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结构的自动识别和分析

2013-12-10 07:46许有胜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句法结构短语语义

许有胜

(中国石油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北京102249)

1 引言

本文主要是基于规则的方法,讨论汉语中一种复杂谓语——连动结构的自动识别以及分析的办法,我们不奢求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如何识别出连动结构,二是如何大致分析出同时关系连动结构还是异时关系连动结构,如果是表示异时关系连动结构,可以分辨出是顺承关系连动结构还是有时间先后也兼表目的关系的连动结构。我们的目标是在一个实际语料的语篇中,通过系统的自动分析,辨析出连动结构,以及连动结构的基本类型。大致的分析流程主要包括:分句规则→词法分析→短语结构分析→句法语义分析→分解规则→连动结构分析。

2 各种识别规则

对句子进行识别,首先要切分小句。我们利用张卫国(2003)的研究成果,可以将一整段话按照标点符号将每个小句分行显示,完成分句分析。这样,就为我们在小句基础上分析连动结构作好了前提条件和准备。

2.1 词法分析

提取出小句后,就需要对各个句子进行词法分析,包括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两个方面。通过最大匹配法、最大概率法都可以达到很好的分词效果;通过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词性标注方法或者是基于转换的错误驱动的词性标注方法①关于这两种词性标注方法可以参看俞士汶,《计算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这些方法的标注正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基本能满足句法分析的需要。经过自动分词处理和词性标注以后的语句,很多语言信息可以在此基础上处理。如“把这篇报道编辑一下”,标注以后的形式如下:

把/p这/r篇/q报道/n编辑/v一/m 下/q②本文所采用詹卫东(1999)的符号代码,可以参看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20页。其中p表示介词,r表示代词,q表示量词,n表示名词,v表示动词,m表示动量词。

2.2 短语层面的处理

作为一个句法成分,很多语言分析是在短语层面进行的,而对连动结构来说,尤其如此,如我们在讨论连动结构的时候是以动词短语为单位,而不能以动词为单位,如:

他/n爬/v起来/v了/u。

上面的例句中有两个动词,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这是一个连动结构,我们只能以一个动词短语“爬起来”计算,判断这是一个单动结构的谓语句。

对短语层面的处理包括对短语边界的界定和对短语性质的界定两个方面。对于短语边界的界定,主要的方法有:基于规则、基于互信息、基于神经元网络、基于最大熵模型以及利用二叉树剪枝等手段来识别。①分别参看郁梅(1994)、张国煊(1995)、奚晨海(2002)、李剑锋(2004)、荀恩东(2006)等人著作。

关于各种短语性质界定,可以参见詹卫东(1999)。

短语中也可以镶嵌短语,标注以后的一些形式如下:

周仲伟/n[跑/v过去/v]vp[拉/v开/v]vp了/u[[这/r道/q]rp门/n]np 。

其中,“这道门”这个名词性短语中镶嵌了“这道”一个代词性短语。

2.3 句法结构和语义分析

在进行句法结构分析之前,要首先对句法结构中缺省和省略的一些句法成分进行还原处理。我们需要补出的主要是主语和论元两个部分。

2.3.1 补出主语:

构成连动结构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多个动词性结构只有一个共同的主语,而连动结构的主语很多是在小句之外,给识别造成困难,这就要在小句外面找出该连动结构的主语,帮助识别。如:

(1)他走到摆着烟卷的黄铜椭圆桌子边,从银匣里捡了一枝雪茄烟燃着了。②本文例句大多选自茅盾《子夜》,例句后方括号数字为选自该书的章节数。

“捡了一枝雪茄”和“燃着了”在小句范围内都没有主语,联系前一个分句,这个主语应该是“他”。

2.3.2 补出动词的论元成分

我们在进行自动分析的时候很大程度是依靠动词的论元的语义角色的辨别,所以对于不是按照正常排位的句法序列,要将动词的论元调整和找回,以便于连动结构类型的识别,如:

(2)“家里的猫食快吃完了,你再去超市买点回来来喂猫。”妈妈对我说。

对于这个例句,我们不能按照常规的分析方式,而是要首先还原动词的语义角色的配位方式。应该先把“猫食”抽取出来,作为“买”的受事和“喂猫”的材料。这样就是通过论元共享而关联起来的连动结构,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动结构。否则,我们只能根据VP1是动结式短语“买回来”判断这是一个表示异时关系的连动结构。

在完成对句法成分的补充处理以后,整个句子相对比较理想,各种成分也比较完整。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句法分析(parsing)和语义角色标注(semantic role annotation)。句法分析是指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算法得到自然语言句子的句法结构。完成句法分析任务的计算机程序或软件叫做句法分析器(parser)。句法分析器的主要功能是判断输入的自然语言的句子是否是句法上合法的句子,如果是句法上正确的句子,则输出它们的句法结构。如我们输入一个句子 “王大栓去下窗板”(《茶馆》),得到的句法分析的树形图如下:③此树形图见詹卫东先生开发“现代汉语句法树库”(TreeBank)。

连动结构句法分析图

语义角色标注主要是通过标明在一个事件中扮演了不同参与者角色的有关语言成分,这种分析是基于动词的。把这种语义角色与动词的关系标明出来后会对句法分析和语义信息的处理提供很大的方便。

连动结构中语义角色标注图

一种比较成熟的语义标注方法是加州大学 Gildea.D&Jurafsky.D(2002)提出的自动标注方法①参见 Gildea,D,Jurafsky,D,“Automatic Labeling of Semantic Roles”,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NO3,245-288,2002。。这种标注方法对于已经切分了成分的语料在辨别语义角色时候,可以达到82%的正确率。而对于需要同时进行片段切分和标注语义角色的语料,可以达到65%的正确率和62%的召回率。

在树形图上进行语义角色标注过的句子形式如下:②表示语义角色的符号请参看袁毓林(2006)。

2.4 分解规则

我们在查找《子夜》连动结构的同时也注意了和连动结构的形似句(多动结构的谓语),发现一个句子中的谓语里多动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

2.4.1 与紧缩句的分解规则

根据向若(1984)的归纳,紧缩句共有四种类型:

主语相同的两个谓语间有关联词语,如:

(3)主任答不上来就发了脾气。

主语不同的两个谓语间没有停顿,如:

(4)你不问我替你问。

单句形式前有连词

(5)就是世界上最快的马也要落在背后。

前后呼应的紧缩复句

(6)我不问也明白八成。

结合向若的分析,从形式上看,紧缩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标记关联的紧缩句,一类是没有标记的关联。其中前者要占绝大多数。根据陈颖(2005)统计,在选取的786个例句中,有标记关联的636个,占81%,无标记关联的150个,占19%。

对于有标记关联的紧缩句,可以通过标记词语和词性标注,分解出来。对这些关联标记,我们可以穷尽地归纳出来,关联词独用的有“就、也、还、又、都、才”,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有“一……就……、再……也……、不……也……、非……也……、不……不……、越……越……”等,③其中有些连词是兼类词,比如“一”,可以是数词,在这里可以看作连词,这些词性分别可以通过词性标注解决。对于这些有标记的紧缩句,可以利用这些标记将他们分辨出来。即两个动词性结构之间总有关联成分连接。

对于没有标记关联的紧缩句,它们的一个特点是两个动词的主语不同,这类多动结构可以通过句法结构分析和语义角色分析结合的办法从连动结构中分解出去。如“你不问我替你问”中,在句法分析上,两个小句并列:“你不问”和“我替你问”。第一个小句主语是“你”,第二个小句的主语是“我”。在语义角色分析上,第一个问的施事是“你”,第二个“问”的施事是“我”。

2.4.2 与兼语句的分解规则

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后面必须要有一个名词性成分(也就是身兼两职的成分)。兼语句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第一个动词在意义上有很明显的特征,具有[+使成]、[+命令]、[+命名]等特征。 而且这些动词是封闭的类,我们可以穷尽性列举,形成一个“兼语动词”词表,①我们通过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中1223个动词(2117个义项)进行统计,得出一份可以作为兼语动词的词表,共163个。在实际语料中,能作兼语动词的,可能不止我们列举的这些动词。但这份词表是开放的,可以不断添加新的词语。如:“让、叫、要、使、强迫、逼、催、督促、责成、纵容、惹、招、劝、吩咐、嘱咐、告诉、指示、提拔、提升、分配、收、培养、派、打发、送、放、赶、分配”等。 这一点李临定(1986)、邢欣(1995)有详细论述。

我们可以通过句法结构与这种兼语动词匹配的方式进行,即先扫描输入的语料,如果扫描到“V1+NP+VP2”序列,再用V1与词表匹配,如果是词表中的词语,基本就可以确定是兼语句。如下面两个句子:(1)我/n买/v一本书/np看/v;(2)他/n逼/v我/n/看/v书/n。第一个句子可以扫描到“vnpv”这样的序列串,然后再拿v1与词表进行匹配,没有发现“买”,可以断定这不是一个兼语句,第二个句子可以先扫描出“vnpv”这样的序列串,在匹配时候可以发现v1“逼”是词表中收录的一个动词,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兼语句。

2.4.3 与动状句的分解规则

动词作状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后面有“地”作为标记的,如:

(7)他同情地望着这个伤病员。

因为区别词“地”的出现,这类动词状语句比较容易区别出来,扫描句子中的VP是否有“V地V”格式,如果有,则判定是动状句。

难办的是动词直接作状语的类型。在句法结构的线性序列上与部分连动结构相似,如:

(8)他先告辞/v走/v了(连动)

(9)从龙潭湖公园鸟市买回15对虎皮鹦鹉试/v养/v。 (动状)

对这类结构的分解可以采用两种规则,一是通过“词表”匹配的办法,根据孙德金(2000)在3036个动词的统计中,有36个单音节动词和78个双音节动词可以直接做状语。高增霞(2006)通过对2002年5月19日的《北京青年报》统计,又得出19个双音节动词可以直接作状语,我们在这些动词的基础上编制一份“词表”,然后对V1与词表进行匹配。

其次是“音节搭配规律”,根据孙德金(2000)的研究,动词作状语在音节搭配上,基本上遵循着“单音节+单音节”“双音节+双音节”的组配模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音节的组配模式作为辨别的辅助手段,可以排除象“告辞走了”一类句子。

2.4.4 与动词联合结构的分解规则

两个动词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形成联合结构,如:

(10)工厂开发研制了一种新产品。

(11)我们加工整理了一遍。

联合结构没有什么标记,动词的语义特征上也不明显,分解出来比较困难,我们这里采用吴云芳(2004)对“V+V”识别联合结构采取的方法。她先采用排除方法,缩小范围:先讨论什么情况下不能形成并列关系。这样就排除了三分之二的“V+V”结构。然后再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形成并列关系。(具体参见吴云芳2004)

2.4.5 与谓宾结构的分解规则

朱德熙(1982)将谓宾动词分为真谓宾动词和准谓宾动词,为了计算机识别的需要我们将谓宾动词重新调整分为两类:一类是动词性结构作宾语(包括单个动词、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连动结构、偏正结构),一类带小句宾语,我们分别为它们建立词表。

我们收集的动词性结构宾语的谓宾动词共有489个,这种动词如果后接动词性结构,只能是谓宾结构。V1如果是带动词性结构作宾语的动词,在形如“V1V2”结构中,只能是动词性结构作宾语,而不可能是连动结构。如果是“V1N/NPV2”的序列,则不可能是谓词宾语句。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照词表和句法结构将该类谓宾结构将带动词性结构宾语的句子直接扫描出来。

带了小句宾语的谓宾结构,一般会先扫描出“V1N(NP)V2”的字符串,其中的 N(NP)是宾语小句的主语。如果V1是可以带小句宾语的动词,在“V1N(NP)V2”序列中,若 N(NP)是 V2 的一个论元,则这个句子是动词带小句宾语,如“观察热带鱼甩子”;若N(NP)是V1的论元,则这个句子不是小句作宾语。

3 连动结构的分析

3.1 连动结构的结构特征

连动结构按照时间关系,可以分为同时、异时和泛时关系。若几个动词性词组之间有先后关系,则称为异时关系连动结构;若动词性词组表达的动作或状态大致同时发生,则称为同时关系连动结构。如果细分,先后关系连动结构还可以分为顺承关系和目的关系连动结构。目的关系则可以分为位移、工具等下位类型的连动结构。分不出同时或先后关系的连动结构是泛时关系连动结构。

各种不同类型的连动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不同连动结构的动词性词组之间有一些不同的形式特征,如异时关系的体标记“了”,同时关系的持续体标记“着”、“在”等一些“特征词/字”;异时关系连动结构中VP1中的结果补语等。

其二,连动结构各个动词性词组存在不少省略成分,如主语和论元。

其三,对于多于两个动词词组的连动结构,存在先后组合的层次问题,如:

(12)姚太太拄着拐杖站起来迎接,问来客姓名。

“拄着拐杖”、“站起来”和“迎接”是三个动作,“拄着拐杖”和“站起来”先组合为一个同时关系连动结构,然后“拄着拐杖站起来”和“迎接”再组合,形成先后关系的连动结构。

泛时关系连动结构结构数量较少,就我们在《子夜》中的统计,泛时连动结构占了整个连动结构的13.5%。

我们在下文中主要讨论对异时和同时连动结构的识别和分析。

3.2 利用“形式特征”进行的处理

从形式上看,各类连动结构大多有形式上的特征,可资我们利用的有时体标记、句法结构特征(如动结式)等。根据我们的研究,VP1在形式标记上比较明显,而VP2的形式标记则不容易作出归纳,所以决定连动结构类型主要依靠VP1的形式特征,我们主要考察VP1的形式特征,而没有过多关注VP2的形式特征。

VP1形式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

3.2.1 “了”

(13)末后就开了房门出去。

连动结构中两个动词性结构之间出现 “了”的一律可以认为是在时间上表示异时关系。

3.2.2 动结式短语

动结式短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一个动作,后一部分表示因为前一个动作而产生的结果。我们这里所说的动结式是广义的,也包括动趋式,如“爬起来、走回去”等。

通过检索《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动词可以带结果补语,哪些形容词、动词可以作结果补语。可以作结果补语的单音节形容词204个,单音节动词112个。形容词如“笨、昏、蒙、呆、乖、傻、好、坏”等,动词如“懂、累、忘、通、怕、迷、烦”等。

动趋式结构可以通过趋向动词来判断,大家认定的趋向动词基本包括下面24个,如“上、下、来、去、上来、下来”等。

3.2.3 动词的短时体(简单重叠形式)和瞬间完成体“一”

动词的简单重叠形式和动词前的准瞬间完成体标记“一”在时间上都有一个终结点,当连动结构的VP1出现这些标记的时候,都是表明第一个动作发生以后才会发生第二个动作,如:

(14)宋教授看看苗情以后说。

(15)他一听以后非常惊慌。

3.2.4 “着”

“着”作为一种静态持续体的标记,表示伴随着VP2发生的动作的同时发生了VP1的动作。虽然“V1着V2”的形式可以表示两种类型的连动结构:既可以表示伴随状况的连动结构,也可以表示异时关系的连动结构。前者如“闭着眼睛说瞎话”,后者如“留着喂狗”等。至于两者的区分可以再利用“语义角色”来加以区分,但“着”作为一个表示同时关系的连动结构的可能条件,不失为判断表示同时关系连动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形式特征。

3.2.5 动词的复杂重叠

动词的复杂重叠形式作为连动结构的第一个动词性结构,表示动作连续不断,可以作为VP2表示的动作的伴随状况,所以扫描到VP1是动词的复杂重叠形式的连动结构即可以判断这种连动结构表示同时关系。根据陈前瑞(2003)统计,这种复杂重叠从形式上看有以下几种:“V1V1V2V2(蹦蹦跳跳)、V 来 V 去(走来走去)、V1了 V2,V2了 V1(打了谈,谈了打)、一 V 一 V(一拐一拐)、VV(V 为双音节动词,走动走动)、V了又V(说了又说)”。

此外,限定性定语、名/动量补语等也可以作为判断连动结构时间类型的形式上的判断标准。

3.3 利用“语义角色”进行的处理

语义关系也可以对结构类型的辨别起到一定的作用。

3.3.1 通过语义角色来分解目的关系连动结构的下位类型

在表示时间先后关系的连动结构中,如果两个动词之间有共享的论元,则基本上可以判定是表示目的的连动结构。分析共享论元分别是V1和V2的什么语义角色,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目的关系连动结构的下位类型。

3.3.2 通过语义角色可以分解不同类型的连动结构

“V1着V2”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连动结构,目的关系和伴随状况。如:“留着那些饭喂狗”与 “闭着眼睛休息”。它们在句法形式上完全相同,没有办法通过形式特征来识别。但这两者在语义角色上有很多的不同,表示目的关系的“V1着V2”存在着共享的论元,“饭”是“留”的受事,同时又是“喂”的耗费材料。而表示伴随状况的“V1着 V2”则不存在论元共享,“眼睛”是“闭”的受事,与“休息”之间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

4 连动结构的自动分析

4.1 连动结构的分析模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的连动结构的分析模型,总共分为六个大的模块,各自负责一些功能,可以如下图所示:

连动结构分析模型图

4.2 连动结构的分析算法

连动结构的算法可以用下面的自然语言描述出来:

Step1:进行篇章扫描,扫描出具有分句作用的标点符号,然后作出切分,另起一行输入,得到各个小句;

Step2:进行小句扫描,对小句中的词语进行自动切分和词性标注。

Step3:对已经词法处理过的句子进行短语层面的处理,即界定出短语并对短语的性质进行判断。

Step4:先对小句进行句法成分还原处理,找回缺省和省略的成分,尽量保持一个完整的理想的句法结构;然后进行句法结构分析,切分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以连动结构中的动词为核心,作出语义角色的标注。

Step5:对作过切分和词性标注的句子进行句法结构分析。

Step6:对句子的谓语再次进行扫描,如果有多于两个动词的,则作为备查对象,另外储存起来。

Step7:调用形似句的分解规则,排除出是以紧缩结构、兼语结构、动词性并列结构、动词作状语、以及谓宾结构作谓语的句子,保留剩下来的句子,即连动结构作谓语的句子。

Step8:对连动结构进行顺向和逆向多次扫描,结合能扫描出的形式特征,查询特征规则库,得出这种类型时间关系,如果没有形式上的特征,结合语义角色关系进行判断;对于已经判断出时间类型的连动结构,再利用语义角色上一些特征,判断该种时间类型连动结构的下位语义关系。

Step9:如果n=2,则分析到Step7已经完成了整个分析过程;如果n>2,则首先顺次扫描前动词性结构,根据先同时,后异时;异时关系连动结构按照句法出现先后顺序两两组合;同时关系连动结构按照伴随状况的动词性结构和前景化动词性结构分别组合;完成连动结构的最后分析。

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构,画出连动结构的关系类型图。

5 自动分析示例

我们根据上面的算法,给出两个例子的分析过程(一个三个动词词组的同类组合,一个四个动词词组的异类组合)。

我们分析的例句是“我十分高兴,爬起来到客厅接电话。”这是《王朔文集》中的一个句子,分析结果如下:

Step1分析结果:将句子“我十分高兴”和“爬起来到客厅接电话”都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小句。

Step2分析结果:将句子中的词语自动切分出来并进行了词性标注。得到结果如下:

我/r十分/d高兴/a,

爬/v起来/v到/v客厅/n接/v电话/n。

Step3分析结果:对词语串进行短语层面的组合,上面两个句子则被标记如下:

我/r十分高兴/ap,

爬起来/vp到客厅/vp接电话/vp。

Step4分析结果:通过句法还原处理,上面一个分句没有改变,下面一个小句则把主语“我”给还原回来了。变成了:

(我/r) 爬起来/vp 到客厅/vp 接电话/vp。

Step5分析结果:对小句进行句法结构分析,得出:

我/r||十分高兴/ap

(我/r)||爬起来/vp 到客厅/vp 接电话/vp。

Step6分析结果:对小句谓语部分扫描,因为第一个小句的谓语只有一个形容词短语,所以可以排除;对下一个小句的谓语进行扫描,里面包含了三个动词性结构,作为备查对象保存起来。

Step7分析结果:将 “爬起来/vp 到客厅/vp接电话/vp”分成两个结构体“爬起来/vp 到客厅/vp”和“到客厅/vp 接电话/vp”与连动结构形似句进行比照,不能将其归入其中任何一类,如两个结构体都没有紧缩句的标记,所以不属于紧缩句;“爬”和“到”都不是兼语结构第一个动词的特征,所以排除了兼语结构的可能;“爬”和“到”均不是可作状语动词,且两个词后面都有后续成分,所以不是动词状语结构,同时也可以排除并列结构和谓宾句的可能。所以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由三个动词性结构组成的连动结构。

Step8分析结果:以动词为中心进行语义标注可以形成下面的形式:

[爬/v1起来/v]vp [到v2客厅/nGO2L3]vp[接v3电话/RE]vp

Step9分析结果:因为n>3,所以依次相临两个动词性结构组合一次,“[爬/v1起来/v]vp[到v2客厅/nGO2L3]vp”和“[到 v2 客厅/nGO2L3]vp[接v3电话/RE]vp”根据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可以判断出前两个动词性结构之间的关系是时间先后关系,因为“爬起来”是一个动结式短语;后两个动词性结构之间也是时间先后的连动结构,而且两者之间有目的关系,两者共享一个论元“客厅”。这类联合结构属于同类组合,所以依次组合,可以得出这样的关系类型图:

6 结束语

连动结构属于复杂的句法形式,涉及到一个结构体中含有多个动词,在句法形式上也有很多的形似句,因而对于自动识别来说是个难题,我们提供的方案只是一种基于“规则识别”的思路,是通过对连动结构在汉语本体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的规则,如与相似句的分解规则、利用形式特征和语义角色来进行类型识别的规则等。当然,我们的规则不可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很多环节的处理还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对语义角色的标注问题。一个环节的问题没解决,就会带来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处理。但这是一种解决问题思路,具体的每个模块的操作都是可以逐步完善的。

[1]陈颖.紧缩句的有标关联和无标关联[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3]李剑锋,等.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韵律短语边界预测[J].中文信息学报,2004,(5).

[4]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孙德金.现代汉语动词做状语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6]吴云芳.V+V 形成的并列结构[J].语言研究,2004,(3).

[7]奚晨海,孙茂松.基于神经元网络的汉语短语边界识别[J].中文信息学报,2002,(2).

[8]向若.紧缩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9]邢欣.致使动词的配价[A].沈阳,郑定欧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荀恩东,等.应用二叉树剪枝识别韵律短语边界[J].中文信息学报,2006,(3).

[11]郁梅,等.基于规则的汉语短语边界划分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

[12]俞士汶.计算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俞士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4]袁毓林,等.编制语义角色框架文档的规范(未发表).2006.

[15]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7]张国煊,等.基于互信息的汉语短语边界划分[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5,(1).

[18]张卫国.ICON语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9]Gildea,D,Jurafsky,D.Automatic Labeling of Semantic Roles[J].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2,(3).

猜你喜欢
句法结构短语语义
语言与语义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解读
《基本句法结构:无特征句法》评介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健民短语》一则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