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4-01-04 05:51江西省军区司令员熊安东少将
国防 2014年2期
关键词:强军军民国防

江西省军区司令员 熊安东 少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清在新形势下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主席强调指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好,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富国与强军的辩证关系。军地各级要认真学习领会,自觉强化融合发展意识,不断增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党治国治军方略的历史传承。从毛泽东同志“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重要指示,从江泽民同志“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科学论断,到胡锦涛同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深刻阐述,再到习近平同志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重要论述,无不贯穿军民融合的思想主线,充分说明我党历代领导集体,对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次,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伟大动员令。强国梦牵引强军梦,强军梦支撑强国梦,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随着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国家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技术支撑,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促进力量,将富国和强军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统一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家发展之中。这个路子,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第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当前,受各种因素制约,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领域,融合机制不够健全,靠感情、靠协调推动融合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还没有完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省军区系统接受军地双重领导,民兵、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只有与经济社会建设高度融合,着力在基础设施合建共用、军民科技兼容转化、军地人才双向培育、助力老区振兴发展等方面找准融合点,促使军民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军民互利的“共建工程”、扶贫攻坚的“助推器”,才能不断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质量和层次。

二、聚焦能打胜仗,着力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聚焦能打胜仗,全方位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是深化基础设施合建共用。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求,按照“平时与战时一体、军需与民用衔接”要求,统筹地方交通与战场交通布局,在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港口、码头等建设中,充分考虑战时“保畅通”功能,完善有关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战备体系;在城市建设中统筹防护体系建设,把人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有序地推进人防指挥、防空阵地、人员掩蔽、物资储备等工程建设,在地铁、大学城、大型商场建设中搞好地下空间开发,提高城市人均防护面积;在信息产业发展中兼顾军事通信设施建设,采取军民合建、资源共享的方式,充分运用军地现有光缆网络资源,推进重要方向、重点地域的军地信息基础网络延伸覆盖,在光缆工程建设中预留军用接口,满足部队通信保障需求。二是深化军地联合应急能力建设。紧贴形势任务要求,深化后备力量调整改革,改进结构布局,创新组训模式,改善保障方式,规范力量使用,形成双应一体、优势互补的应急力量建用体系;统筹抓好现役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地方应急专业力量建设,把应急力量建设纳入地方应急救援力量体系,通盘规划、统筹建设、统一保障;抓好省军区系统引接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和交通、气象、水利、海事等情报信息建设,完善军地应急情报会商机制;建立健全军地联合应急指挥体系,科学设置军地联合应急指挥机构,明确指挥程序、内容和方法,抓好应急救援方案和计划军地衔接,实现应急力量和资源的统一指挥调度,着力在指挥体制、预案体系、力量建设和针对性训练、物资器材储备方面取得新成效。三是深化军民科技对接。注重统筹军地两用技术规划,使军品与民品的设计制造充分考虑相互需求,形成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新型工业化进程,跟踪4G网络、纳米材料、新能源、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发展,大力扶持军民兼容型产业规模化发展,鼓励和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和民用科研机构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对落户本地的军工企业或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并依托工业城和产业园建设,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军民结合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提高国防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军地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搞好多层次、多形式军民科技成果展示产品推介,促进优势技术双向转化应用;整合运用军地科研力量和资源,围绕作战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军地联合攻关,使国防和军队建设从经济社会建设中获得雄厚的技术支撑和发展后劲。四是深化保障资源军地共享。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预储、预征、预置机制,统筹利用军民通用资源,依托船舶、航天、大飞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储备型、技术型、生产型动员中心建设,采取企业储备与市场储备、实物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动员中心,完善军民一体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属地为主、对口协调”的军用通用装备动员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以大型工程机械、车辆、船舶、雷达、光学、探测等装备动员基地,提高军地联储、联供、联保能力;坚持军地协作、市场运作,持续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拓展平时服务保障领域,逐步将军人社保、医疗、退役安置等纳入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探索建立与国家人事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政策制度相衔接,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富余职工分流安置模式。五是深化人才培养军地共育。发挥地方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多方式多渠道引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急需的信息、工程、医疗等专业人才;组织官兵学历升级、学习掌握信息化知识,提高部队官兵的理论水平和思维层次;军地双方共同抓好预备役军官和专武干部的选拔和培训,提高履职能力;建立军队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协作机制,促进军地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为军队战斗力的生成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健全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常态运行

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是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稳定、可靠、高效的长效保障。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构。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专门领导机构,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和驻军单位领导为成员,负责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事项;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设在地方发改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拟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法规政策,接收汇总军地需求,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需求和建设项目研究论证,督导协调军地有关部门抓好工作落实,以完备的组织领导体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着力健全三个机制:规划实施机制,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快制订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计划,并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融合项目、责任单位、建设进度、质量指标、经费保障等具体事项;需求对接机制,军地需求分别由省军区系统和各级发改委牵头汇总,经专家咨询小组评估论证后,按规定程序报批立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督导评估机制,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内容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地方年度工作和党政一把手政绩考评,协调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督察部门定期督查、定期考评,适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验收和评估,对不能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的建设项目应及时调整,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三是健全配套政策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突出后备力量调整改革、征兵工作、国防动员平战指挥体制、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等重点,抓紧研究制定出台军民融合的地方性法规政策;积极挖掘总结军民融合式发展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典型事迹,坚持靠典型推动工作落实,对参加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和经济补偿,实现由靠“思想觉悟、人情感动”向“依法有序、长效发展”转变。

猜你喜欢
强军军民国防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强军路上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强军 强军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