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1-12 08:59王景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办学理念工学结合问题

王景

【摘 要】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各个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工学结合已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显著特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还缺乏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本文对工学结合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推进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工学结合;办学理念;问题;对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深层次、多渠道的成功开展,使目前各高职院校也充分认识到封闭的、经验式的陈旧办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高职人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从整体上看还缺乏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制约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

部分高职院校执行的仍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遵循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顺序,没有真正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改思路制定教学进程。教学模式仍以理论教学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多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绝大部分仍停留在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的层面上,部分教室仍然是按照理论教学的要求配置的,没有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室,没有联系校外的实训场所,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动手能力差。

(二)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落后

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仍沿用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固有的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职业技能教学。习惯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了解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课程建设偏重于理论性,,而体现高职教育核心标准的职业能力却往往被忽视。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多是普通本科或高等專科院校的教材,编写的课程教材往往是由不懂生产实践、缺乏职业技能的本科院校教师或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写完成。这样的教材脱离生产实际,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起不到培养职业技能的作用。

(三)企业积极性参与性低

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的理念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是强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但当前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遇到的普遍情景是:学校一方对合作办学十分积极,而企业一方却态度平淡。部分企业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人才需求依靠校方提供毕业生,另外一方面是因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事关系的驱使压力而勉强合作接收。

(四)“双师型”教师匮乏

大部分高职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到学校任教,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教学论的学习,一些教师不能进行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因此,就无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工学结合。同时,工学结合要求高职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必须适应企业的职业实践。但是,大部分学校没有重视教师的挂职锻炼,深入企业学习,因此,,部分高职教师在专业课上常常是纸上谈兵,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去甚远。这些都限制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人们认识观念的问题。从学校来讲,工学结合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涉及到教材、实训企业场所、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复杂工程。许多老师宁愿抱着陈旧的思想观念,也不愿意多学习新鲜的事物,从而过着相对清闲的生活。从企业来说,它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即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成本是否下降、收入是否上升、工学结合结束后能否有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在协商工学结合的实施细节时,企业对学生在工学结合时能否顶岗、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尤为关心。甚至有些企业认为,接纳学生实习见习,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

三、推进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思想必须先行,学校的教职工尤其是院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必须到位。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性和职业教育类别性,应该注重从职业性上体现其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要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中做,做中学,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二)努力提升课程教材建设水平

做好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为保障。课程教材建设主编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职业实践和教学实践,懂得课程开发技术。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应由原来的“应用模式”,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建构模式”。学习情境排序要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知识学习优先主要是指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教材的运用要有利于激励学生争取成功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享受智慧开启的经历,享受成功,增强自信。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必须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达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技术水平。

(三)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

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在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若没有企业的支持是无法组织实施工学结合的。建议国家行政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应承担的责任,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直接受益者应具有的企业公德,树立支持教育、辅助教育、配合教育的社会良知尤其是企业家精神,建立企业从生产收益中资助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岗位、仪器设备和直接投入的必要措施。从企业的社会公德、企业良知、企业道德层面,拷问企业家应承担的人才培养责任,并不是过分的要求,而是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持有的态度。

(四)打造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基础。在发达的职业教育国家,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给予了高度重视,集中了大批专家、教授,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许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有两个阶段,即大学学习阶段和教师见习阶段,专业教学论都是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的内容。在高职教育师资进修方面,一是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挂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二是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这些措施会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欧阳丽.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3] 胡幸鸣,范建蓓,等.略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督导[J].职业教育研究,2009,(7):52-53.

[4]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猜你喜欢
办学理念工学结合问题
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弘扬正能量的第一课堂
树立办学新理念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中职学校突出特色改革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