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贯穿写作教学

2014-01-14 10:07◎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5期
关键词:板块青春题目

◎黄 洁

黄洁,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桐庐。责任编校:老 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能读会写,而这一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要靠阅读教学来完成的,即除了教学生会读之外,还应帮助他们学习写作的知识、技能。作前指导很重要,然而区区十多分钟的时间,老师能有多少作为?况且离开了具体课文的讲读教学,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就容易空,写作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除了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正确思想观念和健康情感的熏陶之外,还要让学生从中学习写作的知识、技能,包括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段落层次的安排及写作方法的运用,遣词造句、修辞手段的妙处等等,并进行适当的训练。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知识

高中课本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有很多关于写作的知识,这些知识都需要我们去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如苏教版(后同) 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板块选了3首诗歌,这三首诗歌都用了“铺排”(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属于“赋”) 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 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从山上写到江中,从天空写到水底,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如《相信未来》中的“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用诗化的语言、相同的句式描绘了残酷的现实。 《让我们一起奔腾》中的“我不能设想,美丽的风光/不在人们的脸上闪动/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不能设想,崛起的建筑里/不溢满普通家庭的笑声/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连用两个反问句,充分表达了变革者变革的目的和创造的意义。

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后,再来讲授“铺排”这一概念,学生就能清楚地理解。铺排式(结构) 是指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上从数个点上进行发散,形式上以铺排手法结构文章。“铺排式”最突出的优点是语言优美、情感浓郁。然后以学生“习作”中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结构。如有一篇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是这样结尾的:

生命到底是什么?

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成年的稳健,老年的不息。

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呵护,朋友的关怀,爱人的怜惜及一切情感的交织。

生命是落山的太阳,峭壁上的青松,行将熄灭的蜡烛,一闪即逝的流星。

生命是用关爱和拼搏铺就的一段精彩旅程。

最后可以结合本专题“青春”话题,让学生用铺排式结构写一段“青春是什么”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类似这样的知识在每一个专题、每一篇课文里都有。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列出必修一中的写作知识如下:

第一专题:

第一板块《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铺排式结构、意象的运用。

第二板块《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书信体谈话式的行文方式、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把大话题化小、借物(景) 明理的写法。

第三板块《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 《我的五样》:如何使自己的作文有明晰的思路。

第二专题:

第一板块《劝学》 《师说》: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破立结合的写法,对比、设喻的论证方法。

第二板块《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议论文鲜明地提出论点、从理论上论证其重要性、必要性的写法。

第三专题:

第一板块《想北平》 《我心归去》 《乡土情结》: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线索)、如何使主题得到升华,细节描写,夹叙夹议,学会引用诗文、史料。

第二板块《前方》 《今生今世的证据》:如何使主题得到升华,学习对场景的细腻描写。

第四专题:

第一板块《江南的冬景》 《西地平线上》: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

第二板块《赤壁赋》 《始得西山宴游记》:景物描写,情景交融的手法。

列出每一个专题的写作知识点后,老师就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进行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片段写作训练,并在专题教学完成后重点选择一个知识点写一篇作文。

二.结合课文后的练习,进行片段写作

课后练习大部分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理解题目的基础上,把练习题改编成写作练习,使写作练习既与本专题内容有联系,又巩固了相应的写作知识。如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后有一个练习题:诗歌一般通过意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请从《相信未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两首诗中选择一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这是一个理解性的题目,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有意象组成的情景交融的文字。第二板块后有这样一个题目:《我的四季》 中不少语句富有生活哲理,结合下列句子,谈谈感想。(1) 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责任”或“信心”写一段话,要求观点明确,表达流畅。第三板块中有一个题目:马克思十七岁时的思考对你选择职业有什么启发?说说你的想法。可以把这个题目改编为:你向往的职业是什么?请说出理由。第二专题中有这样一个题目:结合本专题中的文章,说说作者是如何把抽象的道理清晰生动地阐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此题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话题(如“责任”),借助比喻说理的方法或借助形象的画面写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专题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江南的冬景》中的意境由哪些画面构成?请仔细揣摩、体味,并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些画面。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写作题:描写夏天的场景(两个以上的场景),并分别配上小标题。还有一个题目: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两篇文章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饱含诗意,富于思辩,意蕴深远。请从两文中分别找出一些语句,加以体会。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段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一段话,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三.对每一专题的每篇课文进行整合,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在主题层面上既要注重人格品质的塑造引领,又要重视文化精神的丰富涵养,而这都需要从文本内容的积累整理中去感悟。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积累的一些材料(以苏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板块为例):

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人理性地追向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十六七岁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与梦想,在这里汇成了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向青春举杯,祝贺我们的欢乐,向青春举杯,冰释我们的烦恼;向青春举杯,抒发我们的感悟;向青春举杯,经营我们的梦想!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青春的旋律中跳出我们个性的舞蹈。

第一板块: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 《相信未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毛泽东读小学在完成“言志”的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和一批有着远大理想和非凡气概的青年在一起谈论时政,相互激励。他们常引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激励自己,戏称今后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毛泽东还和同学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事,不谈家庭琐事。否则,即不能做朋友。他们决心要强健筋骨,振奋雄心,冲决一切魔障,大声呼喊着,向前猛进。江水声声,松涛阵阵。“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麓山上的这两副对联,伴随着这涛声、水声,仿佛在传递着这一群青年的伟大抱负和意气风发。

天高云淡展会意,水清山灵叶知秋。秋,是一种善感的天气,是一个抒情的季节。秋山深重,秋水清凉,秋花惨艳,秋天高远,秋风飒爽……诗人与秋景相遇,定有会意。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情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生命的活力。通过对湘江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出了诗人主宰山河的壮志。

食指的诗充满了青春的力量,同时,也展示了历史的沉重,它们既没有虚幻的欢乐激情,又不会使人在绝望中沉沦。《相信未来》这首诗告诉我们:尽管物质匮乏,生活贫困,但我们仍旧要“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保持乐观的心态;尽管青春逝去,情感失落,心理空虚,精神灰暗,但我们仍然要自信执着,“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不要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我们要有一种年轻的豪气,一种可以冲破一切、不可阻挡的锐气。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用一系列春天来临的意象表达了青年朋友已进入青春季节。青年朋友处在这一时期,要有美好的愿望,明确自己的使命,去寻找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的东西;要有憎恨丑恶又能清澈地对待别人的一颗纯洁的心;要与人坦诚交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收获自己丰厚的人生。

猜你喜欢
板块青春题目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板块拼拼乐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