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 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2014-01-09 03:11杨华秀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3期
关键词:新闻

杨华秀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当前,我国的腐败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以新闻舆论监督为切入点,分析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并对建立健全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体制作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机制体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报告同时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我党历来重视反腐倡廉工作,特别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应清醒的看到,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改革不到位,仍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

1.新闻舆论监督能有效制约和惩处腐败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是现行监督体系中一种特殊的监督形式,实质是一种群众监督,是反腐败工作的有力武器,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和时效性,有预警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是无处不在的眼睛”,因而具有其它监督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手段,其传播快速、影响广泛、揭露深刻、处置及时等特性和优势,通过报道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能够迅速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引起人民群众和政府高度关注,促使司法机关秉公办事,对腐败分子及时依法惩处。

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但总体而言,对公共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约,特别是在发挥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更显苍白无力。因此,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新闻舆论监督体制,充分发挥其防治腐败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因此,扩大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手段,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反腐倡廉工作中,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发挥。

2.新闻舆论监督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1新闻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虽然规定有言论和出版自由,但是没有通过宪法解释来上升为宪法权利,也即是说我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有新闻监督权。同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应是法律法规下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我国现在未制定出台《新闻法》、《新闻监督法》或相关的法律,大都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来进行规范。所以,从法律地位的角度来讲,我国新闻监督权的地位,既不具有宪法地位,也不具有法律地位,新闻舆论监督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监督权得不到应有的维护,有时甚至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就使许多媒体和工作者在实施舆论监督时如履薄冰,对舆论监督望而却步。此外,一些公众人物还往往借助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对新闻媒体的报道提起诉讼,导致新闻纠纷和诉讼不断产生,新闻舆论监督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

2.2行政干预新闻舆论监督现象较为普遍

一是存在行政权力干预新闻舆论监督现象。根据有关规定,新闻媒体在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定和新闻纪律的前提下,有自主采访报道的权利,记者的采访活动应当依法受到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限制。但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须接受党的领导,由于党管新闻媒体的体制影响,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干扰就会经常出现。一些地方的领导非常害怕新闻舆论监督,认为新闻舆论监督揭露了地方的丑,会对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破坏自己的政绩,影响自己的升迁,从而封堵消息,阻挡采访,利用关系说情。如果报道不利于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利用手中职权歪曲事实,扭曲真相,捂住盖子。行政干预新闻舆论,是新闻舆论监督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二是相对而言,新闻舆论对较高领导层监督较少。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都曾表示接受全国人民的监督,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但种种原因,对较高领导层监督较少,新闻媒体成了个别领导机关和个人意志的体现,客观上起到了掩饰一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不力、失误的作用。同时,由于新闻层层把关审批的做法,使许多好的具有揭露性或针砭时事的报道或文章被修改,失去了原汁原味,不具实效性、针对性和真实性。

2.3新闻舆论监督偏重于事后监督

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应该清醒的看到,仍有不够完善之处。因新闻舆论监督的多方面制度保障未全部到位,使得事前监督难以进行,监督工作侧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行为发生之前的预防和进行过程中的控制约束。同时,对社会和群众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事件以及大事要案等,关注得不够。报喜不报忧,对成绩报道得较多,削弱了新闻舆论监督的预防作用。事前监督少、事后监督多现状,使得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和危害不能避免,从而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造成了损害。

2.4个别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不高

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些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面对现代商业文化气息的氛围,以金钱为惟一驱动和价值追求,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人为制造、传播假一些新闻,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损害。一些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受利益的诱惑,往往会把手中的报道权利视为一种“权力”,将新闻舆论监督变成生财工具。个别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对当事人威逼利诱,用新闻曝光吓唬当事人;有的不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却热衷于明星绯闻,休闲娱乐;有的对客观事实缺乏深入了解,不做科学分析,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使报道失之偏颇。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却严重影响到新闻队伍的纯洁性,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3.建立健全新闻舆论监督机制体制

3.1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权利的立法保障

完善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是发挥其作用的前提条件。一是完善宪法依据。可以在宪法增加如下内容: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人民的舆论监督。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根本大法的保护。二是在条件较为成熟时,根据国情,着手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法》或《新闻舆论监督法》。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功能、范围、对象、重点、原则、方法、程序、权限等,明确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义务、权力及法律责任等,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目前未制定和出台专门的法律之前,应认真执行现行法律法规中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的有关规定,切实维护新闻媒体及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正常进行。

3.2注重监督力量的整合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对党和政府实施制约的监督体系,这些监督体系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新闻舆论监督是非权力的监督,只有与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等监督的协同配合,才能增强社会制约机制,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要建构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与各种监督形式结合起来,并肩作战,形成整体合力,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威慑力,有效地预防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产生。

3.3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反腐的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是反腐的主力军,依靠人民的力量反腐是廉政建设的根本。因此,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畅通和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调动全社会和群众参与新闻舆论监督,有效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3.4重视新兴媒体的的监督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手段的深刻变革。目前,我国有近亿网民。在行使监督、举报违法中,网络传播以速度快、影响面大、受众面广,成为了一种畅通诉求的渠道和公开监督的有效载体,是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有效手段,而广大网民则成为其重要的监督力量。以2012年为例:从重庆不雅照“秒杀”贪官的传奇在网络上逐部上演,到“表叔”到“房叔”,从被醉驾“坑爹”的李亚力到“承诺”离婚的单增德,一幕幕网络反腐充分说明了网络监督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要把握这些媒体的特点和信息传播的规律,积极引导网上舆论,主动出击,使网络成为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信息收集、处理和快速反馈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甄别,及时进行及时汇总、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善于从网络舆论中发现腐败案件线索,切实发挥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同时,对以自由之名在网络上诽谤、侮辱他人,损害别人的信誉、声誉,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予以打击,净化网络空气,维护网络安全。 [科]

猜你喜欢
新闻
刍论新闻的版权保护与立法创新
如何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探讨
浅析新闻热点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