的时候应该是其自身或外界作用力达到顶点的时候。从一个侧面来说,它是某些事物状态最好的时候”(梅进丽2007:130)。因此在英语里“热”还可以喻指好的事物或状态。

(47) I’m not feeling too hot today.

(48) a hot tip on the stockmarket

d.“热”喻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环境

事物的生长需要热量和温度。鉴于此,英民族用“热”喻指对事物产生或发展有利的环境。

(49) The area was hotbed of crime.

(50) That city seems to be the hothouse of decadence.

不同于英语里的“hotbed”和“hothouse”,汉语里相对应的表达是“温床”和“温室”。一个是热范畴,一个是温范畴,这说明英汉族人民在对“热”的认知体验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向相同的目标域进行投射的过程中他们选取了不同的源域。

英语中的“热”除了上述的隐喻表达外,还有一些特有的隐喻义,如“重视”(They’re very hot on punctuality at work.);“重要”(Gender issues have become something of a hot button.);“空话”(hot air)等。由于这些隐喻并不常见,遂不逐一分析。

3.2.2 汉语特有的“热”概念隐喻投射

a.“热”喻(为某种活动所做的)准备

人们在进行某些活动尤其是体育运动前总要做些准备工作,以使各方面达到最佳状态,收到最好的效果。这正如物体经过加热可以使其内部的分子处于活跃的状态一样,于是汉语里就有了“预热”、“热身”之类的隐喻表达。

(51) (六方会谈)各方代表齐聚北京,双边磋商预热会谈。

(52) 他们只看到我做伸展和热身,也没发现我的脚伤。

b.“热”喻社会地位高

如前文所述,“热”在四个基本温度范畴所指的温度最高,因而在人们的认知上也处于最高的、上升的位置。于是在古汉语里便用“热”喻指有权势、等级高的地位。

(53) 宋陆游《感遇》诗:“仕宦五十年,终不慕热官。”

(54) 寂寞曹司非热地,萧条风雪是寒天。

c.“热”喻亲密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摩擦生热”,热是由于物体内部分子的剧烈运动而产生的,分子运动越频繁,所释放的热能越大。人类的交往正如热能的产生,人际互动愈密切,关系自然愈加亲密。

(55) 这对青年男女正在热恋。

(56) 同志们一见面就打得火热。

d.“热”喻疾病

高温容易使人中暑;而人发烧时体内的温度也会变高。根据温度的实际变化,西医将上述症状称为“heat stroke”(中暑)、“fever”(发烧),但那并不是由“hot”构成的隐喻表达。而传统的中医理论有“热症”和“寒症”之分。热症的症候表现为发热或恶热、手足温、口渴、面赤或颧红、烦躁不宁等。可见“热症”并不一定是指人体的体温真正升高,而是汉民族对人体感受温邪、暑气、血热或寒邪化热等引起的红、肿、热、痛、烦等具体症状的独特的隐喻表达。而且,热与寒,也是人体体质所处状态的一种表现,有的人偏热,有的人偏寒。因此,中医里还有“热气”一说。它可以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可有客观的表现,如有的人常会感到心烦不安,暴躁易怒;有的人则常会口舌生疮,牙龈红肿疼痛,目红肿痛,小便黄浊,大便燥结,流鼻血等等。此外,中华医学还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四种食性。温热性食物如生姜、红枣、柑橘等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于寒性病症。

4.分析与讨论

语言的体验性与隐喻的体验性密切相关(王寅2006:5)。英汉语里“热”的诸多隐喻投射不管是同还是异,它们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人对“热”的体验基础上,即“热”的隐喻投射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理据的。相同的身体构造让英汉民族对“热”有了基本相同的体验和认识。这些相同的体验被用于理解相似或相同的抽象概念,因而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投射。而英汉民族在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对“热”的主客观体验会有差别,反映在语言上就会形成不同的隐喻表达。英汉语“热”概念隐喻的共性与个性可以图示如下。

图1英汉语“热”概念隐喻投射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英汉语“热”概念的隐喻投射一共有17个,其中9个是英汉共有的,4个是英语所特有的,4个是汉语所特有的。可见英汉语“热”的概念隐喻投射具有较大的同一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层面上存在的共性与个性。大体说来,“热”的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主要用来理解五个比较抽象的经验域:(1)情感态度域,如“热”喻强烈的情绪、喻强烈的感情或态度、“热”喻强烈的愿望;(2)事物/人物状态域,如“热”喻受人欢迎的人或事物、“热”喻好的状态或事物、“热”喻最新的人或事、“热”喻事体活跃程度高、“热”喻色情、情欲、“热”喻(为某种活动所做的)准备、“热”喻食物辛辣、“热”喻疾病;(3)知识/智力域,如“热”喻擅长、熟识;(4)社会关系域,如“热”喻社会地位高、“热”喻亲密的关系;(5)社会评价域,如“热”喻接近目标、“热”喻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环境、“热”喻困难或危险。

在对英汉语“热”的概念隐喻进行系统概括后,我们赞同姚历(2006:26)提出温度的“热、温、凉、冷”的层级关系及其变化可以借由垂直的空间概念“上下”的关系及其变化来理解这一观点。具体到“热”,则可表述为“热为高;温度变热为升高”。而在这一点上,英汉族人民对于“热”的体验是大致相同的,这为英汉语中大量存在着“热”喻“强烈的、程度高的、最新的”概念隐喻提供了理据。与此同时,英语里特有的“热”隐喻体现了西方人强调理性、注重客观事物特征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他们用“热”喻指事物的状态和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环境。而汉民族似乎更注重“热”给人们带来的益处,用“热”来形容有权势的地位和亲密的关系。

5.结语

对英汉语“热”概念隐喻投射的研究结果表明,英汉语里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热”概念隐喻,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独特的“热”隐喻。“从语言的体验性角度出发,就语言普遍性和差异性来源问题得出了与天赋说完全不同的观点:语言之所以存在一定的共性,是因为我们面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自然世界,我们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功能;语言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社会文化差异和人的认知方式差异所致。”(王寅2007:113)

此外,文章仅仅对温度域里“热”的英汉语概念隐喻进行了考察,对温度域里其他概念的隐喻投射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Deignan, A.2005.MetaphorandCorpusLinguistics[M].Ar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Kövecses, Z.2010.Metaphor:APracticalIntroduction(2nd edn.)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M.Johnson.1999.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

高航、严辰松.2008.汉语温度图式所衍生的概念隐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7-12.

罗尉.2010.汉英感觉词语“热/hot”概念隐喻对比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6):43-46.

梅进丽.2007.从认知角度看“hot”一词多义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6):128-30.

任晓艳.2006.现代汉语温度感觉词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寅.2004.中西学者对体验哲学的论述对比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0):35-40.

王寅.2005.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37-43.

王寅.2006.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1-5.

王寅.2007.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17.

姚历.2006.关于温度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翟长红、张万防.2007.体验与英汉“愤怒”隐喻的原型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7):89-91.

朱东华.2010.基于温度图式的英语概念隐喻[J].肇庆学院学报(1):71-74.

猜你喜欢
英汉隐喻事物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美好的事物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奇妙事物用心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