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审计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4-01-10 22:55萨如拉谢芳
会计之友 2014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萨如拉+谢芳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过度商品化和产业化,而忽视对其知识属性的考察,同时也存在过度保守化,忽视对其所蕴含知识潜力挖掘的问题。文章在知识审计视域下构建非遗知识审计模型,从知识拥有量、生存环境、历史沿革及市场需求等层面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开展知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保护中缺少技术设备支持、资料记录;其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环境、市场需求大小、现代科技的影响;产品创新可以提升其经济价值;生产性保护基地和研习所的设立行之有效等。提升生产性保护效能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资料记录、加强物质保障、提升经济价值和扩大需求信息供给。为此,知识审计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能提升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 知识审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古法造纸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为“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康建辉等,2010)。在非遗保护中存在将其过度商品化、产业化而忽视对其知识属性的考察,同时存在过分保守化而忽视非遗所蕴含知识潜力挖掘的问题,这导致非遗保护低效率,生产性保护是提高非遗保护效率的有效方式。

知识审计被认为是执行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即通过评估组织知识资源,获取组织现存的知识、关键的知识、未开发的知识来评价和分析组织知识环境现状,以明确知识管理的需求、优势、弱势、机会、威胁和风险,进而发现组织中某一部门最好的经验并转移到另一部门。实施知识审计更能明确组织的风险和挑战,确保知识管理的成功。M.A.Mearns(2008)认为知识审计是文化村落中本土知识保护的有效工具,将知识审计的方法应用于审计社区中个人的知识以及他们本土的知识,并提出对本土知识进行知识审计的十个步骤。Abigail Spong(2012)将知识审计模型应用于跨文化印象管理中,探讨知识管理与文化适应的问题。据此,知识审计方法仍然缺少在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的应用,本文将知识审计引入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挖掘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知识存量、探究其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提升保护效率的途径。

为解决知识审计模型在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有效性问题,本文首先探索性地构建出非遗知识审计模型,并对生产性保护过程开展知识审计,了解其知识存量和保护中存在的缺陷,最后检验非遗知识审计模型的有效性,并针对提升非遗生产性保护提出建议 对策。

二、非遗知识审计模型的构建:一个要素评估的观点

本文参考程娟(2007)、索柏民(2008)所构建的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及王知津等(2009)建构的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审计模型,并依据审计模型要素(应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及范围、审计团队、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等几个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关系(唐华等,2011),结合非遗自身特点及生产性保护的特点,构建出非遗知识审计模型(如图1)。

(一)非遗知识审计目标及审计团队

非遗知识审计是利用知识审计这一手段,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问的方法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蕴含的知识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非遗、同一非遗不同时期以及同一非遗不同地点的保护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被审计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缺失及可取之处,并从中找到关键影响因素,用以实现非遗知识审计的目标——提升非遗生产性保护效能。为实现非遗知识审计的目标,需要由一个审计团队来实施。在非遗的知识审计中,审计团队是由当地政策制定者、学者、当地的文化精英、非遗传承人组成。不同职能的参与者,在知识审计团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索柏民,2008)。在非遗知识审计中,当地政府政策制定者的作用在于组建知识审计团队,对知识审计结果进行利用进而为保护非遗提供政策支持;当地的文化精英主要负责对当地非遗的信息进行收集;非遗传承人则致力于对有用的信息应用于实践并创新;学者的作用在于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并绘制知识 地图。

(二)非遗知识审计方法及内容

知识审计的方法主要有Jay L等(2000)提出的三步知识审计方法、德尔菲(Delphi)的知识审计方法以及流程图法、调查表法、组织系统图法等一般知识审计方法。本文利用Jay L等提出的三步知识审计方法即识别目标领域内现有的知识、识别目标领域内缺乏的知识、对目标领域内的知识管理提出建议,结合非遗的定义及特点,对非遗的以下五点内容进行知识审计:(1)非遗项目类型审计,即审计非遗属于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中哪一类。(2)非遗历史沿革信息审计,主要是收集该项非遗的来源、发展过程、发展中的传说及民间故事、继承与创新等的信息。(3)技艺拥有者知识审计。人的传承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尤为重要(唐华等,2011),对技艺拥有者的审计主要是收集该项非遗的技艺拥有者人数、传承人人数、传承模式(个人、家族式等)及技艺拥有者的经验、知识等的信息,并且要侧重于对该项非遗工艺流程、掌握技艺的方法的记录,知识审计成功与否取决于此部分审计是否详尽。(4)生存环境信息审计。各个群体随着其所处的环境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不断的变化使非遗得到创新,非遗生存环境审计的内容包括拥有该项非遗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5)市场需求信息审计。非遗具有共享性、活态性,这决定其必须走进市场,有盈利才能增加对其生产性保护的动力,否则其将被置于博物馆中,逐渐退出民众的视线。市场需求信息审计的内容包括非遗的市场需求信息、非遗衍生产品的需求信息等,此类信息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三、丹寨县石桥村古法造纸技艺的知识审计分析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古法造纸技艺的知识审计团队是由学者、当地文化精英王兴武以及县旅游局组成的。本文采用对其传承人、当地村民、丹寨县旅游局工作人员深度访问及对其生存环境、历史沿革等相关资料整理归纳的方式对古法造纸技艺开展知识审计,并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村寨的古法造纸技艺的发展状况,获得丹寨县古法造纸生产性保护中的优势及不足,最终找到提升其生产性保护效能的途径,实现知识审计目标。endprint

(二)古法造纸技艺知识审计流程

古法造纸技艺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拥有传统的手工艺流程,靠口传亲授的方式传承,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

第一,生存环境信息审计。石桥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位于清水江上游南皋河南岸,水源清悠,是造纸最佳的水资源,并且属低山地貌,气候宜人,山中楮树(构树)、花草丛生,是天然的造纸原料。青山绿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造纸条件,在该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造纸和种养殖业。

第二,技艺拥有者知识审计。石桥村目前约有300户人家,1 200多人,95%以上是苗族人,无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都会古法造纸,其中常年从事手工造纸的农户有30余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位即王兴武。石桥村已成立造纸协会1个,造纸合作社2个。长期以来,因为苗族没有文字,造纸技艺仅靠父辈或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一代代地传承下来。造纸流程包括72道工序,堆料、蒸煮、打浆、抄纸等,每次循环足足一个月的时间。传承人王兴武说:“现在的技艺已经很纯熟了,与制作古书修复用纸最好的日本小仓纸相比,我们主要因为缺少技术设备、厂房等设施及购进这些设施的资金,而达不到同等或更高质量的修复用纸。”

第三,历史沿革信息审计。古法造纸技艺最早在汉代的《后汉书·蔡伦传》、汉末的《天工开物》等书中有所记载。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汉唐时期造纸工艺,与《天工开物》中记载基本一致,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它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由于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记载少,以致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造纸技艺的传承年代,仅对辛亥革命后的发展进行了整理(如表1)。

(三)古法造纸知识审计结果

通过对古法造纸技艺的知识审计,发现古法造纸传承与保护中的优势与不足:石桥村拥有清澈的水源、丰富的原材料等天然的物质基础,但缺少技术设备的支持;石桥村古法造纸的技艺拥有者很多,但因收入较低以及打工潮的盛行,使绝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以致从事古法造纸的人员很少;在传承发展中缺少对造纸工艺流程以及工艺改进的详细记载和记录;自辛亥革命后石桥村古法造纸技艺经过两次衰落,三次复兴,其兴衰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因素:国家政治环境、市场需求、现代技术(机械造纸、电子化)的冲击;手工纸的创新提升了古法造纸的知名度以及经济价值;石桥村古法造纸合作社及研习所成为生产性保护的示范基地。

四、非遗生产性保护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非遗生产性保护强调在生产、使用中保护,在执行中操作知识、开发知识、信息知识不完备影响生产保护效能。知识审计显然是必要的,知识审计是进行有效生产性保护的第一步。依据古法造纸技艺审计结果,认为提高非遗生产性保护绩效,要从完善资料记录、加强物质保障、提升经济价值、扩大需求信息供给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展知识审计,建立“非遗基因库”

目前对于古法造纸工艺流程的记载较为不完整,完成古法造纸工艺流程的编写不仅可以方便今后技艺的传承,更可以为古法造纸的创新发展和生产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加强对各项非遗的知识审计并将非遗的生产流程、文化精髓等内容编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库”,这样可以使非遗数字化、可视化,并以此作为生产性保护时的参照,进而保障非遗传承的原真性。

(二)增加资金支持,增强物质保障

手工技艺类非遗是经过一道道工序手工完成的,技术设备上的支持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质量。石桥村古法造纸过程中,晒纸这一步骤取决于自然条件,其生产效率与质量取决于天气状况。造纸技艺者多为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昂贵的设备,这需要政府增加资金支持、增强古法造纸技艺的物质保障,可以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如专项补助、低息贷款等来改善。

(三)建立研习所,促进知识传承

非遗包含了历史文化知识、科学知识及美学知识,值得利用这些知识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可以利用教育增强非遗保护的力度,提高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效能。非遗技艺的教育与传承可以通过建立非遗研习所、非遗博物馆等来实现。设立非遗研习所,将非遗所蕴含的知识、实操过程完整地传授给非遗技艺学习者,使其能够利用非遗于生产生活中,使非遗得到传承与保护。非遗博物馆将非遗各个时期的技术、物质形态等以陈列的方式展出并伴随详尽讲解,为非遗知识的传播提供广阔平台。

(四)加强艺术涵化,提升经济价值

艺术涵化的过程,可以被看作以艺术品形式的生产过程。非遗是由各族人民世代传承得到的,与工业产品相比有其独特性、艺术性,发挥非遗的这些特点将其制成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非遗艺术涵化的过程中可以使买卖双方都从中获利,进而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同时增强其生产性保护的动力。

(五)提升旅游体验,促进非遗旅游化

旅游化生存可作为一种“非遗”传承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双赢模式,为非遗保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王德刚等,2010)。非遗产品本身就是艺术品,其制作过程更体现着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开发非遗体验式旅游活动,如在古法造纸的作坊中通过为游客提供原材料和设备,增设游客亲自抄纸、设计制作花草纸等项目,不仅能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古法造纸技艺,提升其旅游体验价值,并且能够促使其旅游化发展。

五、结束语

将知识审计方法引入非遗生产性保护中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仅对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进行知识审计,并没有将非遗知识审计一般化,在理论建设和实践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何针对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如何将知识审计灵活地运用于各类型的非遗中,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康建辉,张勇军,孔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刍议[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5-8.endprint

[2] Alonso Perez-Soltero, Mario Barcelo-Valenzuela, Gerardo Sanchez-Schmitz, Fernando Martin-Rubio, Jose Tomas Palma-Mendez. Knowledge audit methodology with emphasis on core processes[J]. 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EMCIS),2006(7): 6-7.

[3] Sulfeeza Mohd Drus, Siti Salbiah Shariff. Analysis of Knowledge Audit Models via Life Cycle Approach[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16):176-180.

[4] Roberto Biloslavo, Anita Trnavc evic. 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t in a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A Case Study[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7(4): 275-286.

[5] Meira Levy, Irit Hadar, Steven Greenspan, Ethan Hadar, Uncovering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barriers during knowledge audit[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114-127.

[6] M.A. Mearns, A.S. A. du Toit. Knowledge audit: Tools of the trade transmitted to tools for trad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28):161-167.

[7] Abigail Spong, Caroline Kamau, Cross-cultural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cultural knowledge audit mode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Business,2012(1):22-36.

[8] 程娟.知识审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28-30,34.

[9] 索柏民.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知识审计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29.

[10] 王知津,黄莹莹.基于知识审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9(3):1-4.

[11] 唐华,刘静,戴华.供需知识审计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171-172.

[12] Jay L, Bonnie R M, Doug McCaw. The knowledge audit [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1):3-10.

[13] 侯洪澜,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复杂性[J].社科纵横,2012(8):129-130.

[14] 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2010(4):11-12.

[15] Guido Ongena, Erik Huizer, Lidwien van de Wijngaert,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new audiovisual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 services: The Dutch case [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2(29):156-165.

[16] 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7):17-21.endprint

[2] Alonso Perez-Soltero, Mario Barcelo-Valenzuela, Gerardo Sanchez-Schmitz, Fernando Martin-Rubio, Jose Tomas Palma-Mendez. Knowledge audit methodology with emphasis on core processes[J]. 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EMCIS),2006(7): 6-7.

[3] Sulfeeza Mohd Drus, Siti Salbiah Shariff. Analysis of Knowledge Audit Models via Life Cycle Approach[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16):176-180.

[4] Roberto Biloslavo, Anita Trnavc evic. 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t in a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A Case Study[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7(4): 275-286.

[5] Meira Levy, Irit Hadar, Steven Greenspan, Ethan Hadar, Uncovering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barriers during knowledge audit[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114-127.

[6] M.A. Mearns, A.S. A. du Toit. Knowledge audit: Tools of the trade transmitted to tools for trad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28):161-167.

[7] Abigail Spong, Caroline Kamau, Cross-cultural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cultural knowledge audit mode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Business,2012(1):22-36.

[8] 程娟.知识审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28-30,34.

[9] 索柏民.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知识审计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29.

[10] 王知津,黄莹莹.基于知识审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9(3):1-4.

[11] 唐华,刘静,戴华.供需知识审计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171-172.

[12] Jay L, Bonnie R M, Doug McCaw. The knowledge audit [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1):3-10.

[13] 侯洪澜,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复杂性[J].社科纵横,2012(8):129-130.

[14] 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2010(4):11-12.

[15] Guido Ongena, Erik Huizer, Lidwien van de Wijngaert,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new audiovisual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 services: The Dutch case [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2(29):156-165.

[16] 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7):17-21.endprint

[2] Alonso Perez-Soltero, Mario Barcelo-Valenzuela, Gerardo Sanchez-Schmitz, Fernando Martin-Rubio, Jose Tomas Palma-Mendez. Knowledge audit methodology with emphasis on core processes[J]. 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EMCIS),2006(7): 6-7.

[3] Sulfeeza Mohd Drus, Siti Salbiah Shariff. Analysis of Knowledge Audit Models via Life Cycle Approach[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2011(16):176-180.

[4] Roberto Biloslavo, Anita Trnavc evic. Knowledge Management Audit in a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A Case Study[J].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7(4): 275-286.

[5] Meira Levy, Irit Hadar, Steven Greenspan, Ethan Hadar, Uncovering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barriers during knowledge audit[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0(1):114-127.

[6] M.A. Mearns, A.S. A. du Toit. Knowledge audit: Tools of the trade transmitted to tools for tradi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28):161-167.

[7] Abigail Spong, Caroline Kamau, Cross-cultural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cultural knowledge audit model[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Business,2012(1):22-36.

[8] 程娟.知识审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28-30,34.

[9] 索柏民.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知识审计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29.

[10] 王知津,黄莹莹.基于知识审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9(3):1-4.

[11] 唐华,刘静,戴华.供需知识审计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171-172.

[12] Jay L, Bonnie R M, Doug McCaw. The knowledge audit [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0(1):3-10.

[13] 侯洪澜,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复杂性[J].社科纵横,2012(8):129-130.

[14] 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2010(4):11-12.

[15] Guido Ongena, Erik Huizer, Lidwien van de Wijngaert,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new audiovisual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 services: The Dutch case [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2(29):156-165.

[16] 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7):17-21.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