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英文评论品牌提升国际传播力——从新舆论环境下如何做好英文国际报道说起

2014-01-14 06:47杨晴川
中国记者 2013年11期
关键词:国际部外文新华社

□ 文/杨晴川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新华社最近播发的英文评论《财政僵局表明美国不适领导世界经济,应考虑建立“去美国化”世界》,引起西方主流媒体高度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福布斯》杂志均专门刊文对此话题进行讨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甚至表示,“去美国化”代表了国际社会的一种“心声”。本文作者以英文评论为例,介绍加强国际传播力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近年来,新华社坚持打造国际英文评论品牌,一批优秀的国际英文评论作品引起世界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和热议,所有评论稿件在被转引过程中基本上传达出了我们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中有力地传达出中国声音,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利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国际英文评论稿件在制造话题和引导舆论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英文报道在全球媒体特别是知名和主流媒体上的落地率和转引率。经过三年多来的探索与实践,新华社国际英文报道的落地率倍增,由2010年的不到60条增加到目前每年120多条,为进一步加强报道积累了丰富经验。

怎样切实提高传播力?

分析近年来新华社的英文国际报道,可以发现,评论是英文国际报道在世界知名媒体上的落地率大幅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各类体裁稿件被采用的情况来看,2011年以前,采用最好的是消息。而从2011年开始,评论稿件异军突起,大幅增长,目前支撑起整个国际英文报道采用的半壁江山。

其中,新华社国际部精心营造的政策和机制等“软环境”功不可没。

1.转变观念

实现转型,观念先行。近年来,新华社国际部一直在报道方面大力倡导解放思想,鼓励大胆创新,要求在重大国际报道中力求有所作为,突出“中国视角”,促使采编人员敢于主动触碰热点、敏感话题,敢于在国际舆论场果断出手,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同时,相关领导也鼓励在外文报道中打破种种人为禁区,不要说“永远正确的废话”,也不要简单重复政府部门说过的话。事实表明,如果操作得当,这类外文报道能更好地配合政府工作和外交大局,达到原来仅仅依靠官方表态这一单一渠道所难以实现的传播效果。

2.制度保障

为打造英文评论品牌、提高外文报道落地率,新华社国际部制定了加强外文报道的有关规定,改进外文好稿评选办法,对获得国际知名媒体和驻在国及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采用的稿件作者进行奖励,同时开展了“外文报道之星”和“外文报道未来之星”评奖活动。这一奖励机制,大大激励了新华社采编人员提高外文水平的自觉性,有效调动了投身外文稿件特别是英文评论写作的积极性,培养了一批英文评论“战略写手”。

3.方法得当

新华社国际部在实践中还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敢说、快说和会说”。

所谓“敢说”,就是要针对敏感、热点问题及时发声。尤其是在事关国家利益和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方面,不能甘当鸵鸟,坐等官方表态,而是要先声夺人,旗帜鲜明地在第一时间表达中国观点,传播中国价值。

所谓“快说”,就是要抓住时机,迅速发声。新闻是易碎品,同样一条稿子,发与不发效果不一样,早发与晚发效果也不一样。

所谓“会说”,就是既要导向正确,观点明确,也要合情合理,以理服人。面对国际舆论,如果不能立足于稿件的专业性,而只是简单的攻击、谩骂,只会被人嗤之以鼻,产生负作用。真正专业的评论,即便因立场和国家利益不同让西方媒体和受众感到不快,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其合理性。正如新华社副总编辑彭树杰所言,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是要理性、平和,观点表述和论证让人挑不出瑕疵。

4.队伍建设

除了致力于形成勤于钻研、踊跃写作的风气之外,新华社国际部还整合全部资源,鼓励其他方面的外文高手在主业之余主动投稿,撰写英文评论。从近年获得“外文报道之星”和“外文报道未来之星”称号的人员构成来看,其中包括了相关领导、发稿人、资深编辑和外部人员,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才梯队。

国际知名媒体关注什么?

1.“中国”是最大优势所在

如果对被采用的国际英文评论稿件按选题作进一步细分,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的题材上,包括中外关系等涉华问题、美国政治与经济、世界经济和地区热点问题。其中,中外关系等涉华问题是重头,占三分之二,是当之无愧的评论题材富矿。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做大做强国际英文评论品牌,一定要用好用足“中国视角”这个最大的先天优势。

因此,新华社国际部在策划和组织撰写国际英文评论时,首先是从当前国际舆论和国际社会最关注的涉华问题入手,在各大国际知名媒体中通过“中国”关键词进行搜索,找准角度,把握基调,抓住时机,果断出手。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知名媒体上发出中国声音,阐明中国立场。

今年6月,斯诺登公开美国“棱镜”计划,揭露出美国多年来对中国进行网络监视活动的事实。加之美国一直以来指责中国对美国进行网络攻击,因此斯诺登案不仅受到国际舆论广泛关注,而且也直接涉及我国家声誉和国家利益。在此时刻,作为国家通讯社,及时发出中国声音、表明中国立场十分重要。

为此,新华社国际部及时播发评论《斯诺登案,美国欠世界一个解释》,被法新社、美联社、德新社、《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澳大利亚人报》《印度斯坦报》等国际知名媒体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2.回应性报道更易受西方媒体关注

目前,新华社国际英文评论稿件,从稿件议题看,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主动设置议题,另一类是回应争议议题报道。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近年来在国际知名媒体上落地的新华社国际英文评论当中,主动设置议题稿件落地仅占少数,多数为批驳西方错误观点和奉劝其改变政策、针锋相对的回应性报道。

比如,针对希拉里2012年7月底访非期间诋毁中非关系的言论,新华社播发的英文评论《美国破坏中非和睦企图注定要失败》被《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以及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主流媒体采用。

还有,2012年10月,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举行了三场辩论,每次辩论都出现了攻击中国的言论。新华社国际部及时策划播发了3条英文评论,全部被国际知名媒体采用。

如何更好地在英文主流媒体传达中国声音

当前,在新华社国际部播发的英文评论中,有近四分之一能被世界知名媒体采用。继续提升国际知名媒体的采用率,更好地在英文主流媒体传达中国声音,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着力在“会说”上下功夫。在继续围绕国际舆论场中的涉华热点、焦点议题,定期梳理报道重点的基础上,中国媒体不仅要及时发声,更要准确发声、有效发声,提高评论稿件命中率。同时,要着力改进稿件质量,在“快说”“敢说”的基础上,着力在“会说”上下功夫,对发稿时机选择、观点立场提炼、政策基调把握和英文写作水平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2.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在继续加强涉华问题评论报道、传播中国价值的基础上,开阔视野,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寻找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和利益交汇点,在气候变化、金融安全、全球治理和网络安全等人类普遍关注的共同挑战方面体现中国对人类命运和全球事务的认识、思考与担当。

3.制造话题,引导舆论。目前新华社国际英文评论报道基本上仍属于回应式报道,主动设置议题和独立制造概念的能力有很大欠缺。而事实表明,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只要抓住时机、大胆出击,并非不能“制造话题”。英文评论《财政僵局表明美国不适领导世界经济,应考虑建立“去美国化”世界》就是一例。

4.适应转型,相互促进。在新媒体时代,英文评论作为一种传统报道方式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冲击。为适应新华社战略转型和积极发展新媒体、提供集成服务的总体要求,新华社国际部将加强英文评论稿件在“新华国际”客户端英文版、“新华国际”推特、脸谱内容发布账号上的展示。通过对通稿进行改写,为新媒体提供原创英文评论,集成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内容等手段,让“中国声音”直接触及更多西方国家的主流受众,取得更大影响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搜集了解世界舆情,“倒逼”和“反哺”国际英文文字报道。

猜你喜欢
国际部外文新华社
再创新高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外文局期刊目录
林则徐与外文情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