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与领导方法

2013-12-19 13:44刘毅强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哲学群众思维

刘毅强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一、哲学思维不可或缺,学习哲学,终身受用

哲学思维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理性思维活动。它最基本的作用是使人的主观想法更加切合客观世界,使人变得豁达、智慧,能坦然面对现实世界中的挫折、不如意等等,并能从中悟出积极的态度。哲学思维作为对一般思维的超越,表现为为人类生存和个人生存提供指针,规范人们的价值取舍和人类努力的方向,引导人类文明的根本走向;其目的在于推进社会的协调进步和文明的持续发展。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哲学思维坚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辩证法”),旗帜鲜明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先进思想武器。

马克思在1842年6月写的一篇时论中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马克思抒发这一见解时,还是一个年仅24岁的青年。他何曾想到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一见解已经成为了政治家和哲学家们反复引述的至理名言。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指导方针、战略思想,其实质是唯物辩证法的新时代表现形态。从中国历史看,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比看,共产党成功在于哲学。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过,“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2],哲学思维使人聪明,给人智慧,即人们常说的说话办事有“哲理”。哲学思维同我们平时所讲的思想方法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指人们思考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形式,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方法论、人生观上的表现。每个人都有哲学思维,但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区别。人们在实践中自发的逐步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不完整,不是以理论的形态表现出来,这类人的哲学思维与个人的成长阅历和经验有关系,它具有不自觉性。哲学思维的自觉性主要依靠对哲学的学习和训练来形成。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就是人们把一定的世界观,用一定的哲学术语,按一定的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即用理论的形态完整地表现出来。需要自觉性来把握。所以,要不断地提升哲学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哲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样,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理性成分、逻辑成分、自觉成分更多一些,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接近客观实际。陈云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谈到,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亲自三次和他讲过要学习哲学,这对他后来的工作影响极大。学习哲学,终身受用。

二、注意把握领导工作中所面对的哲学基本观点

所谓领导方法,实质上是哲学思维的一种体现,即领导工作中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也可以说,领导方法就是领导者从事领导活动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就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在党的领导方法中有以下五个基本观点。

1.唯物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第一性是物质,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运动来实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密不可分。它包括宇宙的一切变化过程,从单纯位移直到人类思维,无处不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整个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是静止的。

物质运动必须通过客观规律性反映出来。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规律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然和人类社会规律均如此。

唯物观点意义在于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一元论哲学,反对二元论和多元论哲学。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首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弄虚作假,搞浮夸,欺上瞒下等等。其次,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原理,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求解放思想,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再次,坚持物质运动有规律的原理,要求遵循客观规律,自觉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反对一切忽视客观规律的胡思乱想和蛮干。

2.辨证观点。唯物辩证法回答了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和形式,说明了世界的万事万物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发展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原则。除了这两个基本原则之外,辩证法进一步用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和若干对基本范畴(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诠释了世界万物是如何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一起构成了唯物辩证法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3]

辩证观点的对立面是形而上学。“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的考察。因此就不把它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反杜林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也是根本不同的。比如说片面性、“一刀切”问题,这是我们在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具体说就是“固执一面”,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顾此失彼”。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本局限在于不能够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它的另一方面。

在领导工作中如何坚持辩证思维?首先,从联系角度看,应该加强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系统是关于普遍联系原则的深化和具体化,系统思维也可称之为“立体思维”或“全方位思维”:一是整体观念。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依存的。从系统观念出发,就应该从整体出发,从全局出发,把我们的工作对象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加以把握。二是结构观念。结构是指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比如我们常说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结构等等。系统的整体性以及整体性的功能如何,是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的。结构合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就好;结构不合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就差。三是层次观念。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在研究复杂系统时要从较大的系统出发,考虑到系统所处的上下左右关系。其次,从发展角度看,应该加强思维的预见性前瞻性。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而预见性前瞻性,则是辩证思维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一是要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二是要努力学习和善于学习,使我们的认知与时代接轨。不断发挥人的能动性,继续解放思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3.实践观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845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用实践观点来划清与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称为 “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论范畴〔合规律(科学性)、有用(价值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其内容是客观的,它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在真理性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反映出人们的认识结果。实践作为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的桥梁,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主观认识付诸现实,改造客体。这样就可以用现实的成果与主观认识相比较、对照,从而检验出认识是否与被认识的客体相一致。

实践观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为此,在延安毛泽东专门写了《实践论》。《实践论》目的在于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所谓具体的统一,是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主观认识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我们既要反对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历史发展的右倾保守主义;又要防止思想超越于客观实际,理论超越于实践的历史发展的“左”倾冒险主义。

实践观点还告诉我们,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但是,二者又是互相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要相互转化。因为真理都是具体的,超出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变成谬误。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但把它夸大了,说成处处、时时都存在阶级斗争,就变成谬误。反之,谬误回到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是真理。此外,谬误向真理的转化还有一种情形,即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党正是在总结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以及“文革”的经验教训中,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4.生产观点。生产是人类最主要最重要的实践。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这个发现是通过研究人类生产而得出的;为印证发现,马克思认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写下了《资本论》作为证据。人类要生存和繁衍,都离不开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恩格斯称之为“两种生产”。这“两种生产”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依托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规定社会运动形式本质的、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前进的两对矛盾。我国改革开放就依据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基本相适应,但也有不相适应。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调节的手段。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一个铁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具有反作用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超前或落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个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犯的错误多数与忽视这条规律有关。破除“左”的思想,实行改革开放,也是正确把握这条规律的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颠倒了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今天的改革开放,也是从生产关系入手的,从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出发,重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5.群众观点。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民群众是生产的主体,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唯心史观则是英雄史观,夸大少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和思想动机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群众史观,就必须反对英雄史观。通过对“文革”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党的领导过程中,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也要承认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既要承认领袖的个人魅力和独特作用,又要反对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

三、把唯物辩证法贯彻到领导工作和过程的方方面面

毛泽东曾经用过河要有桥或船的生动形象比喻领导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过河就是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4]那么,什么是过河的“桥或船”呢? 中国共产党人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转化为党的三条根本路线和党员干部熟知的领导方法。

1.党的思想路线。也就是党的认识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要解决的是做到主观与客观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党的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基础。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创出中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要看思想路线对不对头。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具体化,它映像出中国社会现实活生生的辩证法。毛泽东把它理解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把它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要求“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2.党的基本路线。也就是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结果。基本路线是指政党为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制定的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基本准则。它是根据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基本状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制定的,是一定历史阶段内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检验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

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是基本国情。我们党把现实国情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来之不易,凝结了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在认识上开始成熟的标志。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了完整表述:“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本路线规定了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在党的思想路线、基本路线确定后,解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毛泽东是群众路线的首创。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5]群众路线包括群众观点和群众方法两个部分。一是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二是群众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群众路线问题关系到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能否进行到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进行到底,关系到党的领导的基础,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中国老百姓是改革开放的主体,理应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自己的实惠,“群众利益无小事”、“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1.

[2]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4]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5]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9.

猜你喜欢
哲学群众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