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4-01-15 10:28李秀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讲究小草语感

李秀玲

李秀玲,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什么是语感?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语言的感性认知。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感是人的思维、记忆以及兴趣、动机、情感等多方面融合而成的有机合成的整体知觉能力,并不是只靠反复吟诵就能产生较强的语感能力。所以,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那么,怎样展开语感训练呢?

一.讲究基础积累

所谓基础积累,此处指人生阅历、阅读经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就语文阅读而言,学生知晓一定的阅读知识是必要的,便于能够借助这些知识在短时间内迅速分析、判断语言对象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理解。

请看案例。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学生齐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教师设问:从中感悟到什么?少数学生快速举手。生1回答:草生长出来了,出来活动的人很多。生2回答:小草非常可爱,表现出勃勃生机。生3回答: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草图,使人感到无限的生机,带给人无限的生的喜悦,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对比这四个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存在差别的。生1回答只是停留在语言基本内容的感知上。生2回答能感悟出小草的情态和长势,潜意识中他能对“偷偷”“钻”等词语,所使用的拟人手法有一定的敏感度,对“嫩嫩的,绿绿的”等叠词所表达的效果有感知。这说明学生对于修辞手法、词语选择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生3回答能在较高层次上对语言进行鉴赏,对语句所描写的内容不仅有形象感,而且还能有较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感知,能感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力量。可见,这位学生对于语言符号的潜藏意义——文本价值有着深层的把握。也就是说生3的语感能力明显强于生2,生2强于生1。

由此观之,同一种条件下,在没有当前外力干预下,他们的语感能力的强弱完全取决于他们积累的厚薄。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与刚上七年级的初中生相比,他们对于同一个语言符号的感知差别很大。我们很难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像七年级的初中生那样从修辞的角度来感知语言,不能指望一年级的小学生能说出“生命”的词来。因此,持之以恒地传授给学生阅读鉴赏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首要条件。

二.讲究分门别类

所谓讲究分门别类,指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实际需要的鉴赏知识,分叙事类、写景状物类、说明介绍类、议论批驳类、实际应用类等不同类别,进行必要的知识补给和技能训练。

上述案例中教师授课时就应当适时地补充相关的知识,比如描写、抒情等表当方式,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口语和书面语的水乳交融的语言风格,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等等。可以适当地引入散文的概念,梳理相关的阅读常识,熟悉有关术语,并且把这些知识融入到阅读指导之中。当然不需要专家似的系统理论的讲解,只捡最重要的知识告知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实际的鉴赏技能即可。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单元编写的不同体裁的作品的不同特点灵活地插入相关的教学。

三.讲究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指根据初中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实际阅读能力,采取层递式策略,一步步培养不同层次的语感能力。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进行的,语感培养同样如此。七年级的学生可注重简单的诗歌、散文的语感培养,能具备基本的形象感,略作评价,八年级的学生可注重学生深度体悟感知的能力,九年级则能够初步整体把握文本的形象感、审美感,能从具体的语言运用效果上触摸感知文本的本质。故此,不能完全照搬教学资源里的对文本的解读文字,这些文字固然很精美,很独到,但不能适合他们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深入把握这些资源,从中提炼出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据此在反复吟诵品读的过程中提高语感能力。

无论哪一个阶段,有一种方法都可以使用的,即整体把握文本基本内容之后,引领学生书写、交流整体阅读感悟。教师可从这些交流中观察学生的语感水平,发现问题,便于及时弥补。比如本文所举的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回答差别意味着本质上的语感能力存在着不平衡性,这就为我们在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给那些尚处于低级阶段的学生补补课,照顾到他们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要求。

猜你喜欢
讲究小草语感
小草的烦恼
小草受伤了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牛小草的牛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健康吃饭有讲究
小草也会疼
冬季若上“火” 食“冷”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