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情态副词“倒”的语用预设与主观化研究

2014-01-19 04:43黄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主观性情态语气

黄琛

(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现代汉语情态副词“倒”的语用预设与主观化研究

黄琛

(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本文以汉语情态副词“倒”字句为例探讨语用预设和主观化在语篇中的体现关系。“倒”字句预设着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而这种主观态度与“倒”字句的语用预设存在联系,说话人的判断和评价正是基于这一预设。在“倒”字句中这个与其意义形成对比的预设,或隐或显,生成了话语信息焦点,该信息焦点则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同时也实现了话语的连贯。

情态副词“倒” 语用预设 主观化

一、引言

汉语情态副词“倒”的意义非常复杂。本文从功能认知视角考察汉语情态副词“倒”的语义,主要涉及其语义预设与语义焦点的关系,以及这种预设的主观性。

二、“倒”的语法化

“倒”的现代用法是语法化的结果。《说文解字》把“倒”解释为:“仆也,从人,到声。 ”《广韵》上声皓韵:“倒,都皓切。 ”“倒”最初是人身体向前倾,摔倒之义,读音为dǎo,可以看出“倒”最初是一个与人身体有关的实义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倒”有dǎo和dào两个读音,前者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后者主要用作副词(王华,2005)。

现代汉语情态副词“倒”的句法位置一般比较靠前,要放在动词、表评价的形容词(如“好、简单、容易”)或表频率、范围、程度、否定以及情态方式等副词前面,表示责怪、反驳等语气。《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提出“倒”可以用在“得”字句中“得”字之后,这时主语限于第二、三人称,动词一般为“说、想、看”等。如:

(1)说起他来,我倒想起一件事来了。

(2)你说得倒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现代汉语词典》)

(一)“倒”的语法化过程

“倒”的语法化主要体现在句法位置、词义的变化以及语境的影响。“倒”做动词时位于主语之后,语法化后既可以用在主语之后修饰动词,还可以修饰多个句子,管辖整个命题。王华(2005)对副词“倒”的词义变化研究比较有说服力。“倒”的本义与人自身有关,指“人体前倾,摔倒”之义,人以首扣地,脚朝上,头朝下,引申为人体或物体上下位置互换。“倒”由最初的“人体前倾”之义泛化到人体之外的有生命的动物“倒”、再到无生命的物体“倒”,同时方向不再局限于前方,可前可后,可东可西,只要不再是直立状态均可称之为“倒”。由此王华指出,“倒”的语法化经历了一个由人“倒”到物“倒”、由自动到使动、由表动作到表状态的过程,由表一个实在意义的动词发展成为表动作状态的一个修饰成分,其动作性逐渐减弱。它特指人与物体的上下颠倒、或者前后左右颠倒,只表明与一般物体方向相反,即与人或物体的正常状态相反,这是“倒”语法化为副词的语义基础,也就是其副词核心意义的来源。“倒”的语气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再语法化,语义越来越虚灵抽象,从而成为表达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评注性副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倒”的语法化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甚至虚空的演变,如图一所示。

图一

可以看出,“倒”的意义变化形成一个逐步抽象的语义虚化链条。在由动词到副词之间还有一个表示相反关系的阶段,即由动词表示运动方向相反转化为表示逻辑关系相反,这些副词共同的路径都表示相反关系。从这可以看出,“倒”的语法化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的主观化过程,即话语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的信念程度和态度(Traugott,1995:31)。

(二)“倒”的语法化的隐喻途径及其主观化

Lakoff&Johnson(1980:5)认为思维具有体验性,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的认识总是从自身到外物、从具体到抽象,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皆源于生活经验,人类的范畴、概念等大都基于体验而形成。词义的演变也同样经历了隐喻化过程。

语法化前的具体意义与语法化后的抽象意义具有关联性,于是副词“倒”就产生了,而值得注意的是,隐喻机制只在语法化的早期阶段起作用,即只发生在实义动词“倒”到副词“倒”的阶段,但副词“倒”会发生再语法化过程,从转折副词到语气副词(王华,2005:21)。“倒”从客观到主观、从具体空间动作到抽象认知情感的投射,其意义的演变依赖于对抽象意义的语用语境再分析,以此强化说话人的视角。如例(3)中“倒”是个转折副词,相当于“却”,表示对命题的主观感受,即对常理不认同,也就是说,虽然古人说一日为师可以终身为父,但基于学生随便打骂老师的事实,说话人不敢有那样的奢望。

(3)但他明白一个起码的道理:连自己的老师都不懂得尊重的学生,再怎么说也优秀不到哪里去。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在倒不敢奢望那个,但至少不该随随便便就挨打挨骂吧!(罗伟章《奸细》)

语法化和主观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观化是其语法化的动因。主观性指的是自然语言的一种特征,即说话人在交际时他同时所显示出的个人立场、态度和情感,含有说话人自我的印记(沈家煊,2001:268),主观化指相应结构形式的采用和体现主观性的演变过程。语言中用来表达主观性的可识别的语法成分如何通过非语法成分的演变而逐步形成就是“语法化中的主观化”。

“倒”的语义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投射与主观化过程是相通的。语言成分在语符序列中的位置与语言成分的主观程度也有密切关系,“通常主观性强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外围,主观性弱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内层”(史金生,2003:27),“倒”由修饰述题发展到修饰整个命题,恰恰反映了其主观性的不断加深。自然地,在这一句法位置影响下,其表义的主观性也呈现等级,由强变弱,在“倒”作为语气副词的义项中,语气强弱程度出现由强及弱的渐变倾向。即:指责语气(强)—委婉语气(弱)。在表达更加空灵的语气如催促或追问时,催促追问的内容同被催促追问对象的行为(预设)不一致。以对照(对比)作为“倒”的中心意义,那么这种对比的主观性越强,语法化程度就更高,主观意义也就更强。如:

(4)我对他们说:“欧洲大战的时候,你们政府不是也迁都离开巴黎么?可是你们是最后的胜利者。他们没有话讲,唉,他们没有话讲。”鸿渐想政府可以迁都,自己倒不能换座位。(钱钟书《围城》)

例(4)的“倒”含有加强语气,表示不满和责问,把政府迁都与“我”换座位这两件事对比,政府可以迁都,而自己连换座位都不能,从大事突降为小事,通过对比既给人以幽默感,又突显了对“换座位”这一小事也不能做的不满,这种对照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此类情况相反,另外一类带副词“倒”的句子语气先抑后扬,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更弱。如:

(5)我早已有意无意地向老人们透了个口话:不娶倒没什么,要娶就得来个够样儿的。(老舍《我这一辈子》)

例(5)“倒”字句语气缓和,以说话人的愿望与听话人的意愿不一致为前提,即说话人认为“不娶”没关系,但通过“娶”与“不娶”之间的对照强调了“娶”的标准,其后的语气显得非常坚决。

三、“倒”的预设意义

预设可从三个角度作出解释:语义、语用和认知。预设的语义解释涉及命题的真值条件,以真值条件来定义,可用否定和提问来验证;而语用预设以共同的理由或背景知识为基础。

任何“倒”字句都含有预设意义,这个预设可以是某种事理、实际情况、愿望、要求或预想等,往往是人们经验领域里某种公认的模式,带“倒”的分句或单句的意思与这个预设相反或不一致,这个语用预设是“倒”字句使用的基本条件。如:

(6)李老师虽然也看过王兰的休学申请书,见了面还是想问一问她家庭的情况。这倒不是客套。前边提过,李老师对这个学生是很器重的。(赵树理《卖烟叶》)

例(6)中的“倒”字句是对前面整个小句的评价,其中预设着“见面问问家里情况是一种大家公认的客套”这一背景知识。

(一)预设的显与隐

在实际交际中,预设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在下面例子中,句子的前半部分是显性预设,在“倒”字句里把这一信息直接明说,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后面的焦点信息,如:

(7)批改作业原是件枯燥无味的事,现在倒成了他的欢乐。(老舍《四世同堂》)

(8)大卫检测艾滋病的T4细胞正常了,周林倒不高兴了。(陈祖芬《生之门》)

例(7)中“批改作业原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是一般认可的事理,它与“成了他的欢乐”形成不一致,从而突出后者。(8)中,“大卫检测艾滋病的T4细胞正常了”,按人之常情,它隐含着应该让人高兴的意思,这恰好与下文的“不高兴”形成对立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说话人为了表达的经济性,往往把某些大家公认的事理或信息作为隐性预设,不予明说。 如:

(9)妹妹倒比姐姐高。(《现代汉语八百词》)

按常理,妹妹一般比姐姐要矮,该句就隐性预设这一信息,把已知信息作为预设,又如:

(10)你有什么理由?我倒要听听。(《现代汉语词典》)(预设着“我还以为你没有什么可说了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预设隐含在“倒”字小句中,预设的范围延伸到前面的小句,如(10),其预设是“我认为你是没有理由的”,正因为这样你要说,我就更想听听了。

(二)预设的主观性——消极与积极

从语用角度看,预设不是静态的,而是协商的、互动识解的;另一方面,预设又表达了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带有主观性,被预设的信息被背景化,被听话人认可,属旧信息,其他陈述的信息被前景化,属新信息。这样,预设对语篇结构做出贡献,并决定了语篇发展的视角(Bertuccelli,1997:13)。如:

(11)你想得倒好,事情没那么简单。

上面两个例句中的“倒”字句都承接了旧信息,同时引出新信息,而且是对前面命题的评价。例(11)中的旧信息是上文“你”所提出的主张,引出的新信息是说话人对这种想法的否定。

在说话人看来所预设的信息是无可置疑的、无争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预设是单向的,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说话人强加的,他认为这应该是共享的知识,揭示了说话者本人的视角,而这种态度或视角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屈承熹(2006:82)从情态的角度解释了“倒”的语义,他认为从认识论情态看“倒”表示命题的内容与预期相反,从义务性情态看它表示一种合意的事件、情景,表明说话人对事件/情景的态度。我们可以把这两种不合意与合意的情况分别归纳为“倒”的消极义和积极义。

(a)“倒”字句表积极意义的评价判断,这时“倒”字常在后一分句。如:

(12)没吃药,这病倒好了。

(b)“倒”字句在前,先肯定积极的一面,后面重点指出消极的方面。常常用“不过、但是”等转折词语引出消极的情感。如:

(13)李老师又补充着说:“记住我前面和你说的话!要趁空儿经常温课!”王兰说:“课我倒是常温习着的。本来学的东西就不多,丢了很可惜;不过,李老师,我真不能复学了!”(赵树理《卖烟叶》)

四、结束语

本文从功能认知角度梳理了汉语情态副词 “倒”的语义,指出“倒”的语法化是其意义衍生和主观性的基础,“倒”从实义动词到转折副词,再到语气副词,其语义存在一脉相承的演化轨迹和清晰可辨的内在联系。而主观性也由此产生,主观性的表达有时预设着与一般常理相悖的事实,有时完全是说话人的主观评价,这种预设或隐或显,生成了话语信息焦点。

[1]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马同咏.副词“倒”的语用前提[J].皖西学院学报,2004(2).

[4]彭小川.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5]屈承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6]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潘文国,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7]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 2003(1).

[8]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10]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11]王华.“倒”与“却”的语法化轨迹及其差异[D].南开大学, 2005.

[12]王俊毅.副词“倒”的语义语用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07(2).

[13]王文博.预设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14]吴中伟,傅传凤.“倒”字句的含义及其教学[J].汉语学习, 2005(4).

[1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张谊生.评注性副词功能琐议[A]//语法研究和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周红.副词“倒”的预期推断与语法意义——兼谈对外汉语副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18]Bertuccelli,P.M.Implicitness.In J.Verschueren,J.,O.Ostman,J.Blommaert and C.Bulcaen(eds.)Handbook of Pragmatics[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1-29.

[19]Chu Chauncey C.A Contrastive Approach to Discourse Particle—A Case Study of the Mandarin UFPNe呢[J].外国语,2006(3):7-29.

[20]Croft W.&A.D.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1]Hopper,Paul J.&E.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2]Heine,B.On the role of context in grammaticalization.I.Wischer&G.Diewald.New Directionson Grammaticalization[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83-102.

[2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4]Lambrecht,K.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Topic,focus,and themental representationsofdiscourse referen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5]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 TheoreticalPrerequisite[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6]Lehmann,Christian.Thoughtson Grammaticalization[Z].Munich:Lincom Europa.Koeln:Institut fuer Sprachwissenschaft der universitaet,1995.

[27]Traugott,E,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D.Stein and S.Wright.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1-54.

猜你喜欢
主观性情态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