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桃曲坡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与成效分析

2013-12-10 03:40党九社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1期
关键词:思考改革

党九社

【摘 要】灌区是区域农业生产的保障,其管理体制良性运行关系着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本文通过对桃曲坡灌区管理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通过改革灌区主系统、基层(支、斗渠)管理体制和水价等三个层面运行机制,旨在建立健全灌区管理体系,加强用水管理,发展水利经济,使灌区逐步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灌区;管理机制化;改革;思考

1.灌区基本现状

桃曲坡水库是一座以防汛、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生态旅游为主的中型水利工程,承担着铜川、咸阳、渭南3市4个县区17个乡镇198个行政村40.03万亩农田灌溉任务,灌区隶属于省水利厅,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管理机制。管理局按防汛抗旱、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和多种经营四大系统设立管理机构,管理支渠以上工程,斗渠及其以下的田间工程主要是由各受益区群众进行管理。

2.灌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桃曲坡水库建成运行以来,在抵御水旱灾害和发展区域农业发挥骨干工程整体效能。但是灌区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加突出,主要有:工程老化失修,运行困难。灌区虽然经过更新改造,工程老化问题有所改善,但是由于灌区线长面广,投入资金有限,工程老化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支渠的衬砌率仅为35%。同时为解决灌区水源不足,管理局筹资和贷款修建了马栏河引水工程,由于水价不到位和水源不足等因素,灌区经济入不敷出,防汛抗旱、水保治理等公益性工程管理无固定的资金来源,使管理局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职工队伍不稳定。至2004年底,灌区累计拖欠职工养老保险332万元,医疗保险10万元,职工津贴兑现不到位,社会保障程度低,队伍不稳定因素逐显。这些都成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3.灌区主系统改革与成效分析

3.1灌区主系统改革情况

2005年3月桃曲坡灌区被确定为省级水管体制改革试验点单位,管理局经过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人员、岗位定编及经费管维修养仿经费的测算,制定了《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7年6月,省编委对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进行批复,核定桃曲坡灌区为管养分离单位,设立具有公益性质的管理机构及自收自支的农业灌溉和维修养护队伍,同年9月,灌区在内部进行定岗定员和全员招聘,先后组建了具有公益性质的管理局机关,编制为43人,为全额事业单位,下设8个职能科室,组建了管理局下属和农业灌溉和维修养护大队,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农业灌溉下设总站,总站下设4个组和13个灌溉管理站,同时将管理局兴办的铜川供水公司转制为企业,独业经营,自负盈亏,在机制改革的同时,灌区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探索,对事业性质编制人员仍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局属企业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职责,以岗定薪,合理拉开各类人员收入差距,提高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2灌区主系统改革效果

通过主系统改革,规范了单位内部机构设置,界定各部门职能,理顺了内部管理机制。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改革前明确岗位职责,依据岗位职责确定各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标准和享受待遇,突出了以岗定薪和按岗付薪。各单位人员结构更加合理。通过改革,机关人员得到了精简,一线人员得到充实,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及各类人员的年龄、性别比例更加合理,同时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感、使命感,在改革中,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到更有利于发挥特长的岗位上去工作,也激发了一大批干部职工的上进心和干好本职工作的决心,有利于促进全局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地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改革结束后,管理局对职工实行合同管理,修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使单位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4.基层(支斗渠)管理体制改革与成效分析

4.1基层(支斗渠)管理体制改革

桃曲坡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至2005年,主要以个人承包经营为主体的改革试点,管理局按照“明晰所有权,拍卖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在灌区推行以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间有股份制、拍卖使用权和农民用水协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支斗渠改制工作,截止2005年,灌区完成了61条斗渠改制任务,承包51条,股份制改造1条,拍卖使用权1条,农民用水者协会9条,涉及农户4.65万户,恢复灌溉面积3.65万亩,参与改制68人,基中职工30名,社会人员38名。第二分阶段从2006年至今,主要以用水户广泛参与的农民用水协会为主体的改革推进阶段。在省厅《关于加快灌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贯彻落实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意见的通知》政策指引下,灌区确立了支斗渠改制的主导方向,大力推进农民用水协会,增强广大用水户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意识和促进农民用水积极性,有力地推进未级渠系民主化进程。

4.2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未级渠系中原来的段级管理改变为用水户直接参与管理,用水户自己投资管护渠道的意识明显增强,农民用水协会在灌区中低产田改造中,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到工程建设,多方投工投劳,投入机械为田间工程建设付出辛勤劳动。同时工程管护责任得到落实。2009年4月,灌区深化其改革,组建工程维修养护大队及所属8个分队,专职负责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将灌区渠道划分标段,通过竞争实行职工分段个人承包,落实102名管护人员,建立管养结果与管护经费和职工工资兑现挂钩,费用包干,超支不补、结余归已的管理机制,出台《维修养护实施管理办法》、《维修养护质量标准》和《维修养护考核办法》,实行目标进度管理,建立严格三级考评体系,由于机良性机制建立,每个养护人员每天坚持上渠巡查,定期对渠道树木和渠堤杂草进行修剪,对渠堤渠坡进行培土养护,清理渠底淤泥,保证设施运行安全可靠。

5.灌区水价改革与成交分析

水价改革是件民生工程,关系到用水户的切身利益,灌区将深化灌区水价做为灌溉管理工作重点来抓,将水价明示与灌农。明确了民营水费中的群管费、基层管理费和浇地费,规定了渠道清淤费,并对其进行张榜公布, 同时确立了一价到户的终端水谷体系,建立了一价计费制度,有效地遏制了灌区收费过程中的“乱加码、乱搭车、乱收费”现象发生让灌农用上放心水,缴上明白钱;并实行按时计量收费,取消按亩收费,使送水、计量、结算、开票到户及张榜公布的“四到户一公布”制度落到了实处,通过近几年灌季运行,灌区群众亩次水费较以前平均下降12元,亩次灌水定额平均降低80-90元。

6.结论

随着各项改革深入进行,桃曲坡灌区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监测评价课题组对灌区5条定点斗渠和40个定点农户进行连续5年、每年2次灌季的跟踪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随着灌改造工程的实施与管理体制改革持续不断地深入,灌区工程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管护责任得到落实,过去那种破烂不堪和“半截斗”现象不存在,工程完好率明显提高,用水户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同时随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通过定岗定员、管养分离、多种经营与水价改革,使灌区财务收支状况明显发生变化,伴随着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农村生产结构和粮经比趋于合理,用水户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实践证明,灌区三个层面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科]

猜你喜欢
思考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