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之初想

2014-01-12 08:59骆俊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骆俊

【摘 要】《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目前在许多学校都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因此,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具体分析了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三大问题,提出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实践项目化、教学资源立体化”的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来推进经济学基础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财经类学生的必修课程。经济调查和分析能力是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之一,该能力使学生面对个人职业生涯和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能够作出理性决策,因此学好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对高职学生非常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较好的大局意识,对于市场经济运行具有较好的宏观分析与判断能力,并且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财经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是在学生中存在着这门课程比较难学的共识,尤其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相对于本来就比较弱,学习起来感到更加困难。因此,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理论性强,难以理解

经济学基础是从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衍生而来的一门课程,理论性强,较为抽象、深奥、繁杂。此课程主要为概念、特征、作用、性质等方面阐述问题,它的每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造成初学者学习困难,特别是此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内在逻辑性强,环环相扣、内容抽象,对于数学基础有一定要求;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前提假设非常多,对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学派因为假设不同而观点、结论不同,甚至相反。因此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信心不足,尽管很多人认为这门课程学习很有必要性,但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进去,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高职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本身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特别是我院大多数招收的文科生,其数理基础薄弱,对于教材里大量的公式和模型有畏难情绪,容易丧失信心,失去学习动力;二是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都认为只要动手、会操作即可,没有必要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对经济学基础这种理论课的学习一开始就缺乏主动性。

(三)教材适用性不强,教学课时安排少

目前经济学基础使用的很多教材的内容适用性不强,跟不上经济实践的步伐,不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特别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特别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案例素材在教材中很少见,给课程教学上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课程改革的第一项工作应该是教材改革。同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的限制,导致本课程教学内容多和教学课时时数少的矛盾。该课程在我院总学时一般只有56个学时,根本不可能将经济学所有内容面面俱到的讲授,只能挑选重点章节授课,还不得不压缩实践学时,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消化。

二、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对目前经济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症下药,提出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实践项目化、教学资源立体化”的课程改革的新教学模式,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模块化”,指的课程按照单元模块进行设计。由于教学时间少、学生的掌握能力有限,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基本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所学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对于过于复杂的数学分析和理论证明就简要解释,甚至一笔带过。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取舍,我们可以把供求和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理论,把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而宏观经济部分的理论作为选讲内容。

根据所选取的章节内容划分若干单元模块,每个单元模块有若干个子模块组成,每个子模块包含若干知识点,构成模块化知识体系。根据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方式,并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认知社会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剖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的畏难情绪。

“教学实践项目化”,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完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每个任务步骤又细分为若干项目,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自己思考和教师的点拨,独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的任务既涵盖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涵盖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以任务作为驱动,以每个项目为目标进行教学,按照实际的工作顺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资源立体化”:是指整合经济学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在教材和辅助材料方面,要力求接近实践,最好是来源于实践的案例与情境,并开发课程的习题、参考文献等内容,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三是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使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通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将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转为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容“教、学、做”为一体,具体如下:

(一)启发式教学法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学中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主导的学习活动中来,主动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学会解决问题。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以实际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任务的完成而展开。如关于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状况分析,要求学生应用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运用网络媒体等方式自主完成。

(三)讨论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设疑、设问等形式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展开讨论。课堂上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学生可带到课后继续讨论,去查阅资料,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收效很好。

(四)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经济生活中实际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为例,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会解决”,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与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渐将经济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从而刺激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操作技能。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考核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直接的方式。如何使用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作用。总的来说,对学生的教学考核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即常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态度、参与热情做出全方面的评价。在考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导致学生平时不下功夫,只需要在考前进行突击就万事大吉,考试结果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对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有害无益的。因此,教学考核应采用平时成绩和表现、期中测试、期末成绩各占适当比重的方式获得总评成绩。这样,就加强了对学生全程学习状态的监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美)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5月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金 丽,张守凤.参與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4]张俊.目标与激励: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有效性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1).

[5]王桂霞,刘 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6] 郑红玲,王洋.有关《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9.

[7] 刘记红.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10. 转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