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人才现状及打造人才高地对策

2014-01-06 02:31杨蕴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人才

杨蕴

伴随珠三角城市群在中国及至世界经济链条中的崛起,规模经济与价值洼地效应凸显。在大数据时代,人才资源呈全球性流动态势,市场开放程度高、营商环境优良且毗邻港澳的珠三角仍有先发优势,打造人才高地。

一、珠三角仍然是国内人才的吸引力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像一块魔力巨大的吸铁石,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才从五湖四海而来,寻找财富、打拼事业。而今,珠三角不再成为各地人才潮涌的唯一选择地。这些年来,他明显感觉到参加华南地区就业供需见面会和现场招聘会的求职者少了,外省来穗求职者也少了。

科锐国际人力资源的最新人才景气报告印证了上述说法。9590位有效受访者中,38%期待在长三角城市工作,22%受访者选择京津冀,仅16%受访者选择珠三角。隐忧还来自于国内当前的人才流动趋势。由于大都市普遍共生的房价高、物价高、交通拥挤、空气质量不好等综合性问题,现在更多就业人员开始愿意留在二、三线城市。在他们看来,那里的城市环境更加舒适,生活质量更高。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机遇。伴随珠三角城市群在中国及至世界经济链条中的崛起,规模经济、价值洼地效应凸显。大数据时代让世界扁平化,人才资源的全球性流动,让市场开放程度高、营商环境优良且毗邻港澳的珠三角仍有集聚优势。

今年11月6日,“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放榜,广州、深圳入选前十。作为国内唯一由外籍人才参与评选的榜单,含金量十足。

在广州,仅一个广州开发区,集聚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5人、省创新科研团队4个、市海外高层次人才43人,成为中国南方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一方面是国内人才“流出”或“不流入”,给珠三角曾经的人才优势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是国际人才“流入”趋势,给人才洼地培育带来新契机。人才资源的频繁“出”与“入”,显示出珠三角人力资源发展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

二、珠三角的人才优势

第一,区域良好的经济环境及其创新潜力,为人才发展提供机遇。

第二,珠三角是岭南文化发源地,改革精神贯穿珠三角人民的奋斗历史,这种人才发展氛围很适合人才创新创业。

第三,珠三角现拥有全国最大的人才特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第四,珠三角是著名侨乡,具有雄厚的海外人力资源储备。

第五,珠三角人才资源丰富,人才竞争力高。今年6月中国各省市人才竞争力测评显示,广东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第六,珠三角人才结构国际化程度较高,集聚了很多海外归国人才。

三、珠三角的人才现状面临的困难

首先,国际化人才比例的差距尤为突出。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国际人口比例一般很高,2010年,德国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和纽伦堡等地国际人口高达四成,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大城市的国际人口比例更高。但在珠三角,即使是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国际人口的比重也不超过1%。

其次,人才培养能力相对较弱。

世界级城市群往往诞生出一批世界名校。如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汇聚了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城市群,也拥有西北大学、伊利诺伊州大学等理工类名校。

中国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珠三角与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相比,仍缺乏一些国际上有知名度,或者国内顶尖的高校。人才的本土培养水平与其他世界城市群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人才流动的壁垒较高。

人才流动有各种政策限制,如体制内外的编制限制、地域间流动的户籍制度限制、国际流动的签证和绿卡限制等等。在国外,只要是人才,入境、迁移和永久居留,都容易很多。

珠三角地区虽然内部曾经建立人才一体化合作协议,但大多只是着重在人才市场信息共享方面,在人才居留与工作,尤其是今后港澳台和外籍人才的居留政策上,还应该有较大的突破。

四、建立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区域的竞争除了资本、技术投资环境或者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外,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在各地人才资源争夺激烈的氛围下,要吸引并留住人才,单靠人才优惠政策已不再具有优势。怎样筑巢、如何引凤,需要顺应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潮流,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在珠三角很多地方,位于人才竞争一线的珠三角城市,在人才机制改革方面早已开始筹谋,不少城市正逐步将引进人才的改革重心,放到体制创新上来。

今年年底,筹备多时的“中山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将正式成立。中山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联谊会主要有三大服务宗旨,一是让高层次人才“找到圈中人”,二是让高层次人才“认识圈外人”,三是使高层次人才自身“知识有所值”。

今年7月,广州市成立国内首个地方人才工作局,职能包括拟定人才工作发展规划,综合协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和服务工作,统筹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沟通交流机制等。

数年前,深圳颁布“高层次人才1+6政策”,全面、系统地解决高层次专业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和学术研修等“瓶颈”问题。

于珠三角而言,更大的推动力在于先行先试、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去年底,广东省利用南沙、前海、横琴开发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粤港澳合作新平台的契机,联合三地共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并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列为首个“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改革试验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适应人才资源在全球流动和配置的市场体制。为此,必须打破权力之手的过度干预,让人才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并通过人才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实现最佳的效率配置。

立足长远,既要把教育、科技、人才等整个链条打造好,也要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整个链条抓好,更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有论者言,忽视人力资源,将使珠三角城市群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亟需的技术基础与社会创新遭受威胁。而一个从价值洼地走向人才高地的珠三角,将再造区域的发展春天。

五、构建与珠三角转型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组合体系

首先应利用人才特区的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降低人才流动的政策壁垒。

其次,应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和外国人才,提高国际人才比例。可以颁发留学生签证,允许留学生在珠三角地区毕业后工作,甚至长期居留。

第三,应该将人才发展战略与经济转型发展结合起来,加深对人才的研究,比如建立专门的人才研究机构和政府猎头。

最后,应该引进港澳先进的商务服务业,促进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珠三角改变加工制造低端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可以发展商务服务业,将加工贸易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或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向产业链高端移动。

六、用人才带旺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

首先,可以借鉴国外开放的用人理念,对人才全球定价;还要学习大城市群的开放,促进人才在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流动;建立起人才落户、移民的政策制度,欢迎世界各地人才入驻。

其次,完善人才环境。创新机制改善环境,确保高层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顺应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潮流,创新工作机制,改善我国人才发展的环境,是用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前提。例如可以尽快出台政策,对留学回国人员及外籍人员的子女就学、升学问题做出具体规定。

猜你喜欢
珠三角城市群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毛遂自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
珠三角,2012
为国家选人才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