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污)”与“洿”词义辨析

2013-12-12 16:43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梁惠王污秽水坑

“汙(污)”与“洿”从先秦开始词义就出现通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汙(污)”与“洿”音同而形义相近,常常可以互相通用,但是在使用范围上仍然有所区别。

“汙”,本作“污”,也作“汚”,音乌。 《玉篇》曰:“从亏者古文,从于者今文。 ”“污”、“汚”、“汙”本一字。 古文为“污”,后来可能由于在人们书写时出现误笔,使字形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于是“污”被写作“汚”;最后才隶变为“汙”。“汙”,《说文》训为“薉也。从水,于声”。段注:“草部曰:‘薉者,芜也’。地云芜薉,水云汙薉,皆谓不洁清也。”“汙”本义表示污秽、污浊或不清洁。《左转·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汙,山薮藏疾。”《书·胤征》:“旧染汙俗,咸与惟新。”

“洿”,《说文》训为“浊水不流也。一曰窳下。从水,夸声”,音乌。段注:“玄英引《说文》浊水不流池也,引《字林》浊水不流曰洿。宜有池为长。”《一切经音义》、《字林》和《说文解字注》皆认为“洿”当训为“浊水不流池也”。可见,《说文》的释义可能是后人改动了,不确。“一曰窳下”,桂馥《义证》:“窳当为窊,本书浑,洿下皃。”这里指地势低凹。《广雅·释诂》:“洿,聚也。”王念孙《疏证》:“洿者,水所聚也。”此就地势低洼而言。《广雅·释诂》又训“洿”为“深也”、“浊也”。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前者就水的深浅而言,《集韵·姥韵》曰“洿,水深谓之洿”。《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楚书·天问·九问》:“九州安错,川谷何洿?”王逸注:“洿,深也。”意思是:九州大地的地貌是怎样错落形成的,(以致生成)如此深的山谷和大川?后者是从水的清浊角度来看,《字林》:“浊水不流曰洿,谓行潦之水也。洿,池也。”地势低洼易积水,水不流动易浑浊。《句读》:“洿、池同物,但分清浊耳。”《说文解字约注》:“水所停聚有大有小,大者为池,小者为洿,洿小而水不流故易浊。”可见,混言之,洿、池都是指水塘或池沼;析言之,洿、池有清浊、大小之分。具体而言,“洿”字实质包含两层意思,一指有一定深度的水塘或池沼,与“池”义相近。二指停滞不流的浊水池,面积较小。《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中的“洿池”,“洿”看似一个形容词,可用来修饰“池”;但实际上是一个名词,与“池”同义词复用,指池塘。《淮南子·精神训》:“苦洿之家,决洿而注之江。”高诱注:“洿水犹澹水也。”“澹水”表示平静、纡缓的水波。意思是:苦于浊水多积的人家,挖开浊水池让积水流入江里。

由于地势低凹,污浊的东西容易流入低洼处,致使积水浑浊。于是“洿”字便引申出污秽、污浊之义。《左传·文公六年》“治旧洿,本秩礼”,孔颖达疏“洿者,秽之别名,不洁之称也”。《广雅·释诂》“洿,浊也”,王念孙《疏证》“洿,与污同”。 《集韵》:“汙,《说文》秽也,或作洿。”“洿”、“汙”都可表污秽、污浊。《说文》“汙,从水,于声”;《说文》“洿,从水,夸声”,又“夸,从大,于声”。归根到底,“洿”、“汙”都从于声,读音相近。所以,先秦时,由于“洿”与“汙”读音相近,两者已经有借用,甚至互相通用的情况。《说文解字注》:“服虔注《左传》云:水不流谓之汙。按汙即洿之假借字。《孟子·梁惠王》作洿,《滕文公》作汙。”可见,“汙”在表污秽、污浊义之外,还被借去表浊水不流的水坑或低洼地。《诗·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墙屋,田卒汙莱。”毛传:“下则汙高则莱。”孔颖达正义:“汙者,池停水之名”。《集韵·模韵》中就提出“洿,《说文》:‘浊水不流也’,或从于”的释义。

可见,从先秦开始,“汙”假借表“洿”之“浊水不流”义,此后“汙”字的词义中便包含了此义,与“洿”并存使用,皆表水所停之地。《大戴礼记·劝学》:“譬如洿邪,水潦灟焉,莞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泉也。”而在汉刘向《说苑·建本》中有类似的句子:“譬之如汙池,水潦注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知其非源也。”汉代后,“洿”、“汙”通用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菀蘼芜与菌若兮,渐槀本於洿渎。” 王逸注:“汙渎,小沟也。‘洿’一作‘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贾谊《吊屈原赋》中有“彼寻常之汙渎兮,岂容吞舟之鱼”的句子,“洿渎”也可写作“汙渎”,表示小水沟。

在古代汉语中,“洿”与“汙”在表示污浊、积水池、地势低洼等词义时,可以通用。如“洿池”亦作“汙池”,“洿下”亦作“汙下”,“洿泽”亦作“汙泽”,“洿浊”亦作“汙浊”,等等。

虽然“洿”、“汙”音义相近,时有通用的现象,但是在使用范围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

“洿”常与“池”、“泽”、“渊”等词连用,表示水塘、水池。《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汉陆贾《新语·道基》:“归洿泽,通水泉。”《国语·周语下》:“泽,水之钟也。”“洿”、“泽”同义词复用,都是指池沼。汉王允《论衡·恢国》:“丘山易以起高,渊洿易以为深。”“渊”指深潭,“洿”指池塘。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云:“昔饮于洿,夏溷冬枯。”“洿”就是指水池。《宋书·符瑞志中》:“麒麟者,仁兽也……不食不义,不饮洿池,不入坑穽,不行罗网。”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灌溉图谱》:“水塘即洿池,因地形坳下,用之瀦蓄水潦”。清查慎行《闸口观罾鱼者》诗:“吾闻王政虽无泽梁禁,鲲鲕尚有洿池游。”以上例句中的“洿池”都表示池塘。所以,“洿”字词义侧重于表示有一定深度的池塘。

“汙”常与“潢”、“渎”、“潦”、“渠”、“沟”等词连用,表示水坑、水沟或浊水池。《左转·隐公三年》:“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畜小水谓之潢,水不流谓之汙。”杜预注:“潢汙,停水。”《一切经音义》:“潦,雨水也,谓聚雨水为洿,洿潦也。”“行潦”指流淌的雨水。雨后地面低洼处易积水,聚雨水而成“潢汙”。唐钱起《潢汙赋》曰:“潢汙,水之微者也,汲取之际,人皆舍诸。”混言之,“潢”、“汙”都是指容水不多的水泡子或小水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司马贞《索隐》:“汙渎,潢汙之小渠也。”《说文》“渎,沟也”,“汙”、“渎”同义复用,指小水沟。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汙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豬。”《说文》“渠,水所居”,“汙渠”指脏水沟。唐白居易《京兆府新栽莲》诗:“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清史稿》列传一百十一曰:“是夏,永定河南岸三工污沟夺溜。”这两处“污沟”都指浊水沟。早在《吕氏春秋·达鬱》中就已指出“水鬱则为汙”。高诱注“水浅而流曰汙”。所以,水郁积在一起就是“汙”。《晋书·周访传》:“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汙”即指小水坑。可见,“汙”一般多指较浅的小水坑或水沟。

此外,“汙”有时被借去表示“于”或者“夸”。 《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洪颐煊《读书丛录·孟子》:“汙,通作于。《礼记·文王世子》:‘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郑注:‘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经典凡从‘于’之字多训为大。此言三子言虽大而非阿其所好。”一说,汙用为“夸”之假借,焦循《孟子·公孙丑上》正义:“《孟子》盖用为‘夸’之假借。夸者,大也。谓言虽大而不至于阿曲。”“汙”有时也被借去表“纡”,意为迂曲、绕弯。清朱骏声《通训定声》:“汙,假借为纡。”如《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杜预注:“谓直言其事,尽其事实,无所汙曲。”陆德明释文:“汙,憂于反。”

在现代汉语中,“汙(污)”与“洿”词义分工已经比较明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汙(污)”有如下词义:①浑浊的水,泛指脏东西;②脏;③不廉洁;④弄脏。“洿”有如下词义:①低洼的地方,如洿池;②掘成水池。“汙(污)”与“洿”词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通用现象已经基本上消失,不过两词的基本义并没有改变。“汙(污)”的常用词义主要是其本义,即表示污秽、污浊,以及由它所引申的相关词义。“洿”的常用词义也是其基本义,即地势低洼,也可表水池,但已经很少使用了。

综上所述,在古代汉语中,“汙(污)”与“洿”在表示污浊、积水池、地势低洼等词义时,常常可以通用。但是就“浊水不流池”一义,混言不分;析言之,“汙(污)”的词义多指较浅的小水坑或水沟,而“洿”的词义则多指有一定深度的池塘。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王凤阳.古辞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7]黄金贵.水·渎·江·河·川词义辨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8]张觉.“池塘”说解辨正[J].辞书研究,1990(03).

[9]张道升.“洿池”析义[J].语文建设,2012(01).

猜你喜欢
梁惠王污秽水坑
拍拍城市里的小水坑
我不是一株草
GIS盆式绝缘子表面污秽模态分析检测方法研究
跳水坑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I Like Rainy Days
路上的水坑
污秽绝缘子安装并联间隙的雷电击穿特性分析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基于相角差的绝缘子表面污秽受潮检测系统设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