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与文化史迹展示的现状与思考

2014-01-07 05:20
城市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史迹哥德堡外销

◎ 宋 平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两千多年的对外贸易交往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众多文物与文化史迹。自2005年开始,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广州重要的文化名片,开始了预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2008年,国家文物局在广州组织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培训班”,准备把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列入申遗预备名单。2012年,广州连同扬州、泉州、蓬莱等九个城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申遗城市。2013年12月,广州市政府通过了《关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式提上了政府工作的日程。2014年6月12日,“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主流媒体看广东”活动启动,来自东南亚、南亚、非洲地区的12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以及包括中国港澳地区媒体在内的40多名媒体记者对广东进行了为期五天的采访、采风。

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广州相关文物和文化史迹的展示现状进行总结,并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展示水平,从多方面扩大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这张城市文化名片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普通市民和游客的影响。

一、博物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陈列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博物馆界十分注意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的征集和展示工作。综合性的博物馆如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在其历史陈列中将海上丝绸之路史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展示,主要分为常设陈列和临时陈列两种。另外广州海事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华侨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也正在建设之中。

(一)常设陈列

在广州地区的博物馆中,目前仅有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分别在其基本陈列《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和《广州历史陈列》中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作为重要的部分展示。

广东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广东历史文化陈列》第二篇“扬帆世界”内容为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精彩历程,是陈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外销瓷器”、“广雕”、“外销扇”、“外销画”等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代表商品。

广州博物馆的《海贸遗珍——18~19世纪广州外销艺术品》从明清时期广州与欧美国家的交通往来、中外商人、外销艺术品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示清代中期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历史,重点展示了广绣、外销陶瓷(青花、广彩)、外销画(油画、通草水彩画)漆木器、象牙雕刻等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的文物精品。这是广州地区目前唯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展示内容的常设陈列。广州博物馆还以此为基础,精选馆藏外销瓷、外销画和牙雕等组织了对外交流展览《清代外销艺术品》,先后在国内2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展出。

(二)临时陈列

举办临时陈列是博物馆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展览时间多在半年以内,弥补了常设陈列不便于随时调整的缺陷,把更多的文物精品展现给市民和游客。据统计,自2005年至今,广州地区的博物馆先后举办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临时陈列11次,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这些临时陈列或将平时珍藏于库房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出,或引入其他地区博物馆所藏文物,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见表1)

正在建设之中的广州海事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华侨博物馆以专题展示为主要内容。与综合性的博物馆相比,它们可以在常设陈列中更加深入展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某一专题,补充综合性博物馆陈列内容过多、海上丝绸之路部分不集中的缺陷。

二、海上丝绸之路地上史迹与考古遗址的展示

广州地区具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上史迹和考古发现的遗址,充分证实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地位。《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地上史迹卷)》将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分为珠江航道上的港口史迹、佛教海路东传与伊斯兰教来华史迹、古代贸易港和通商口岸的旧址与遗迹三大类。

表1 2005年~2014年广州地区博物馆有关海上丝绸之路临时陈列统计表

具体有墓葬、寺庙、港口遗址、教堂、海关旧址、塔楼建筑、会馆等,详见表2:

广州地区大多数地上史迹和考古遗址已向公众开放,但是从文物保护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尚有一部分未常年对公众开放。在做好文物修缮、加大管理力度的基础上,广州还可以开放更多的文化史迹,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存。

三、水上船舶的流动展示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茶叶之路”、“香药之路”。船舶作为运载陶瓷、茶叶、香药等商品的工具,在历史上的广州港口停泊者不计其数。远至唐宋时期,“木兰舟”、“牛头舶”等大型海船就常见于史籍。明清以来,欧美国家航行至广州的船舶大多有名称。这些船舶反映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如“哥德堡号”见证了中国与瑞典的陶瓷、茶叶贸易,“中国皇后号”见证了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历史上的“广船”也是非常著名,与福船、浙船并列为三大船系。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就有对广船的详细记载,并认为广船尤其坚实,超过福船和浙船。清代出海大船就有洋舶、白盐漕、乌盐漕等。

6种猕猴桃酒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以红阳猕猴桃作为原料酿造的果酒酒精度最高(13.4%vol),维生素含量最高(244 mg/L),滴定酸结果最低(6.2 g/L);而以海沃德作为原料酿造的果酒酒精度最低(10.2%vol),总糖含量最低(5.7 g/L);以翠香作为原料酿造的果酒干浸出物最高(17.4 g/L),以徐香作为原料酿造的果酒干浸出物最低(15.6 g/L);以秦美作为原料酿造的果酒维生素含量最低(168 mg/L)。

通过船舶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具有良好的新闻效应,也能引起市民游客的参观兴趣。近30年来,广州迎来了“苏哈尔号”、“哥德堡号”仿古帆船,也建造了“南海神号”广船。

表2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地上史迹与考古遗迹表

(一)苏哈尔号

“苏哈尔号”是公元八世纪(唐代)一位阿拉伯航海家所驾驶的木质帆船,他从阿曼起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成功抵达广州。这位航海家的故事被写成阿拉伯世界的传说——著名的辛伯达航海记。为了巩固和加强阿中传统友谊,阿曼人民依据历史文献精心仿造了一艘“苏哈尔号”木船。这艘木船于1980年11月23日从马斯喀特海军基地启航,沿着古代阿拉伯航海家走过的航线,历经216天,于1981年7月1日安全抵达广州,再现了辛伯达七次航海最后到达中国的故事。1991年7月14日,阿曼苏丹国文化大臣费萨尔先生在阿曼苏丹国驻华大使穆什塔格·阿卜杜拉·萨利赫先生的陪同下到访广州博物馆,亲自向本馆捐赠了一艘仿古木船“苏哈尔号”船模,以纪念仿古木船“苏哈尔号”从阿曼航行到广州的科学考察活动十周年。至今,“苏哈尔号”船模仍在广州博物馆展出,成为观众所喜爱的展品。

(二)哥德堡号

2006年7月18日上午,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帆船胜利抵达广州港,引起了轰动,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哥德堡号(East Indiaman Götheborg)是瑞典东印度公司著名的远洋商船,曾三次远航到中国广州进行贸易。它最后一趟航行是1745年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满载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1746年在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触角沉没。人们从沉船上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1986年开始,考古发掘工作打捞上来4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9吨重的瓷器碎片,这些瓷器大部分具有中国传统的图案花纹,少量绘有欧洲特色图案,显然是当年“哥德堡号”为特定客户专门订购的“订烧瓷”。另外还有部分茶叶,历经两百年仍保存了良好的形态和香味。1993年,瑞典新东印度公司开始筹划仿造“哥德堡号”,历经十年而仿制成功,并开始了新的航行之旅。广州博物馆藏有“哥德堡号”船模和部分打捞出水的瓷器、茶叶,作为展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文物。

(三)“南海神号”仿古船

“南海神号”中式仿古船于2006年建成下水,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帆船到访广州而建,是中国的礼仪船,并与“哥德堡号”结为“中瑞友谊船”。

“南海神号”是基于广船和明清官船的特征设计和建造,整个船身以红色为基调,外壳全部用木材包装,看上去和真正的木制帆船一样。在游船的船头两侧各有一个昂首向前的龙头,均有5.5米高、9米长,船头正面还装饰有一个大红色的巨型龙头。游船第二层装有长达十余米的木雕栏杆,上面雕有各种猛兽、花卉图案,船尾还雕刻着象征吉祥如意的飞鸟图案,两侧水线以上的木板则以波浪形雕刻为主。“南海神号”虽以柴油发动机来驱动,但也在前、中、后部各安装了一面装饰风帆,最长的风帆帆杆高32.5米。为了避免桅杆过长无法通过珠江上的桥梁,特别设计了一套“液压放倒装置”来控制桅杆的起放,在经过桥梁时可以放下。

四、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尽管广州在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和文化史迹方面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社会科学界、博物馆界和新闻媒体多次开展研究、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乏对文物和文化史迹的统一宣传推广

广州有如此众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和文化史迹,由于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在宣传推广上并没有统一。相对而言,博物馆界比较注重文物和文化史迹的展示和推广活动,而宗教界管理的文化史迹机构则较少宣传,尚有“养在深闺人未识”情况。

2006年,中央电视台来广州拍摄了《帝国商行》,专门讲述清代十三行的历史。2008年,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编辑出版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分为考古发现、地上史迹、文献辑要三卷,对涉及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遗址、重要出土文物、遗留的古建筑、墓地、文献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汇编。《广州市文物志》、《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不可移动文物)》等对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和文化史迹的统计。目前广州也启动了拍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的活动。但上述宣传推广活动多限于社科界和新闻界,没有扩大到市民游客。且由于管理单位的复杂,相当一部分文化史迹的管理方并没有参与到宣传活动中来。因此首先要统一管理对外宣传的机构,促进文化史迹的对公众开放,制定具有广州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标识。

其次要扩宽宣传视野,摆脱单纯学术研究的路子。目前出版的一些有关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书籍仅是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仍然没有一种面向大众的、系统介绍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与文化史迹的读物,或者电子出版物。我们认为可以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出版通俗的海上丝绸之路读物,开发卡通系列形象的玩具、动漫游戏等为广大中小学生喜爱的项目等。

(二)缺乏休闲功能

两千多年来,广州核心区域的城址一直未曾变动。由于历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文化史迹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只能从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如明代广州专门招待贡使的怀远驿。现在仍保存下来的文化史迹周边也大多为密集的居民区,相关部门仅能维护文物的本体,无法拓展空间,增加休闲的场地。目前仅有一些博物馆和沙面建筑群较好地设置了休闲功能,其余大多数文化史迹空间狭小、交通不便利、周边环境复杂、休闲功能没有得到体现。

可以整治文化史迹周边环境,增加工艺品销售、饮食乃至举办小型体育活动等休闲功能,使市民和游客在参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史迹的时候不只是看到一座破旧的建筑,而能够感受到广州城市对外包容性的历史文化氛围。

(三)“水和船舶”元素的开发不够

在历史文献记载、外国人游记和清代的外销画、晚清民国的老照片中,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与珠江的运输条件及两岸的港口关系十分紧密。在清代中期,珠江上各式各样的船舶密密麻麻,船舶的数量、规模和种类均超过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等,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1825年美国人亨特(William C. Hunter)到达广州时见此情景是深为震撼,他这样描写道:“珠江,通称为省河,1825年2月21日呈现出与20年后大不相同的景象。其时河面上挤满本地船只,包括那些现在差不多完全绝迹的沿海航行的中国帆船。……一长列盐船排在河南岛岸边,这些船从电白和澳门的西南海岸把盐运到这里……从内地来的货轮、客船、水上居民和涌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其数目是惊人的。此外,还有舢板,以及来往“河南”(广州人对海珠区的俗称)的渡船,还有一些剃头艇和出售各种食物、衣服、玩具及岸上店铺所出售的日用品的艇等,另外还有算命和耍把戏的艇——总而言之,简直是一座水上浮城。这条江给人一种极好的感觉——毫不停息的活动,低微的噪音,生机勃发的愉快欢畅。”①通过对文献记载和外销画中船舶的统计,清代中期的珠江船舶近200种。这些船舶承担了货物运输、长途客运、渡河、生活、娱乐、售卖杂货等等功能,与广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②

但是在现代城市交通以地铁、公交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广州普通市民已难以感受到珠江和船舶对生活的影响。参考学习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模式,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发以“水”为元素的海上丝绸之路展示就十分有潜力。

1. 水上旅游线路的开发

珠江两岸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史迹保存状态较好,适宜作为旅游景点和休闲娱乐开发。可以考虑串联虎门炮台、莲花山、黄埔古港、琶洲塔、赤岗塔、十三行商馆区、太古仓、粤海关、沙面建筑群等文化史迹,开发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寻踪一日游。再远一点,甚至航行至佛山顺德的陈村水道、南海的西南古镇、肇庆等地,开发可以游览两至三日的深度历史文化游。

2. 水上仿古游船的开发

“珠江夜游”是广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展示了广州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成就,运作情况良好。那么,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展示是否可以融入其中呢?我们认为,鉴于广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珠江夜游”、“珠江日游”中增加仿古广船,甚至取代现代船舶成为主要游船是可行的。同时,考虑到广州作为历史上外国船只来华的主要口岸,也可以仿制如“哥德堡号”、“中国皇后号”等曾经停泊在广州港口的著名贸易船舶作为游船。

五、结语

自2006年广州开始预备申请海上丝绸之路的世界文化遗产以来,社会科学界、文物博物馆界与新闻媒体联合推动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和文化史迹的展示和宣传,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海上丝绸之路这张文化名片并未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所熟知。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对普通市民的生活尚缺乏实际影响力,也没有得到游客的认可。因此,正确认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与文化史迹的展示现状十分重要,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宣传推广的思路,在展示中增加休闲的功能,抓住广州城市历史“水和船舶”的元素,使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真正深入市民的生活,成为游客来穗即可以感受到的文化氛围。

注释:

①[美]亨特著,冯树铁,沈正邦译.广州番鬼录 旧中国杂记[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6-27.

②宋平.清代外销画里的珠江船舶[J].文物天地,2013(04):86-88.

[1]顾涧清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文物志.广州出版社,2000年.

[3]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M].文物出版社,2008年.

[4]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5]18-19世纪羊城风物——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藏广州外销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6]王次澄,吴芳思等.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外销画精华[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猜你喜欢
史迹哥德堡外销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从陈璘史迹看其功绩与影响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跑过哥德堡半程马拉松 更懂Volvo说的北欧幸福观
战国中山“图存”与“争雄”之史迹考述
Way Out West音乐节10周年狂欢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上海市测绘院编制的《上海抗战史迹导览图》正式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