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研为战、研为赢”的科研队伍

2014-01-11 13:57柳宗龙韩智昕
政工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强军科研人员装备

●柳宗龙 韩智昕

努力建设“研为战、研为赢”的科研队伍

●柳宗龙 韩智昕

军队科研人员担负着武器装备的研制、保障等任务,是与战斗力联系紧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具有“研为战、研为赢”价值取向的科研队伍是实现强军目标的迫切需要。

一、大力倡导科学求实的职业操守,坚持以德领才的鲜明导向,打牢科研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

军队科研人员的职业操守就是科研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围绕打仗和打赢,具体来讲就是选课题、搞攻关都定位在打仗和打赢上,而不是为名所为、为利所趋。

以强军目标增定力。目前科研人员多数是出了院校门直接进科研院所门,他们有追求、有激情、有梦想,渴望成才成功、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这是科研工作的动力和基础。但由于科研本身是个漫长的过程,同时由于军队保密等特殊要求的限制,和地方科研人员比,军队科研人员在名气、待遇等利益方面差距很大,而且多数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在当前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大背景下,要以强军目标为引导,教育引导军队科研人员定好位,要始终牢记自己首先是一名军人,只有把个人的梦想和追求融入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才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展示本领的舞台、实现抱负的保证。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才能为军队打仗打赢助力。要以“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为契机,通过“我的梦连着强军梦”等系列活动,不断校正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始终保持献身强军实践的激情和壮志,不为物质利益所诱惑,不为腐朽文化所干扰,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对待职级晋升、个人得失,增强装备保障科研的光荣感和归属感,从而铁心从军、苦心钻研,始终保持“研为战、研为赢”的政治定力。

以光荣传统励志气。我国老一辈科研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形成了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科研工作光荣传统,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研为战、研为赢”价值取向的催化剂和红色基因。当前,有的科研人员对到基层部队,尤其是到海岛一线部队、高强度的海上训练中、装备保障的船坞、飞机的修理现场选课题、搞试验,觉得条件差,太辛苦劳累。对此,要坚持不懈运用科研战线的光荣传统激励和熏陶每个科研人员,培养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高尚情操,坚定他们敢于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仰、矢志奉献。无论是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论研究、瓶颈问题的技术攻关,还是深入海岛、高山及基层部队装备保障,都要像老一辈科研人那样,勇于吃苦、默默奉献,把研究部队满意、官兵欢迎的项目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做到一门心思搞科研、全部精力谋打赢。

以为战为赢正学风。科研作风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对军队科研人员来说,如果学风不正,不仅损害个人形象,更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负和战友的生命安全。因此,每一个军队科研人员都要把写论文、搞科研、出成果建立在独立思考、自主创新上,紧扣在打仗打赢上。在科研上绝对不能搞投机取巧、改头换面,更不能剽窃他人成果。要敢于超越,奋力攻关,潜心钻研,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研究出经得起时代、实践、实战检验的成果。

二、着眼提高切入科研的起点层次,紧盯军事变革的先进理念,理清科研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

最落后的军队并不是装备不良的军队,而是观念陈旧的军队。虽然不少科研人员现在从事的是信息化装备科研,但思维理念还停留在过去,走的还是机械化老路。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世界军事发展步伐加快,形势紧迫逼人,各国都在拼抢新的战略制高点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变经验思维为科学思维,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理清工作思路,树立与强军目标相适应的科研队伍建设理念。

一是积极确立信息化装备科研先进理念。任何一个科研单位肯定有不少长期实践形成的科研传统和思路,也会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但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军事领域是最具变革和革命的领域,旧尺子量不了新步子,如果沉醉在曾经的辉煌中止步不前,将错过难得的机遇。要理智地从自我欣赏和满足中解放出来,着眼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装备打赢性能,立足解决装备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摒弃“单纯科研”的思想,树立“使命科研”意识。要摒弃“独立科研”的思想,树立“大科研”意识。打破“小作坊、个体户”的科研模式,克服各自为战、近亲繁殖的低层次徘徊现象,发挥科研单位、管理机关、地方承制部门、作战部队和试验单位的集体智慧,以学科带头人组建科研团队,以重大任务牵引,走“大协作、大联合”的科研攻关路子,出高层次、大系统、综合化的成果。要摒弃“封闭科研”的思想,树立“共享科研”的意识。科研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实行技术共享,才能加快科研工作进程;不能把自己积累的技术和成果当成“金钥匙”捏在手上,也不能对别人的成果视而不见。一定要消除“门户”观念,打破“壁垒”保护,善于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积极消化吸收。要摒弃“改进科研”的思想,树立“跨越科研”意识。科研项目不能仅满足于原有的装备进行技术改进,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想,有开阔的眼界、勇于探索的精神、跨越创新的思维,准确把握当今世界信息化装备的发展趋势,搞好牵引与技术推动、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整体设计与综合集成的有机结合,提高科研立项起点,采取借鉴式、自主式、选择式等不同跨越形式,推动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

二是科学确立信息化装备科研检验标准。科研成果是要用来打仗的,必须以“为战为赢”为唯一的根本标准。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作为科研人员评定技术职称和晋升技术等级的重要条件,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但是也存在唯论文而论文、唯成果而成果的现象。有的科研人员成果不少,但推广使用不多;有的科研人员论文很多,但真正具有前沿示范意义的很少;有的甚至与打仗差得很远。因此,要构建符合科研特点规律的科研干部考评体系。要健全课题立项、论文评奖等制度,引导科研人员的课题立项、学术论文有大主意、大思路,努力做到从理论与实践、当前与未来的结合上,科学判断课题立项、学术论文的创新价值,避免在修修补补和旧观点包装上打转转,实现立项选题、论文观点与战场效果的内在统一。遵循科研工作内在规律,建立一套激励科研人员出大思路、选高层次项目、完成重大任务,保证他们安心专心攻关探索的长效机制,努力将正确的评价办法转化为相应的制度政策导向。纠正把发表论文多少,科技奖项大小、多少、快慢,作为评价科研人员贡献大小、水平高低唯一标准的现象。同时,也要防止重立项、轻研究,重报奖、轻推广,重“外协”、轻创新,重个体、轻团队现象的发生。要紧扣实战化条件下训练选择科研立项。实战化条件下的训练是最接近战争的训练,也是最能检验科研成果的试验环境。学术论文是否具有指导性,科研成果顶不顶用,最终要到战场说了算。因此,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科研立项,要积极围绕实战化训练条件和打赢这个唯一标准来谋划、来思考、来进行,坚决取消与战斗力贴得不紧的科研课题申报资格。要组织科研人员到一线部队代职锻炼和专项调研,找准科研创新和作战训练的结合点,用部队需求、作战贡献、发展前景等严把科研立项关口。科研成果要以信息化战争的复杂电磁环境、激烈对抗环境等具有实战化背景来检验,坚决摈弃降低装备保障标准、舍弃复杂环境条件的评审和鉴定行为。要坚持以一线官兵评价和保障打赢为评判标准。学术论文是否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科研成果顶不顶用,一线部队官兵最有发言权。因此,要通过瞄准一线部队官兵的需求选择项目攻关、通过初样实验满足实战环境、通过部队检验完成成果定型,力争做到科研项目的选择和成果鉴定“接地气”。

三是加快培养信息化装备科研复合人才。人才是兴军之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高新装备的多领域、多学科、多行业高度交叉,技术密集、创新密集、信息化等特点,科研工作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必须确立高标准、下足苦功夫。因此,在做好政策激励的前提下,要着眼信息化装备系统性和内涵式的特征,放开眼界、开阔思路,着力走开全新的人才培养之路。一是整合科研资源培养。世界军事科研领域普遍改变过去独立研究室各自为战的格局,将多个研究室合并为各类研究中心,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多种专业知识,扩大科研人员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科研能力。要根据现有科研人员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尽最大可能将有培养潜质的科研人员分流到新的专业领域,制定人才建设规划,实施学科带头人、高端人才等专项计划,打造符合科研规律和保障科研创新的新型人才队伍,谋求素质能力的复合。二是军民深度融合培养。充分利用地方院校、工业部门技术和人才资源,采取联育联训、协作代训等途径,培养保障科研需要的人才。坚持装备建设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大力开展“保障成功,我成才”等活动,协调安排科研人员到试验试航现场,前伸到研制初期和使用部队,参加重大演习演练和远洋护航,在装备使用、保障实践中吃透规律、吃透技术、吃透状态,从而提高本领,增长才干。

三、清醒认识技不如人的客观现实,培树不畏强手的战斗精神,强化科研队伍建设的责任担当

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太空、网络攻防技术成为军事竞争力的制高点,新概念武器向实战化方向发展,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面貌。习主席指出的“两个差距”“两个不够”和“两个不足”矛盾,是军队建设的根本性矛盾。实现强军目标是每个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科研人员应有的责任担当,我们必须头脑清醒,以打仗的劲头、拼命的干劲、不畏强手的战斗精神,勇于赶超,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瓶颈问题,真正使保障力助力战斗力。

一要以国家安全的严峻形势消除科研中的和平积习。有的科研人员战备意识淡化,打仗思想弱化,总认为仗一时打不起来,即使打起来离科研也比较远,科研人员上不了战场,存在着按部就班搞科研、安逸舒服搞科研、关在室内搞科研的和平积习。要教育引导军队科研工作者,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紧迫意识、忧患意识,时刻想着一线部队官兵在期盼保障效率高的装备,期盼缩短与发达国家在装备保障上的差距,提高装备保障能力等不得也等不起。要切实担负起科研人员责任,时刻想着马上要打仗,打仗需要科研,科研服务打仗,把每一项科研课题当作一次战场较量。

二要以敢打必胜的军人血性激发苦心攻关的拼搏精神。科研工作虽不如战场那般拼杀,但无疑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敢打能必胜的军人血性也是科研人员出成果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装备保障上的“年代差”“性能差”,面对一线官兵希望装备“好保障”的急迫心情,面对装备保障领域的重难点问题,科研人员要有“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危机意识和敢打必胜的血性,牢记使命和责任;既要立足现有条件,负重而上,更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敢想敢拼,奋力攻关,力争取得官兵满意的科研成果,真正使保障力形成战斗力。

三要以紧贴实际的科研文化砥砺为战为赢的精神刀锋。科研文化是文韬,战斗精神是武略,要最大限度发挥文韬与武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科研文化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直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要素,也是保障力生成的关键要素。实践证明,科研文化融入“研为战、研为赢”的精神因子,就能够成为科研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攻关的强大动力。在文化内涵上突出战斗性。要把“研为战、研为赢”的价值取向作为科研文化的内涵,既要展示科研人员挑灯夜战的奉献情怀,又要呈现军人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尚武品质,引领每个科研人员对军人职业、使命任务、强军目标的深沉思考,凝聚“研为战、研为赢”的精神状态。在文化环境上突出战斗性。将古今战斗诗歌、强军战歌、战斗名言警句通过灯箱、雕刻展示在工作区域。条件许可的话,在科研立项、试验等环节展示战斗精神的标语口号。利用文化墙、电子显示屏、电视等设施载体,营造激发战斗精神的浓厚氛围。将武器装备等实物和模型放置适当位置,将本单位的科研成果制作成文化景观,让科研品质与战斗精神互为映照,增强科研人员为战为赢的科研认同感和荣誉感。在文化活动上突出战斗性。在组织文艺晚会、主题演讲、读书征文等军营文化活动时突出战斗精神。如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强军战歌歌咏、战斗诗歌比赛、观看战争影视作品等等,使科研人员在耳濡目染中坚定“为战为赢”的价值取向。

【作者系海军装备技术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干事】

猜你喜欢
强军科研人员装备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港警新装备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防晒装备折起来
强军路上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强军 强军
走在强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