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用光与摄像技巧

2013-12-04 19:17董伟
办公室业务 2013年8期
关键词:摄像机光线

文/董伟

一个摄像人员既要具备艺术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技术素质。我们都知道摄影艺术是将某个决定性瞬间形象定格下来,可以说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而电视摄像则不同,无论是人物自身、环境气氛、故事情节等等要都会因时空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电视摄像用光就是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对光线进行合理的选择、恰当地处理、巧妙地布置、严格地控制等等。

一、电视摄像用光技巧

电视摄像用光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

所谓自然光是指由太阳直接照射的日光和被大气散射的天空光,也包括一些环境的反光,以及某些生物光源,如阳光、月光、星光,还有雨雪等天气反射出来的光线都是自然光。所谓人工光主要是指各种灯光的照明,也包括一些人为的烛光、篝火等,如白炽灯、碘钨灯、卤钨灯等都是常用的人工光。利用人工光可以按照摄像人员的构想,轻松、自由地对景物进行造型处理,而且人工光可以在任何场地应用,几乎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及外界自然条件的限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照明需求来增减光照的强度、距离、高度、方向,从而较好地表现摄像人员的主观愿望,完成造型和表达主题的任务。那么,人工光都有哪些种类呢?

(一)按光的投射方向可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和脚下光。顺光,又称平光、正面光,是指与摄像机同一方向照明被摄体的光线。这样就使得形成的被摄体的阴影一般都在被摄体的后面而被遮挡起来,所以不但被摄体的受照面没有阴影或阴影很少,整个拍摄画面的阴影也几乎没有;另外,由于顺光使得接受照射的被摄体面照度较为均匀,所以拍摄画面的明暗反差较小,影调层次轻淡细微,画面较为平淡,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较差,空间透视感也较弱。侧光,又称侧面光,是从与被摄体左右成90°角的侧面射来的光线。侧光与被摄体之间的这种角度关系,使得被摄体的表面有了明暗之分,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同时也造成了夸张的投影,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尤其是一些粗糙、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在侧光的照射下会凸现出鲜明的质感。这里需注意的是,如果使用90°角侧光拍摄人物的话,会出现 “阴阳脸”的情况。逆光,也叫背光、轮廓光。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使得被摄体面向摄像机的一面几乎都处于阴影中。这样可以突出在暗背景中的被摄体与其背后的景物,形成了一种空间透视效果,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得到增强。顶光,是从被摄体上方照下来的光线,形成了被摄体上亮下暗情况,也就是被摄体在水平面的亮度要高于垂直的亮度,使得同一被摄体的亮度间距大,反差也大,可以产生浓重投影。如果用顶光拍摄人物,就会使人物的头顶、鼻梁和颧骨发亮,而眼窝、鼻下、嘴巴等地方处于阴影之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拍摄角度,或是调整人物头部的角度,或是借助补光来提高暗部的亮度,以减弱对人物的丑化程度。脚下光,也叫下反光,是从被摄体下方或底部向上照射的光线。与顶光形成的照明效果相反,能造成人物的阴险感,所以很少用脚光作为人物拍摄的照明光线。不过如果脚光和顶光配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弥补顶光造成的不足。脚光还可以用来表现特定的光源特征和环境特点,也要以用来渲染气氛,如湖光粼粼、篝火熊熊。

(二)按光的造型功能分为主光、副光、背景光、修饰光、效果光、眼神光。主光,也称塑型光,是指对被摄体进行照明的主要光线,常用光质较强的光线,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电视摄像中,无论是人物形象和环境,都必须有一种主要光线照明,来照亮被摄体的主要部位或是最有表现力的地方。主光可以表达被摄体的主体形态概貌和主要的轮廓线条;可以形成不同的造型效果,决定画面的明暗反差;可以交代画面的空间关系,控制画面的影调配置。副光,也称辅助光,是指照明未被主光直射的阴影部的光线,常用比较柔和的光线。副光可以调节平衡画面亮部和暗部之间的明暗关系,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暗部的质感、立体感和影调层次,从而使被摄体的外部特征得到较为全面的表现。辅助光要比主光弱一些,它们之间的亮度比例影响着画面的明暗反差。背景光,是指主要照明被摄体周围环境和背景的光线,照度较为均匀。背景光决定画面的明暗基调,如果背景光的亮度高于主光,那么拍摄出来的画面就会明亮起来,相反,则显得暗淡很多;可以用来突出主要被摄体的表现;可以营造多种环境气氛和光线效果,用以说明特定的时间、地点等;当然也可以丰富画面的影调对比。装饰光,也称修饰光,是指用于修饰被摄对象某局部、小范围的光线,如被摄人物的服装光、眼神光、头发光,或是用于弥补各种光线照明不足的光线。装饰光可以使被摄体的形象更美化,使其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更富有有造型表现力。装饰光多用较小照明灯具,容易控制其亮度和照明范围,所以运用起来也比较灵活自由,可从多个角度照亮被摄体需要修饰的部位。不过运用装饰光时要十分小心,如果照明灯具角度、位置不对,或是与其他光线的配合不合理,那就破坏了其他光线的照明效果,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效果光,是指特殊效果的光源或表现特定的环境、时间、气候条件下的照明光线,如闪动的火花、雷雨之夜的闪电、室内门窗的投影等。效果光要求其光线效果一定逼真,要如实地再现真实自然的光线效果,即真实再现光源的性质、亮度的关系和色彩关系,使之符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光线效果。如果是室内自然光,也要符合自身的照明规律。

二、摄像师摄像的技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正打算购买或已经拥有一台数码摄像机,有的人已经拍摄了许多素材,诸如亲友聚会、全家郊游、宝宝戏耍等生动的场景,但是在回放时常常会发现自己所拍摄的画面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影响了观看时的心情。电视摄像的基本要领有四点,即 “稳”“平”“准”“匀”。所谓 “稳”是指画面要稳定;“平”是指画面要水平; “准”是指摄像要准; “匀”是指拍摄速度要均匀。摄像人员在拍摄过程中,只有严格做到这四点,才能确保摄像镜头的完美性,给人以视觉享受。接下来对这四点做进一步解释:

(一)稳。电视画面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要保持画面的稳定,摄像人员还必须练习臂力,要能 “托得住”“托得稳”摄像机,其运动线应是水平弧线而不是水平波浪线。在摄像时,尽可能使用三脚架拍摄画面。如果摄像时不用三脚架,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摄像机的稳定性。摄像员应双手持机,肘关节曲起紧靠胸前形成固定支架 (这样做开始时可能不舒服,但可以让机身更稳定)。站立时,保持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内,可能的话将背靠在墙或柱子等结实物体上,以保持平衡与稳定。摄像时,呼吸要轻、要匀,转动腰部来拍摄镜头,要慎用5X以上的变焦来拍摄运动物体,提倡多用广角镜头、多角度的固定镜头来拍摄;肩扛摄像机运动摄像时,要屈腿和压低身体,步伐要短,落脚要轻柔,要尽量使摄像机与肩保持一定距离,双臂最好展开并离开左右胸。这样可提高画面的稳定性。

(二)平。画面水平与否,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效果。在室外拍摄,画面应与地平线保持水平,不能倾斜;在室内拍摄,可参照地角线和桌椅板凳边线,并通过寻像器调整所拍摄画面的水平线,这是正常的基本要求 (特殊效果除外)。用具有水平仪的三脚架摄像时,要借助水平仪上的汽泡校准画面的水平;用肩扛式、手持式或没有水平仪的三脚架摄像时,要借助于寻像器的横边与景物的地平线平行,竖边与垂直线平行,始终保持画面的基本线条,即要做到 “横平竖直”,就能保证画面水平。

(三)准。拍摄对象、范围、起幅、落幅、镜头运动、景深运用、焦点变化等都要准确。摄像镜头从甲处开始到乙处结束,要有起幅和落幅镜头。起幅是指镜头运动开始时静止的画面,落幅是指镜头运动结束时静止的画面。摄像时起落幅画面起码要有5秒以上的时间,作为编辑预卷画面用。不要刚一变完还没看清楚是什么东西就把画面切换了。拍摄有一定景深的画面时,就要采用小光圈、短焦距或远焦距拍摄。画面的前景深一般小于后景深,要根据观众不同心理要求,有时把焦点校准在前景物体,有时又要把焦点校准在后景物体,要利用 “变焦点”来调动观众的视觉变化,使观众准确地观察在同一画面中的不同物体。使用推、拉镜头拍摄不同距离的景物时,焦点要 “赶前不赶后”,提前“送焦点”校准被摄体的距离,而不是到达某一距离之后才校准焦点。最忌的是,频繁使用变焦拉来推去的,这样的画面,观众看了会头昏眼花。

所谓 “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色温要准,准确地重现被摄体的真实色彩。如果色温不准,电视画面就会偏色。

2.推、拉、摇、移、跟的运动拍摄主体,聚焦要清晰,这就要求拍摄调整焦距要快速、准确。拍摄中,多运用广角镜头过渡,然后再目测被摄体的距离来调整焦距。

3.每一个运动镜头的起、落幅画面都要准。起幅时能准确地表现拍摄场景内的主体和环境特点,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落幅时能让观众看清画面内场景所处的地理位置、面貌特征和主体状态。

4.拍摄时机和构图要把握准确。

5.光圈调整要准。

6.镜头拍摄长度要准。每一个镜头的拍摄长度是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需要,以及画面的景别大小来决定的。一般来说,每个镜头的有效长度不会少于8秒,如果是远景、全景画面的拍摄,镜头长度要超过12秒;中景画面的拍摄,镜头长度要超过10秒;近景、特写画面的拍摄,镜头长度要超过8秒。另外,在实际拍摄时,还要考虑后期编辑,一般来说,开始镜头的余量要多留5秒以上,结尾时的镜头余量不能少于2秒。拍摄每一镜头时开机都要提前3~5秒,至少拍摄8秒有效长度的画面后,再推迟2~4秒关机。

此外,在一个镜头的起幅、运动、落幅三部分的时间安排上,需要考虑到所拍摄的素材镜头要为后期编辑留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因此,起幅画面要留足3秒后镜头才开始运动,再加上提前3秒开机,每一个镜头的起幅画面要拍6~8秒。落幅画面也要在运动镜头停止后再留3~4秒。总之,请记住,拍摄每一个镜头 “宁长勿短”。

(四)匀。在拍摄运动镜头时,摄像机镜头运动的速度要保持均匀,不要时快时慢、断断续续,要使画面节奏符合正常视觉规律。例如,使用摇镜头时,先想好开始和结束场景构图,然后以弧形旋转摄像机,均匀地带动它由开始场景至结束场景。拍摄前可先试一试整个拍摄轨迹及拟定片段始终的构图,才开始摄像。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水平移动,同时注意摇动速度。若摇得太快,容易产生画面发虚和模糊(DV的CCD元件和自动对焦的限制),观众看不清,不能突出拍摄对象;若摇得太慢,容易使观众产生厌烦。一般而言,摇镜头由一个画面摇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画面约为5秒,同时摇镜头的角度不要太大,90°的弧是最实用的摄像范围。一般来说,当摇动幅度超过90°时,腰肢的扭动就会影响手臂的动作,从而引起速度的变化。摄像机起幅、落幅的加速、减速要缓慢均匀,否则画面会发生抖动。例如,在拍摄变焦镜头时,多用电动变焦钮,慎用手动变焦钮,在需变焦时,要匀速操作变焦钮的远摄键(T) 或广角键 (W)。 总之, 无论是“摇”还是 “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电视画面流畅、稳定,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有不适感。

当然,要做到以上四点,没有多次的练习是难以熟练掌握的。艺无止境,只要拍摄人员用心去揣摸、钻研,就一定会拍出令自己和他人满意的画面。

猜你喜欢
摄像机光线
“你看不见我”
用迷你摄像机代替眼球
光线
影像创新:新型摄像机和成像器
挑战完美底妆,掌握“三感”,成为光线的宠儿!
《泰囧》被告 光线市值蒸发1亿
高清新阵营
看透佳能心FS11摄像机构造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