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怎么读

2014-01-15 10:28徐立群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闲人

◎徐立群

徐立群,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责任编校:李发舜

笔者拟以苏轼的经典短文《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具体谈谈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的语文课堂教学感悟。

一.关注文本本味,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过两三遍后,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反复朗读这些词句,一次次朗读体悟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穿越”,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走进文本,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用心灵感悟心灵,用心灵走进心灵,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 一文中,笔者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是为下面作者抒发复杂的感慨做铺垫的。作者连发两问,却不直接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作者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从“闲人”的字面意思,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排遣苦闷的心绪,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学生渐渐走进作品,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读出最高境界

读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朗读者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婉转的语音、轻重缓急的语气把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读出来,学生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刻之美、情感的浓烈之美、意境的高远之美,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由衷的认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到课文中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境。应该说《记承天诗夜游》是初中阶段内涵非常丰富的美文,而要很好地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方面面,读是最好的手段。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读、或个体朗读……读出不同的语音、语气、语调,让学生读出本文宁静的氛围、正确的节奏、情感的波澜、表达的多样、“闲人”的意味和复杂的感慨。如读:“念无与乐者”,应该抓住“念”读出一种孤独、冷清的感情,突出作者被贬后的凄凉;见到张怀民后“怀民亦未寝”重读“亦”读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语气,而“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应读出无奈和伤感的情绪,因为作者被贬后无人理解,只能借月排遣苦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感情复杂既有随缘自适、排遣苦闷、旷达乐观的感情,多少还有对世人不解风月的嘲笑。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闲人
忙人与闲人
在水边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