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两个向度

2013-12-20 07:47刘玉标
理论导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文化

刘玉标

(西南交通大学 政治学院,成都 61003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必然面对和必须解答的重大现实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人为本、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化,这是我们坚持走好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在向度;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这是我们坚持走好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外在向度。文化发展既要观照人的内涵发展,又要观照人的外延发展。从内外两个向度综合审视这条文化发展之路,是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思路。

一、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真谛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的统一。文化发展过程就是以人为中心,为了人、服务人、依靠人进而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是解决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好走下去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立得牢;只有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提高人民精神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扎得实;只有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力量,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只有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的最高价值皈依,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拥有清晰的路标和坚实的支撑。

1.把“为什么人”作为根本原则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之所以是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是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文化的立场和对象问题,也关系到文化的领导权和阶级性问题,是文化发展最为根本、核心且首要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时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入手”,[1]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加强文化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979年,邓小平重申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然而,人民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工农兵外,还出现了诸多新社会阶层。因此,“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及时纳入其中,使文化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立场。坚持群众立场、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全过程的红线。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关乎文化发展根本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现实考量,关系到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如何更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走文化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为什么人的问题”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立场和发展方向,也内蕴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权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以什么为指导思想的问题。人民本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当前,有人企图以公民置换人民,借以抽空其中的政治性、阶级性内涵,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我们党要牢牢掌握文化的领导权,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出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把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为了人的什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新环境,引起人们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滋长,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乘隙而入,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沉渣泛起,这些都给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带来新挑战。不断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是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人民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根据时代新发展、人民新期待和文化新特点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总之,及时回应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的中心任务,是对文化发展“为了人的什么”的正确解答。人的需求具有梯级递增性,与人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正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出现“井喷”。2011年,我国GDP总量已逼近7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5100美元,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新时代。但目前我国文化发展总体水平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及时得到积极、健康、向上东西的满足,就会很自然地为消极、堕落、低下的东西所俘获。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清除杂草的最好方法是在生长杂草的地方种上庄稼。”能否及时有效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我们能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下去的关键。

3.把发挥人民主体力量作为立足点。源于谁、依靠谁是关系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获取源泉和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立足点。1979年,邓小平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人民的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从人民生活中吸收营养的基本论断。2001年,江泽民提出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2]403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充分发挥了人民主体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表明我们党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高度自觉。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主体力量的充分彰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文化建设也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是新时期我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展现。是否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关系文化发展的基础、源泉和动力的重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文化发展不能停留在“顶层设计”上,而要重视“底层设计”,重在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创造实践活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总之,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是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深厚根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4.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实现人的什么样的发展”,也就是把人打造成什么样的人,是对文化发展“路在何方”这一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深度思考。立足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邓小平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新思考,使“四有”新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他强调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努力。鉴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江泽民明确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出了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认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强调了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性。2011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指向,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过程,就是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与经济实力的迅速崛起相比,我国的文化发展还显得滞后和薄弱,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氛围还不浓厚,加之转型期一些负面因素的交织影响,人们的个性往往为各种物欲所累,价值扭曲,精神空虚、信仰迷失、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凸显,人的片面化发展在一定范围一定群体中有所加强。这些都在拷问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水平。一个物质丰裕、文化衰弱的社会不可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一定出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高度发展的社会。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始终把人当作目的本身,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皈依。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时代和地域的产物,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文化发展之路的开拓要与整个时代和社会大系统形成良性互动和有机交融。把先进文化建设始终置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保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这是文化意识形态性的鲜明体现;忠实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文化连续性和继承性的鲜明体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文化规律性和功能性的鲜明体现;努力吸收和借鉴外域文化之优长,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是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鲜明体现。

1.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确保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始终高扬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旗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的伟大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先进,要坚持历史的尺度、科学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3]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科学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集中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突出的先进性。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和发展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注重在物质文明建设基础上用精神文明建设来优化社会风气,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精神指向,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以此导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发展方向。

先进文化总是在与落后文化的比较和斗争中发展繁荣的。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这就需要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一方面,以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日益活跃且影响力不断扩大,给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造成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之风滋生蔓延,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是非、善恶、美丑、真假不分,“讲责任太累”、“讲崇高太虚”、“不要玩深沉”等论调渐趋时尚,大众消费文化过度娱乐化倾向明显,所有这些都给先进文化建设构成侵蚀和破坏。确立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位,坚持什么样的政治方向,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能不能成功走下去的前提性要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首要之义。高举先进文化的伟大旗帜,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大计。为此,我们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多样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在全社会树立先进的、积极的、进步的文化价值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导和支配地位。

2.正确处理“古”与“今”的关系,推动文化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并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伟大道路。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融合创新的结晶。只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与今的接续、超越中才能实现文化的新发展。不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会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到哪里去。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脉,文化的发展离开了根脉,丢掉了本真,势必会枯萎凋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注重承扬“两个传统”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时对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辟了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之路。

现代文化是由传统文化发展演进而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在于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这就必须正确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当下,告别与泛滥同在、迷恋与自弃并存。或者认为只有传统文化才是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材料,或者认为只有告别传统才能挣脱迈向现代化的羁绊;既出现“国学热”、“孔子热”、“中华文化热”,也出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一些珍贵文化遗产如京剧、皮影等的传承危机,等等。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相互交织,凸显出“向后看”还是“向前看”的纠结。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考验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我们从历史走来并向未来走去,因而绝不能脱离自己的传统但也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我们要立足当代,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优秀传统文化,及时融入现代元素,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

3.正确处理“虚”与“实”的关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产业为引擎而实现文化发展“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的伟大道路。文化既表现为事业形态,也表现为产业形态,因此,文化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文化事业是彰显文化的社会属性、实现社会效益的载体;文化产业是彰显文化的经济属性、实现经济效益的载体。一方面,需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公益性理念,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经营性理念,明确文化的商品属性,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提升先进文化的带动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总之,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特点和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反映出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正是建立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互促共进的基点上。

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内在统一性。“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空的。但如果文化产品不讲社会效益,不符合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在某些方面管理疏漏的情况下,即使暂时会谋些蝇头小利,但终会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市场,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4]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做到双效兼顾、“虚”“实”结合,把文化的“软实力”与发展的“硬道理”有机统一起来。电影《郭明义》的票房收入超过6000万,《建国大业》的票房收入达7亿元,《理论热点面对面》发行300余万册等,这些都是文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代表。我们要以社会效益的提升为重点,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理论感召力、精神震撼力和思想渗透力,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文化的经济功能,把文化发展与现代科技融合起来,努力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坚实。

4.正确处理“中”与“外”的关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发展和发挥当代中国人主体创造精神、同时又放眼世界并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伟大道路。人类文化是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应是文化的多样性。从我国历史上看,但凡文化开放包容、相互交流广泛深入的时代都是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华民族善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交流沟通,中华文化正是在与其他文明深度交融的过程中成就其灿烂辉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世界的文化,也是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民族主体文化,只有把“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统一起来才能明晰文化发展的基本坐标。

直面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注重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品质。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大肆进行文化扩张;另一方面,文化自大心理、自卑心理、防御心理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等不良思想苗头在部分国人身上若隐若现。以“文化主权”、“文化版图”、“文化边界”等为代表的热议话题,凸显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敢于面对文化竞争与较量,善于在坚守民族文化个性特色的同时取长补短,并在世界文化舞台中有相当作为,才能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被动变为主动,获得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红色文化表现了中华儿女反压迫、求解放、谋幸福的斗争史、奋斗史、创业史,包含了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反抗,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5]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中”与“外”的关系,以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注重提升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中国内涵,世界表达”的传播理念,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力争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文明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以此抬升和优化我国的国家形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真谛。围绕人的发展来设计和规划文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使人民成为文化共建共享的真正主体;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准确把握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以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原则界限,提升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要立足于内外两个向度,把人的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前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刘玉标,马静.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向度[J].理论导刊,2011,(11).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求是,2010,(12).

[5]马静,刘玉标.红色文化发展坐标论析[J].理论探索,2012,(2).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文化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