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防震减灾能力的综合评估

2013-12-12 08:07苏桂武仵焕杰
地震地质 2013年3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灾害

邓 砚 苏桂武 仵焕杰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2)青海师范大学,西宁 810000

0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加强中国各地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十分巨大的系统工程,若防震减灾能力投入不足,将会使地震灾害肆虐,造成巨大的灾害损失;反之若是一味地增长减灾能力,也将会因投入过量而造成浪费。当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将来之不易积累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高效地投入到能力建设中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对中国各地防震减灾能力的分布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据此才可能实现减灾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减灾效益的最大化。近年来,安全领域的学者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开展了一系列减灾能力、应急能力领域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牛冲槐等,2003;杨青等,2007),对社会民众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的评价(苏桂武等,2008),对全国地市或城市地域的减灾能力评价(高庆华等,2006;吴新燕等,2007;邓砚等,2011)。但目前尚缺乏对中国各地防震减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系统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就是要在深入分析区域防震减灾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区域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从而为正确认识中国防震减灾能力的分布特征,实现防震减灾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区域防震减灾能力的内涵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区域防震减灾能力可分为绝对能力和相对能力2个主要层面,即需要从2个层面去开展区域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绝对能力可以认为是一个区域由其所具备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特征共同构成的一种防御地震、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功能。本文设定的基本评价单元是县(市),因此它应当是由县(市)具备的防震减灾基本环境支撑条件、基础资源/设施和灾害基本认知/经验等三大部分共同构成的,其中基本环境支撑条件可分为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天气条件、水文环境等)和居民点布局等;基础资源/设施可以分为地震监测水平,建筑物抗震水平,救灾人力、物力、财力和交通通讯水平等;基本认知/经验可以分为群体文化素质、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各群体的协同能力等。相对能力则是在绝对能力的基础上,相对于该区域地震灾害大小而言的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前者是后者发挥其防震减灾功能的基础和保障,也可能是限制;而后者的评估在地震灾害预测结果较准确的条件下将对能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从2个不同层面(即绝对能力和相对能力)建立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开展能力的综合分析。

2 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2.1 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和可操作性等3个指标选取的原则,建立了围绕1个目标层,设定3个准则层、13个指标层,16个变量层的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egional absolut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of China

2.2 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型

本文采用多指标综合的方法,利用《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9)》、《200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数据库”数据和实证调查建模数据(李曼等,2012)等,建立了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综合评估模型(式1),并编制了以县为基本单元的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分布图(图1)。

图1 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分布图(以县为单元)Fig.1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absolut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of China(taking a county as a unit).

综合评估模型:

式(1)中:cj为第j个县(市)的绝对防震减灾能力,为第j个县(市)各原始防震减灾能力分指标经过标准差标准化和指标同向化处理后所得的标准值,wi为第i个原始指标的权重,本文是根据专家经验和专家讨论,对前述16个变量进行了重要性的排序,从而确定了各个变量的权重值(表2)。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分布特点表现为:中国绝对防震减灾能力存在着东、中、西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东部能力指数普遍较高,绝大部分地区能力指数均大于全国平均能力指数,其中京津唐地区、河北、豫北-鲁中西地区、辽东半岛地区、安徽以及上海和苏南、广州和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绝对能力大于全国均值的1倍以上;中部和西北地区能力指数明显降低,只有成都平原、关中地区、山西盆地、银川地区、包头—呼和浩特、甘肃玉门和新疆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天山南麓等地区能力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余地区持平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青藏高原地区能力指数是最低的,除了拉萨—日喀则地区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外,其余地区均普遍远低于全国均值。

表2 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含义和权重Table 2 The definition and the weight of the indexes of regional absolut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of China

3 中国区域相对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估模型

如前所述,区域相对防震减灾能力是在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基础上,相对于地震灾害损失大小的能力,其概念模型可表达为:区域相对防震减灾能力=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地震灾害大小,综合评估模型(式2)可表述为

综合评估模型:

式(2)中:rj为第j个县(市)的未来地震灾害损失大小表述同式(1)。

笔者引用中国未来20a地震灾害人员死亡和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的期望值背景下的评估结果(李志强等,2012)①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中国重大地震灾害及其次生地质灾害风险图集。,在假定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格局在未来20a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分别绘制了未来20a地震灾害人员死亡相对防震减灾能力分布图(图3)和未来20a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相对防震减灾能力分布图(图4)。需要指出,这里为了与地震灾害损失数据匹配,将前述以县为单位的绝对能力数据进行了以格网(0.1°×0.1°)为单元的数据转换(图2)。

图2 中国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分布图(以0.1°×0.1°格网为单元)Fig.2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absolut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of China(taking the grid of 0.1°×0.1°as a unit).

图3 未来20a地震灾害人员死亡相对防震减灾能力分布图Fig.3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relative to earthquake deaths in the next 20 years.

从图3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未来20a地震灾害人员死亡相对防震减灾能力的分布特点与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分布格局有显著的差异。即相对能力值最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一是京津唐、河北、豫北—鲁中鲁西、山西盆地、关中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二是南北地震带。前者绝对能力强,但由于未来人员死亡预测值很大,因此相对能力反而最低;后者绝对能力有明显降低,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同时由于未来人员死亡预测值也较大,因此相对能力很低。在上述低值区周围及东北和华南地区相对能力有所增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绝对能力虽然有所降低或不变(指长江三角洲地区),但由于不在地震带上因此人员死亡有了大幅度的减少,最终使得相对能力增强,甚至在南岭北侧形成了一个高值条带。而相对能力的主要高值区位于新疆西北部、甘肃、内蒙古等北部地区,这些地区绝对能力较高至中等偏下水平不等,但未来可能的人员死亡值很低,因此相对能力较高,但这些地区内未来可能的人员死亡值较大的地区,如甘肃玉门和新疆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天山南麓等相对能力略有降低,并成条带状分布;青藏高原广大地区除了拉萨—日喀则地区由于绝对能力和未来人员死亡值在本区都比较高,使得相对能力偏低,其余很多地区是无人区,不会造成地震人员死亡,因此虽绝对能力很低,但相对能力较高。

从图4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未来20a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相对防震减灾能力的分布特点同样也与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分布格局有显著的差异。即相对能力值最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1)华北地区(京津唐、河北、山东、山西、关中地区、辽宁中西部等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福建、广东、琼北等地区),这些地区虽然绝对能力很高或较高,但由于未来地震经济损失值很大,因此相对能力很低;2)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宁夏、甘肃东部、四川中部和云南东部,这些地区一方面绝对能力有所降低(中等或者较强),另一方面未来损失值还是较大,使得相对能力很低。相对能力值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大部分华南地区、甘肃玉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和新疆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市周边地区,其绝对能力中等,但未来经济损失值较小,因此相对值很大。

图4 未来20a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相对防震减灾能力分布图Fig.4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relative to earthquake economic losses in the next 20 years.

4 结论

本文首先从绝对和相对2个层面分析了区域防震减灾能力的内涵,进而构建了围绕着1个目标层,设定3个准则层、13个指标层和16个变量层的区域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别提出了区域绝对和相对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估方法,编制了中国区域绝对和相对防震减灾能力分布图。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绝对防震减灾能力存在着显著东、中、西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最高,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和西北部地区能力明显下降,除了成都平原、关中地区、包头—呼和浩特、甘肃玉门和新疆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市等周边地区外,其余地区大都持平或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藏高原地区最低。这种分布特征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中国相对防震减灾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无论是从地震人员死亡相对能力还是地震经济损失相对能力上看,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和东北平原等地成为相对能力低值的集中分布区。这与绝对防震减灾能力的分布格局存在着显著差别,它是由绝对能力和未来地震灾害损失两者在空间分布上的匹配格局决定的。

需要指出,上述结论可为中国防震减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受到当前数据资料的限制,本文使用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2011.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33(1):36—44.doi:10.3969/j.issn.0253 -4967.2011.01.004.

DENG Yan,NIE Gao-zhong,SU Gui-wu.2011.A preliminary study on assessment method of absolut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ability at county level[J].Seismology and Geology,33(1):36—44(in Chinese).

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等.2006.中国区域减灾基础能力初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52.

GAO Qing-hua,ZHANG Ye-cheng,LIU Hui-min,et al.2006.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gional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in China[M].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Beijing.52(in Chinese).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3.2000年人口普查分县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The Census Office of State Council,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Statistics Division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3.The 2000 Census Data of Counties[M].China Statistics Press,Beijing(in Chinese).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9.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2009.China County(City)Socio-economic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9[M].China Statistics Press,Beijing(in Chinese).

李曼,邓砚,苏桂武.2012.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J].灾害学,27(2):140—144.

LI Man,DENG Yan,SU Gui-wu.2012.Assessment of the regional earthquake disaster response capabilities of the social public in Sichuan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7(2):140—144(in Chinese).

牛冲槐,任朝江,白建新,等.2003.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4):21—25.

NIU Chong-huai,REN Chao-jiang,BAI Jian-xin,et al.2003.The measurement of the government's emergency-dealing ability in unexpected public accidents[J].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1(4):21—25(in Chinese).

苏桂武,马宗晋,王若嘉,等.2008.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30(4):877—894.

SU Gui-wu,MA Zong-ji,WANG Ruo-jia,et al.2008.General features and their disaster-reductio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cognition and responses of the social public in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hit area:A case study from Deyan prefecture-level city,Sichuan Province [J].Seismology and Geology,30(4):877—894(in Chinese).

吴新燕,顾建华.2007.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16(6):109—114.

WU Xin-yan,GU Jian-hua.2007.Advance in research on urban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at home and abroad[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16(6):109—114(in Chinese).

杨青,田依林,宋英华.2007.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3):103—106.

YANG Qing,TIAN Yi-lin,SONG Ying-hua.2007.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urban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process management[J].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3):103—106(in Chinese).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