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石审美文化研究

2013-12-12 05:23贾昌娟汪秀霞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巢湖赏石观赏石

贾昌娟 汪秀霞

(1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2义乌工商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盛产于安徽境内巢湖地区的巢湖石是一种独特的地质资源,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其品种繁多,造型奇特,是园林造景的极佳品,具有很高的观赏及收藏价值。国内许多城市都已经出现了巢湖石的身影,如闻名中外的北京大观园和上海大观园等。近年来随着优质太湖石资源量的减少,曾一度被当做太湖石替代品的巢湖石如今的开发前景颇为看好,大量巢湖石精品远销国内外,巢湖观赏石的名气与关注度不断提升。基于此,深入研究巢湖石的审美文化内涵意义重大,把巢湖石纳入中国石文化体系中,研究中国石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史,将为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拓展巢湖石的审美文化内涵奠定文化基础,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定位巢湖石,进而合理地对其开发、保护。

1 中国石文化概述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1],中国人对石头坚贞不渝的热爱与追捧由来已久,毋庸置疑。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把对石的收藏﹑鉴赏作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寄托,出现过许多关于石的美丽传说,例如,汉武帝拜启母石﹑屈原佩石﹑陶渊明卧石﹑李白醉石﹑杜甫供石﹑白居易咏石﹑米芾拜石等。围绕着石头产生的赏石﹑藏石﹑采石﹑品石﹑论石等一系列赏石实践及赏石理论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石文化,从中可窥见人们的各种价值观﹑古今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化差异等。

中国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它的发展紧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增添新的内容,继往开来又传承创新。现代赏石界普遍认同赏石文化从时间发展脉络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是赏石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是赏石文化的兴起时期;唐宋是赏石文化的繁荣时期;明清是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现代是赏石文化新的发展或称为复兴时期。石文化的发展紧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既反映出时代特征又有其独立的发展脉络。中国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赏石文化理念师法国学,其思想根源离不开儒道释的哲学背景,其审美理念源于文人士大夫钟情自然山水的情怀,透露出中华传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哲理思想。

中国赏石文化史上,代表“文人石”主流方向的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社会名流等,他们引导了中国赏石文化的方向、内涵与定位,文化史上大量与石有关的典故都与他们相关,例如,汉武帝的“一池三山”,宋徽宗的“花石纲”、“寿山艮岳”等,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石头留下了大量诗词名句与绘画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石文化的内涵。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石文化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各种赏石理论、著作不断丰富和完善着石文化的内涵;赏石阶层也由社会精英向普通大众扩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赏石队伍中来;观赏石资源丰富,新品种不断出现。

图1 玉玲珑

2 巢湖石的自然特质与审美特征

巢湖石,产于安徽巢湖地区,是各类碳酸盐岩在漫长﹑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过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被雕琢而成的造型奇特的各种象形石(又称造型石)的总称。巢湖石主要产于巢湖银屏一带,据旧志记载:“银屏山,本名银瓶山,山上‘有石如瓶,每日升,光耀夺目’。明成化年间,银瓶‘为道流窃去’。”[2]巢湖石采挖历史悠久,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初年,相传银屏山上开采出一块名为“玉玲珑”(图1)的大石头,几经周折至明代开始成为上海豫园的镇园之宝,并与苏州、杭州两地的著名怪石并称“江南三峰”,闻名于世。

巢湖石造型奇巧﹑色泽丰富,无论是以“瘦﹑透﹑漏﹑皱”的传统赏石标准还是以“质﹑形﹑色﹑纹”的现代赏石标准来衡量,巢湖石都是不可多得的观赏石艺术品。传统赏石标准认为瘦胜肥、透胜闷、漏胜实、皱胜平,将巢湖石一一对应,或具其一,或兼具其二、三,更有精品四者兼具,成为双重或多重观赏石。巢湖石形态奇巧、鬼斧神工,尽显造物神奇,有具象类的,如虎、兔、马形等,又如老生作揖、仰天长啸、金鸡啼鸣等;也有抽象类的或称为意象类,这类的巢湖石不拘泥于具体的形象,根据其自然天成的形态特点人们能够从中领略到别样的韵味,有形无形之间尽显自然和谐之美。在巢湖地区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巢湖石很多石体遍布孔洞,洞与洞之间相互穿插,其间石茎婉转坚韧,支撑着整个石体,呈现出“云头雨脚”的自然美,如图1所示的玉玲珑即为典型代表。巢湖石色泽丰富,“一石一色”,红、白、黑、黄、灰等,有的石头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彩倾向明确,有的一块石头兼有几种颜色,浑然天成,不同色彩相得益彰。巢湖石的纹理丰富,别具一格,有的表面极其光滑,有的凹凸不平、变化多端,可以说是造型石和纹理石的双重观赏石。赏石界通常认为观赏石凡是具有形体美、形态神韵美、色彩美以及纹质美、音韵美等其一者即有收藏价值,以此来看,巢湖石常常不乏观赏石精品能够同时符合数条赏石审美标准。

图2 巢湖石小型鱼龙化石

巢湖石不仅具有类似太湖石等各种观赏石的共性审美特征,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巢湖石是少有的富含化石的观赏石,常含有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植物化石(图2),化石本身具有极高的观赏及收藏价值,与巢湖石结合后成为收藏价值极高的双重观赏石,备受青睐;巢湖石内常有由方解石组成的奇筋异脉,这些筋、脉纵横交错,纹理复杂多样,自成规律、遍布石体,一些巢湖石上甚至出现了由此形成的数字、字母、汉字等,这些筋、脉特点也是巢湖石有别于太湖石等其它观赏石的独特景观;许多观赏石都不乏石体含有孔洞的,然而巢湖石的孔洞有着明显的个性特点,其口径圆润(图4),犹如人工打磨一般,堪称观赏石之冠;很多巢湖石上遍布硅质或泥钙质成分的瘤状体,这些瘤状体多集群呈链状,层层堆叠,满布石体表面,构成了巢湖石独特的纹理特点,使石体肌理丰富、质朴(图3),耐人寻味;巢湖石形体造型上姿态万千,纹理上丰富多变,其形体上也有大小极其悬殊的特点,有高广数丈、重达百吨左右的巨型巢湖石,也有百余克的袖珍巢湖石(图4),形体大小悬殊的巢湖石适合置于不同的场所,大者可以置于庭院广场之中,小者可装点盆景或个人收藏把玩,各尽其用。

图3 巢湖石局部纹理

3 巢湖石文化初探

巢湖石独特的自然特质和审美特征赋予了巢湖石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追溯巢湖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将进一步丰富、延伸巢湖石的文化内涵、提升巢湖石的文化品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交流与繁荣。

3.1 巢湖石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巢湖地区“地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地表水系发育,地下水丰富,岩溶作用较为发育”[3],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频繁,为巢湖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巢湖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3.2 巢湖石文化形成的远古追溯。人类用石、拜石、藏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石器时代,这是人类依赖石头的巅峰时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连续。巢湖境内考古多处古人类遗址中发掘出了石斧﹑石锛﹑石镞等石器时代的遗存,这些古先人生存情况信息的发现使得对巢湖石文化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这些远古人类的丰富遗存可以说是孕育、发展巢湖石文化的一条血脉相连的“根”。

3.3 巢湖石文化的历史土壤。中国石文化的历史悠久,与石有关的诗词、文章以及专著证实了石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是目前为止保存最完整、记录最丰富的一部专业石谱,共记录了116个石头种类,巢湖石就曾以“无为军石”之名入载其中。赏石文化史上有名的“米芾拜石”的趣闻典故也是来源于巢湖石——北宋米芾,博雅好石,精于鉴赏,在巢湖无为任官时,将巢湖石收于今天的米公祠“拜石亭”,尊为石丈,顶礼膜拜,并自作《拜石图》。康熙《巢县志》中也有关于巢湖石的记载:“前人每于此搜取玲珑怪石,以为园林之玩”,记录了巢湖石的特点与功用。除此之外,历代文士名流描绘巢湖湖光山色的诗词﹑画作也都不同程度地丰富了巢湖石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与石结缘的人文记忆为巢湖石文化提供了历史土壤。

图4 微型巢湖石

3.4 巢湖石文化的现代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巢湖石的审美文化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不少专家学者们开始对巢湖石进行地质形成机理、艺术价值、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巢湖石文化内涵得以拓展;同时,近年来中国石文化进入发展新高潮,赏石、藏石阶层不断扩大,学术氛围浓烈,各种专业赏石理论、书籍、杂志层出不穷,中国石文化的整体发展也不断丰富着巢湖石文化的内涵,为巢湖石文化的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

4 结语

巢湖石是不可再生的优质观赏石资源,对巢湖石的认识不清不仅造成了优良地质资源的浪费、损害了巢湖石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巢湖市的城市发展,因此对巢湖石的审美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巢湖石不仅具有各种观赏石的共性特点,更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特质与审美特征,富有很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深入研究巢湖石的审美文化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延展巢湖石的文化内涵、提升巢湖石的文化品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交流与繁荣。

[1]马学民,杨益青,吕伟.临朐奇石文化[J].山东国土资源,2010.6:64.

[2]周始.皖志述略(下)[M].合肥: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1983:361.

[3]吴立,王心源,刘红叶.巢湖石特征形成机理与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484.

猜你喜欢
巢湖赏石观赏石
巢湖,我的母亲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
关于举办第51期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观赏石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石器·观赏石特色之赏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