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白丝绸演绎坚定人生——浅评越南电影《穿白丝绸的女人》

2013-12-12 03:16付才郦
传播与版权 2013年3期
关键词:驼背丝绸越南

□ 付才郦

一、影片简介

本片讲述了年轻貌美的奴隶丹,受尽奴隶主的辱骂和折磨,总督府里的下人驼背仔是她唯一的寄托。驼背仔原本是个弃婴,总督大人在路边捡到他,把他当做放牛娃养大成人。当年包裹着他的那件白丝绸,是驼背仔最珍贵的财产。驼背仔把白丝绸送给了丹,并在越盟起义杀死总督的当晚连夜带着丹私奔到了会安,渴望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可是,在这硝烟弥漫的岁月,劳苦大众注定要过着颠沛流离、饥不果腹的生活。四个孩子接连出生,夫妻俩起早贪黑打捞淡菜所赚来的微薄收入远不够支撑一家人的日常开销,更不用说给大女儿安(An)和二女儿玉米购买高年级女生必穿的白丝绸了。为了不让两个女儿辍学,丹试着去借高利贷,但因为没有值钱的东西抵押而失败;丹也曾瞒着丈夫去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喂乳以赚取收入,最终因为丈夫阻止而告终。最后她不得不将丈夫送给自己的白丝绸改小以便让两个女儿轮流穿去上学。衣服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女儿安以优异的成绩即将毕业,一切仿佛在慢慢好转。可是,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夺走了正在朗读结业论文的大女儿安的生命;就在算命先生给驼背仔定的举行结婚仪式的良辰吉日里,洪水卷走了丹。整部电影以晦暗的色调,用一个小家庭不幸来映射出1956~1975年间的整个越南大家庭南北分裂、身陷战争泥潭的历史现状;也把广大越南人民虽身陷战火却坚韧不屈,渴望和平并用自己勤劳为之奋斗的精神编织进了这件贯穿全片的“白丝绸”里,让我们对它所承载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

二、越南“白丝绸”的前世今生

(一)封建时期的奥戴

四身奥戴适合常年辛苦劳作的乡下妇女,对于生活悠闲的城里妇女来说,她们期待有一种新款的衣服能够减少劳动者的俗气从而彰显自己贵族的气质。五身奥戴就此诞生,它是把四身奥戴前右半边缩小,然后在下面增加第五块襟衣。五身奥戴的四个主题部分象征着它的四个母块,正襟衣下面的那小部分象征着穿奥戴的那个人。同时,衣服靠五个象征儒教里的“五常”和东方哲学思想里的“五行”的纽扣结合得严严实实。

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直到16世纪越南人的衣着仍时常效仿中国人,特别是在阮朝统治塘中时期③参见:http://vi.wikipedia.org/wiki/%C4%90%C3%A0ng_Trong 译作:塘中或者南河。名称源于17世纪越南阮郑纷争时期(也叫南北朝时期),指的是广平省以南由阮统治的地区。,由于开荒需要,迎来了不满清朝统治而来此谋生的几万明朝人,越南人民对中国衣着的效仿更甚。在新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为了保存自身的文化,国王软福阔颁布了衣着的标准,下令塘中的百姓必须依此执行。《大南实录前编》中记载了标准的具体内容:

译:“常日里男女可穿着短袖古衣,袖管的大小可随意。衣服两边下垂的地方须缝严实,不得有缝隙。如果男子在劳作时不想穿紧袖古衣也可……”(《大南实录前编》)

译:“国王阮福阔给我们确定了奥戴的最初样子。”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肯定,在阮武王时代①阮武王,即阮福阔,是越南后黎朝历史上第九代广南(也就是广南国,是越南南北朝期间四个政体之一,在今越南南部一带,由阮氏家族世袭掌权)君主,号称武王,他在位期间,继续向南方扩张领土,奠定了今日越柬边界领土的雏形。(1739~1765年)越南奥戴的固定形式就得以成型,并被公认为国服。在阮武王时代,各书均用汉字或者喃字“襖=長”来记载奥戴。

到了明命帝②明命帝,即阮圣祖,原名阮福胆,1814年被父阮福映立为太子时赐名阮福晈。在位期间,他进行了多项改革,使阮朝处于鼎盛时期。九年,顺化朝廷下旨妇女禁止穿裙,必须穿裤。这个禁令,推动了越南五身奥戴的发展,因为五身奥戴穿时须着裤而非裙。

(二)新时期的奥戴

1. Le Mur奥戴

奥戴的缝制有极强的对象性,每一件奥戴都只为一个人量身定做。缝制时,裁缝要仔细量取主人数据,缝制完成后还要主人多次试穿修改。正是奥戴这种极强的个性,才造就了它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成为越南众多诗歌、文学作品的主角。所有描写奥戴的诗歌中,值得一提的要数元沙的《河东白丝绸》,这篇诗作被吴瑞棉()③吴瑞棉,原名吴光平,被认为是1975年以前越南著名浪漫主义音乐家之一。代表作有《河东白丝绸》、《天涯一隅》、《最后的歌曲》。谱写成了一首有名的同名歌曲,并且是同名电影《穿白丝绸的女人》的灵感来源。

“在烈日炎炎的西贡街头行走的我突然感觉一阵凉爽

因为我看见了穿白丝绸的你……”

三、电影《穿白丝绸的女人》中,奥戴所承载的意义

电影中的奥戴是联结电影各情节的纽带。驼背仔以奥戴迎娶了貌美的奴隶丹,大女儿安和二女儿玉米靠这件由他们母亲改小的奥戴,轮流穿去上学。一件纯白的奥戴,凝结着两代人在战火洗礼下生活的辛酸,同时也折射出越南人民面对苦难所表现出的顽强、乐观和对美好生活永不褪色的热爱。下面,本人将分别从母亲丹和女儿安、玉米两个角度来分析本影片中奥戴所承载的意思。

(一)母亲丹身上的奥戴

丹手里的奥戴是丈夫驼背仔赠与的嫁衣,也是这对夫妻爱情的最好见证。她只在他们结婚的当晚穿过一次。驼背仔把这件白丝绸送给丹的时候说:

“这是一件和我生世有密切联系的白丝绸,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只知道在我出生被放在榕树下的时候它就是我的襁褓,祖先、父母、出处我也不知,20多年来,它是我最珍贵的东西,我一直珍藏它,若你真的喜欢我,那我就把它当做迎娶你的礼物送给你。”

丹接受了驼背仔的礼物,也成为驼背仔的妻子。他们随着南逃的难民潮来到会安,开始了新生活。可是,在越战的背景下,底层的劳苦大众无论逃到哪里都摆脱不了颠沛流离、艰难讨生的命运。虽然1954年5月7日,越南以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宣告了法国对越一百年殖民统治的终结。但同年7月2日签订的《日内瓦协定》以北纬17°为界,把越南分成南北两区域。北部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由越南共产党执政;南部是越南共和国,由吴庭艳()④吴庭艳,越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生于越南阮朝的首都顺化,在越南保大皇帝执政时当官。奠边府战役失利后,为了跟以胡志明为首的北越对抗,法国政府宣布将全力移交给阮朝末代皇帝保大,保大皇帝委任吴庭艳为首相,全权处理南越。后其在美国的支持下,于1955年发动政变,废除保大皇帝皇位,成立越南共和国。是一个狂热的爱国志士和反共分子。任总统。两种政权的对抗此起彼伏。美国空军上校爱德华·G.兰斯代尔领导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印发许多内容虚假的传单,假借越盟⑤越盟,法军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军队的称呼。全称为越南独立同盟会,于1941年由胡志明领导成立。目的是建立民族联合统一战线,使越南得以独立。后来逐渐发展为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身份宣称将采取没收私有财产等强硬政策。同时,美军飞机在北越上空大量抛撒极具政治煽动性的传单,宣称“天主教将移向南方”,并且散布共产党将进行反天主教大迫害的谣言,在北越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导致了南逃的难民潮。这也就是影片在27分25秒时所呈现的一连串身挎行李包的人群的时代背景。战乱年代,丹一家靠着打捞淡菜出售所获取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还要忍受接连不断的空袭。一旦遭遇空袭,就只能携带一家老小慌乱出逃,等避过空袭再重新回来,如此周而复始,一家人在穷困潦倒的边缘苦苦挣扎。但即使在如此的困境下,丹和丈夫仍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辛勤劳作,供孩子上学。学校要求高年级孩子必须穿奥戴,为了不让孩子退学,丹尝试借高利贷、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喂乳等方式筹钱缝制奥戴无果之后,她决定将丈夫赠予自己的白嫁衣改小给孩子穿。我们可以通过剧中的一段丹和丈夫的对白更深刻地了解丹如此坚韧、伟大的母爱:

“战乱中的人们,会死很多次,但活着的机会就只有一次。我们夫妻已饱受生活的艰辛,但是我只可怜我们的孩子。所以,只要我们活着一天,就要尽力教育他们。”

“我希望战争结束,国家得以和平时,我们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

这番话,流露出丹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奉献,只要孩子能够有学上,自己再苦再累都不算什么。有一次,丹和丈夫像往常一样打捞淡菜,可中途遭遇暴雨。丹原本可以安全返家,可是她却因为要去捞漂浮在海面上的木头而死。驼背仔说:

“雨太大了,水流又急,我们还是回去吧。”

丹却回答说:

“老公,要是捡得那几块木头,再加上把剩余的淡菜卖完,我们就有钱给孩子们买一件新奥戴了。”

这句话成了丹最后的遗言。她在打捞木头的过程中不幸被洪水卷走。回顾丹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贫穷中度过。在河东做奴隶时,经常受到奴隶主的殴打、谩骂;逃难到了会安,虽整天辛苦劳作可还是摆脱不了贫困。这是战争带给她戴的一个枷锁,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摆脱。但是,这没有影响丹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而是加倍努力的生活、劳作。她的一生其实也就是一件奥戴的缝制过程:蚕吐丝成茧、茧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成绸缎、绸缎再经裁缝之手量体裁衣、重复修改,最终才是我们看到的一件件穿起来独一无二、婀娜多姿的奥戴。蚕的奉献、丝的坚韧造就了奥戴的婀娜。丹身上的这件白丝绸,这是她奉献、坚强的母性象征。

(二)女儿安和玉米身上的奥戴

1.安的奥戴

总的来说,安身上的奥戴,是一件安静、质朴的奥戴。它所展现给观众的,是越南女子质朴、文静的一面。

2.玉米的奥戴

比起安的文静,玉米则是灵动的。她经常会给这个苦难的家庭带来片刻的愉悦。影片播放至47分11秒时,玉米问父亲,说:

“爸爸,昨天老师教给我们两个字‘和平’,您觉得‘和平’美吗?”

父亲回答说:

“我从未见过‘和平’,但是它一定很美,就像女儿你一样。”

“不,爸爸,它要长得像妈妈一样美,我才喜欢!”

以上短短几句关于“和平”的对话,就如一阵清风,吹散了观众因同情这个困难家庭所产生的阴霾,也给剧中劳苦的父母一丝温暖的慰藉。可是,这片刻的愉悦过后,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这段对话时,心中的阴霾变得越发浓厚。身陷战争的人们,不知道和平的样子,却仍然热爱着和平。学校里的老师因渴望和平,才交给学生“和平”二字;玉米的父亲期待和平,才会对女儿说,“和平”很美。

影片播放至97分时,玉米穿起母亲缝制给安和自己的奥戴,走到庭院里唱起了《兰和蝶》():

“花瓣随风飘零,铺满满是藓苔的庭院,看到飘零的花瓣,兰十分惆怅,灵魂在痛苦的深渊游走,因感情破灭而心灰意冷的兰常年以泪洗面。只能寄情于佛,忘却红尘。”

“蝶呀!木鱼声声已阻断了我们这段充满坎坷的情缘,我将在这青衣下静静度过余生。”

影片中玉米唱的这首歌是越南的一首改良剧小调,原著是越南作家阮公欢①阮公欢,越南作家,1920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生中共创作20多篇短篇小说和近30部长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反映在法国殖民统治下越南农村和城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揭露地主豪强和贪官污吏的奸恶残暴,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在20世纪30年代的越南文坛上强有盛名。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最后的道路(1938)》。的长篇小说《熄灭爱之火》(Lòng),1936年经由越南知名改良剧编剧陈友庄改编成一出有名的改良剧《兰和蝶》。该剧有越南版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之称,讲述的是一个叫兰的女子和一个叫蝶男子之间的一段浪漫而悲惨的爱情故事:兰和蝶相爱,但是由于官府大人施诡计,蝶不得不迎娶官府大人的女儿翠柳。心灰意冷的兰遁入空门,做了尼姑。最后当蝶找到兰时,兰却因为悲痛过度而去世了。影片中的玉米喜欢唱这首歌,当她趁着家人不注意,第一次穿着一身洁白的奥戴来到庭院里,轻捻白花一朵,带着喜悦的心情轻哼这首小调时,所展现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小女孩天真烂漫的一面。

当父母要埋葬死于炮火的姐姐安时,玉米竭力拉住父亲,哭着安慰自己说姐姐只是睡着了。后来穿着由妈妈改得合身的奥戴来到姐姐墓前说话,问姐姐她穿起来是不是很漂亮,每次经过姐姐生前姐妹俩换衣服的地方,想起为赶时间脱掉拖鞋赤脚奔跑的情景,也会跟着拖鞋奔跑,仿佛姐姐还在。

可以说,玉米是一个灵动而天真的女孩,它身上的奥戴亦如此,洁白合身的奥戴凸显出越南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材,裙子的两侧开高衩至腰部,走路时随风飘逸的前后两片裙,代表着每一个越南女子的瑰丽、天真烂漫,也留给每一个看客无限的遐想。

四、结语

1975年,是越南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年。同年3月10日,邦美蜀战役作为关键性战役为越南1975年春季总进攻打响第一枪;4月30日的胡志明战役解放了西贡,越南战争至此宣布结束,越南迎来了独立、统一的新纪元。苦难的丹一家,在战火的摧残下永远失去了母亲丹和大女儿安,可是活下来的家人,却迎来了可贵的和平。影片也止于1975年,伴随着影片中多名奥戴女子蹁跹的背影,向我们阐述了越南奥戴的最终意义:

“越南奥戴象征着越南妇女宽广的胸襟和无边的承受力。无论环境怎样艰苦,战争的破坏力严重到何种地步,越南妇女的奥戴仍存在,且奥戴所承载的美好传统仍得以保存。越南妇女的美不是体现在雪白的皮肤、绯红的脸颊和红唇上,而是体现在隐藏于婀娜、柔情的奥戴下的那颗纯洁、端庄的心灵。”

这就是影片带给我们的全部意义,正因为这种意义才造就了越南的奥戴,使之成为越南的一个世界名片,并不断传承。

[1]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美)莫里斯·艾泽曼著,孙宝寅译.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罗必果.浅论越南国服的文化魅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5).

[4]宋亮,岑新明.浅谈越南奥戴与人文因素[J].法制与经济,2011(7).

[5]王功山.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驼背丝绸越南
两个驼背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越南百里“银滩”
驼背侠
治驼背
丝绸情调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