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情况综述

2013-12-18 15:25李万军沈保卫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9期
关键词:助推器产学研战略

文/李万军 沈保卫

日前,由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鼓风机集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团”构建的辽宁高端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运行,为辽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添了新成员。

政策扶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迅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和主要内容之一,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特别是从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以来,辽宁紧紧抓住有利契机,从创新型辽宁建设的需要出发,着力推进联盟建设,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以联盟方式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联盟快速有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策支撑有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升级版”,是技术创新更高层次的一种合作模式。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化、规模化,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快速构建和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辽宁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十多个文件。特别是2006年发布的《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若干规定》,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更加突出,明确提出“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对解决企业生产和研发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政府各类计划给予优先支持”。由此,标志着辽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驶入了“快车道”。从2006年起,辽宁省政府设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项资金,它和同年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资金,以及已有的科技费用、企业技改资金等政府扶持资金一起,实现了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多重覆盖式支持,对推动全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及实现成果的产业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运行模式灵活。围绕企业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出资金、出题目,院校出专家、出技术,建立全面、深入、可靠、灵活和高效的战略联盟关系,形成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开发,实现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联盟成员单位间,可以是企业把自己的技术骨干派到院校去,也可以是院校把专家派到企业工作,联盟中心设置形式灵活多样;不断创新联盟体中科研人员管理制度,鼓励技术创新,组织部分科研人员完全退出教学业务,全职从事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更加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在研发资金的投入方式上,坚持企业投入为主,采取企业对院校研究人员包工资、包费用,企业增加成果购买费、奖励金,企业一揽子投入项目经费、工资费用由院校承担等适合而灵活的方式,激发联盟各方的积极性。

——组织形式多样。辽宁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泛采取校企合作委员会制的形式,但一些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又可以结合各自实际,采取更为适宜的组织方式。比如,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院校共建研究院,一些企业采取和院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校企合作委员会制的组织形式,严格执行高层定期会商、信息优先发布、项目优先合作和考察访问优惠接待等制度,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激励机制。校企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制是联盟中最普及的一种方式,合作中利用双方的研究设施,由院校研发人员为主,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按计划分步进行研发。合作项目的批量化和合作时限的连续性是这些合作联盟的主要特点。

优势互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显著

目前,辽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明显提高,全省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形成了沈阳IC装备、数控机床等20多家省级以上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产学研技术联盟500多家,为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步构建了牵动性强、辐射面广、长期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合作。试点联盟主要涉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医疗装备、生物育种、高技术服务等六大新兴产业,联盟成员包括沈阳机床集团、新松机器人、北方重工集团等省内骨干企业和中科院沈阳分院、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省农科院等省内骨干企业、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成员总数达到了500多家。各联盟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确保产学研各方形成共同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资料链接: 什么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现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增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联盟建设,强化了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突出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在这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由企业发起成立的有10家,占比达52.6%;500多家联盟成员中企业成员328家,占比达64.3%;省级试点联盟目前累计投入研发经费55.9亿元,其中企业投入47.6亿元,占比达85.2%。

——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各联盟以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标,围绕产业创新进行分工合作,有效衔接,实现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试点联盟共拥有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服务平台24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86个、省级平台159个。共承担国家级计划项目168项,获得经费14.7亿元;承担省级计划项目330项,获得经费3.8亿元。共拥有发明专利、著作等各类知识产权1685项。

——有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集成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环节,有效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目前已实施数控机床轻量化设计技术、全断面掘进机刀具地质适应性研究、IC设备关键零部件集成制造技术与加工平台、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攻关268项,完成12英寸PECVD、新型焊接等工业机器人、中华混合动力轿车等成果转化项目209项。

——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撑。各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联合本地区骨干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同组建联盟,有力地推动了高新区二次创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实力提升。目前依托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已经组建了生物医药、液压产业、光伏产业、仪器仪表、镁质材料、新能源电器、芳烃产业等7个联盟,投入研发经费1.2亿元,实施了大功率高可靠性液压传动系统、注射用脂微球技术、菱镁矿粉矿提纯及活化处理技术等技术攻关117项,完成了汽车自动变速箱油泵、辅酶Q10闪释片、优质镁钙砖等成果转化项目88项。

猜你喜欢
助推器产学研战略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美国SLS重型运载火箭助推器测试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透视奇妙的火箭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