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文本,凸显诗味——品读黄厚江执教的示范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14-01-15 07:20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党辉
语文知识 2014年6期
关键词:白雪古诗想象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党辉

特级教师黄厚江在其执教的古典诗歌示范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立足于文本,教学生用“古诗的方式”学习古诗。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学语文,一直是黄厚江老师所坚持的教学理念,在他执教的这节示范课中,完美地展现出其根据古诗的规律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剖析黄厚江老师的这个课例,或许能够给我们当前模糊低效的语文课堂一点启示。

一、何谓用“古诗的方式”

所谓用古诗的方式,就是把握古诗这种文体的一般规律。那么古诗的规律是什么呢?我们将紧紧围绕黄老师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探其规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有三大教学流程,我们用表格来展示(表1):

表1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教学流程简表

表1显示,黄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可划分为三大教学流程。通过这三大教学流程,黄老师巧妙地带领学生层层深入,于无形中研讨了古诗学习的一般特点:默写是语文的基础,引领学生疏通文意,注重对诗的音、形、义、韵、符的学习与整合;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运用多种方法协同赏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归纳边塞诗的特征,感受诗歌的美;通过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回归语文,用“古诗的方式”学习古诗

(一)积累整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黄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课伊始就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默写。“学习古诗,能不能背诵不要紧,我的要求是默写。会背诵,考试写不出来有用吗?没用。(生笑)……凡是写字就要有点讲究,这就是语文基础。” 在默写的基础上综合检查学生的字音、字形、字义、标点符号的积累情况,进而整合已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要素。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注重书写艺术

知识积累的过程伴随着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将三位同学的默写看作三幅书法作品,从整体上审视,师生一致认为第一幅最好。“第一幅整个布局比较合理。这两位同学呢,布局就有点局限,这下面空这么大,这边空这么大,这幅作品结构上安排得不太好。”通过实例告诉学生,“美”无处不在,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成为“美”的人。

2.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音、形、义、符、韵等是学古诗的基础,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拥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文言语感能力,才能为学习古诗打下坚固的基石。

(1)标点。古诗中的标点可谓少而精。标点虽小,却至关重要。一个标点能决定某句话的语义、语用和流畅性,借助标点,读者还可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当三位默写的学生都出现标点问题时,黄老师及时纠正,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是语文,这是重要的语文,不要轻视标点。……大家要记住,该用句号的时候,要写上句号。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默写和背诵。”因此,要求学生平时就要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的习惯,形成严谨的求学作风,才能在积累中逐步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2)字音、字形、字义。古诗是由一个个鲜活的汉字建构而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读音、字形和意义。在黄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他善于将字音、字形、字义相结合教学生积累。如纠正“北风卷地白草折”六句诗默写中的错误时,黄老师先让默写的同学自己读,“看看能不能读出错误来”。学生发现“裘”和“衾”写错了,黄老师带领学生观察这两个实词:“‘裘’是个形声字,下面是个衣,上面是要求的求,写的时候注意一下。还有哪一个?这个字读音读得很准的,‘衾’ 前鼻音,下面是一个衣。也是一个形声字,上面今天的今,今天的今就是前鼻音,所以这样记,它是一个前鼻音。”这样在加强学生有效记忆的同时,还教给学生重要的字词学习的方法。在继续纠正中,其他学生发现了一个错误:“我还发现他有个错误,‘北风卷地白草折’的‘白’,不是‘百’,他多了一横。”不理解诗义,很容易将“白”这个字写错。“嗯,多了一横,这个字默错的同学特别多,这一横没有,白颜色的草,是北方特有的一种有韧性的草,到冬天它枯萎了,就显出它的白来,所以叫白草,而不是很多的草,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是白色的‘白’。”点评三位同学的默写作品,通过“音”“义”记字形,又通过“形”来记字音和字义,逐渐积累文言字词。因此,学习古诗,我们要特别关注诗中的音、形、义,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梳理其音和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言文学习方式。

(3)诗韵。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学习诗歌就必须要重视诗的“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学生就要系统地学习“诗韵”知识。正如黄老师所说:“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它的韵总是在变化。我们要感受这首诗的情感和韵律,尽管我们不一定懂、不一定非要全面了解,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的。”学习诗歌,关注诗韵,有益于学生朗读和理解,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注重古诗基础知识的积累,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默写的基础上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方法,在语文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古诗学习的能力。

(二)感受鉴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黄老师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对古诗“内容”和“画面”的鉴赏,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的想象思维和空间思维,体味祖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艺术魅力。

1.内容鉴赏

“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就写了两个字,就是围绕两个字展开的,……哪两个字?”学生在一番朗读寻找后,没有重点、没有收获,于是立即转变学生的思维。“黄老师犯了一个错误,老是让学生读来读去,有一个关键的句子没让大家读,哪个句子呢?是题目。把握诗的内容啊,抓住诗的题目挺关键的。大家把题目背出来吧。”于无意识中,学生又学到了一个新的方法——鉴赏古诗内容,一定要紧扣诗题。这样就很容易找到诗的内容:“先以‘雪’为主,后以‘送’为主,同时将‘雪’和‘送’结合,最后又融合”。

2.画面鉴赏

“下面我们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感受欣赏这首诗。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后来我读了一点古诗就觉得不一定就只有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的,大多数诗中都有画。”由此进入高层次的“画面”鉴赏。深入其中,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既是一种鉴赏能力,又是诗歌鉴赏的方法,有益于我们对诗的理解。黄老师说:“欣赏古诗,尤其是初中同学欣赏古诗,你能从诗中读出画面来你就会欣赏……这是欣赏的基本功,将来高中的时候也有用,一辈子读古诗都很有用。”在“画面鉴赏” 的教学中,黄老师用了两种方法:语言述画与粉笔绘画。

(1)语言述画——想象诗中的画面,用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起初,学生不太理解老师的意思,简单地用翻译代替描述。经过老师的一番引导,学生渐渐掌握了“语言述画”的鉴赏方法,驰骋于想象世界。一位学生这样描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我看到了呼啸的北风吹过了大地,地上长满了白草,北风一吹就被折断了,然后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的大雪就堆积到了地上。”真是太妙了!以“灰蒙蒙的天空”为背景,为下文“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想象做好了铺垫,所以后来的一位同学说主观性的“愁云”是“灰色”的,具有沉重的感觉。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言语,黄老师问道:“她说呼啸的北风吹过大地,你们修饰一下大地,什么样的大地?加个修饰语。”学生回答道:“荒凉的”“广袤的”“广阔无垠的”“塞外荒漠的”。这样既强调了“广”,又突出了“荒”。

“语言述画”活动有很多,每一“述画”活动,老师都会领着学生细细地品味美妙的诗歌语言,既教了诗歌的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诗歌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2)粉笔绘画——想象诗中的画面,用粉笔将看到的画面给描绘出来。师生共同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粉笔绘画”。

师:刚刚有同学想象过这个画面了,但是稍有不足。我要用一幅画来表现这个意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这个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画什么?

师:雪。古人讲啊,风画不出来就画云。现在我们画不出来风就画树。千树万树,要不要数一千条?不要,我们这有虚的东西。下面雪怎么画呢?要画得像梨花一样对不对。哎,怎么画呢?有没有同学有办法?你怎么画?

“粉笔绘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深入理解这句诗的内涵,深刻理解诗的内容是“雪”与“送”,而非“咏春”。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中,“雪”的画面各不相同,有的是正面的“六书”雪花;有的是从侧面想象雪压树枝的情景;有的是从雪的数量来描绘。一番激烈讨论后,老师终于在黑板上绘画出来。

师:在黄老师的想象中是一团一团的,一层一层看不出来,化掉啦。后来有个同学告诉我应该是一堆一堆的,一团一团的也不错,这是一堆雪花,地上也是一堆雪花,现在我们这幅作品已经完成了。(学生笑)如果这用两句诗描述应该用什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如果这幅画用三个字来描述应该叫什么?叫什么?叫白雪歌?(学生笑)

品味诗的语言,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将诗人岑参暖暖的情意表达出来了。诗人用江南梨花盛开的春花景来描绘塞北大雪茫茫的冬雪景,暖暖景意道出暖暖的情意,将唐代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豪迈诗风尽情地表现出来。诗人对生活和大自然浓浓的热爱之情也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涟漪,他们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爱化为想象和语言尽情地描绘、尽情地表达。由此,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三)领悟情感

黄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是在交流中思考、在对话中领悟、在切磋中共同提高的课堂,在给予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关注人文情感的培养,于朗读中发现作者情感。

黄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流程——在朗读中领悟情感,通过“错误”的朗读示范,告诉学生应该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送别的情绪很丰富,有的是伤感,有的是痛苦,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让学生站在作者所处时代的角度思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盛唐时期众多知识分子欲到边塞沙场建功立业,“岑参主动要求去边塞承担重任,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这首诗从整体上来讲是豪迈的”,“黄老师刚才读得太凄凉对不对,而这首诗的情感是伤感而不凄凉,严寒中又有暖色,离别中充满豪迈”。探讨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唐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以增强当代学生的使命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上就是对黄厚江老师执教的教学流程的剖析。那么学习古诗的规律是什么呢?综上所述,所谓“用古诗的方式”是指回归文本按照古诗学习的规律进行诗味教学。古诗学习的规律就是积累、鉴赏和吟诵,既教给学生积累、鉴赏、朗诵的知识,又教给他们积累、鉴赏、朗读的方法。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习得语文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并将这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方法正确、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善于发现、敢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白雪古诗想象
快乐的想象
白雪和红玫(一)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等待白雪的龙门山(外一章)
The Ways of Creating “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in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