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美国电影《苜蓿地》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2014-01-20 03:33张春岭
电影评介 2014年16期
关键词:哈德英雄主义苜蓿

张春岭

评析美国电影《苜蓿地》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张春岭

电影《苜蓿地》剧照

一、DV影像的纪录风格之于创作痕迹的主观暴露

《苜蓿地》借助一次朋友聚会的DV记录,巧妙地将冲突性事件穿插进来,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就好像事件是偶然发生的正好被DV机捕捉到,而影片中摇晃的镜头、不断插入的以往记录的视频碎片又增加了这种真实性。如果将电影中的以往记录的视频碎片的插入和DV故障(故意而为的机器故障)造成的影片断裂,视为DV磁带和机器的内在因素,那么,我们可以将整部影片视为一个完整的记录过程,也就是一个镜头。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方式并非真的是完全客观真实的,它其实带有非常明显的创作者的主观痕迹。

首先,摄影机每时每刻紧跟主要角色,失去了自己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在影片中,摄影机是被一个当事者哈德操控。他被罗伯的弟弟杰森临时找来做聚会的记录者,但他却本无意于此,只是由于自己心仪的女生也会过来,所以他才接手这个工作。哈德很本分,他忠实地记录聚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尽心尽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事件发生后,哈德依然本本分分地做着自己记录者的工作,而全不理会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依然忠实地记录,如果将此放在现实逻辑中来考虑,难免有些不近人情了。此时的哈德,已然成了创作层面上的摄影师,他完全是在以人物为中心表现事件、表现人物命运,此时,我们分明感觉到了创作者的存在。

其次,所用元素的适时出现,都违反了现实事件的复杂性,体现出强烈的主观编排效果。影片中所有的中心事件都是在摄影机下发生的,两者的结合所造就的只能是创作痕迹的流露。这样一来,影片在真实记录的外表之下,暴露出了创作人员的精巧安排。

二、旁观式的间接观赏变成参与式的直接体验

在传统电影中,我们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始终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心理进行观赏。这有观众与银幕之间的距离的原因,当然也有摄影机的原因。在以往电影中,摄影机始终是以事件的记录者理性存在着,它总是居于事件之外,以调度者的姿态对镜头前的事件进行安排。尽管也有画外空间等表现手段的运用,但我们总会觉得事件的展现就是拘于银幕的“画框”之中。

而在《苜蓿地》中,并不是事件在镜头之前,而是镜头在事件之中。摄影机成了事件过程中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它变成了事件参与者的“眼睛”,镜头展现的就是“眼睛”看到的。“眼睛”的背后除了剧中的角色人物哈德之外,更多的当然是观影的群众。通过这种形式的达成,观众一下子由局外人变成了当事者,观众不再像以往的电影中那样舒舒服服地坐在座位置上,一边吃东西喝饮料,一边观赏影片,流露着旁观者清的娱乐心理,而是成了事件的参与者,仿佛摄影机就是他们的眼睛,正经历这场事件。摄影机展现的是“眼睛”看到的,而摄影机没展现的,也不像以往的电影中那样不存在,在人们心理印象中,整个事件是一个宏大的场面,“眼睛”融入了整个事件之中,正随着事件记录它能记录的。由此,《苜蓿地》将以往旁观式的间接观赏变成了参与式的直接体验。在这种参与式的形式中,剧中人物哈德隐藏在了“眼睛”之后,却出现在了观众之中。观众就随着哈德一起经历这次灾难事件。

三、文化层面上的英雄主义没落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承载着创作者的意图,也就是思想内涵,它不可能仅仅作为娱乐的工具来供人们取乐。虽然,在电影早期出现过美国梅里埃的魔术影片,在中国也出现过张石川“处处唯兴趣是尚”的观念。[1]但是,电影最终还是回归到“文以载道”的正途。

《苜蓿地》虽是一部很明显的商业影片,帅哥、美女、怪兽、军队、灾难、拯救等等,无不透露着浓重的商业意味,成为深深地吸引观众的元素。但是,作为商业影片的《苜蓿地》,并不排斥艺术元素,更不排斥思想内涵的表达。

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一个标榜自由、独立,崇尚英雄主义的国度,在以往的美国电影中,处处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超人》、《蜘蛛侠》、《终结者》,这些商业片中,都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这与美国的国民情结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极具自由的独立精神,崇尚英雄的民族情结,构成了美国的文化基础。[2]也使得美国人民从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

在很多影片中,美国都是以拯救世界的姿态出现,它领导世界走向自由与和平,如《后天》、《2012》等。但随着“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人民突然感觉自己生活的环境并不是和平与安全的,他们陷入了恐惧之中,社会上也弥漫着恐慌的气氛,人们感觉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充满危机的社会里。

《苜蓿地》就是以这种社会情绪为创作背景的,影片中人们面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就是“恐怖袭击”,这无疑直指“9·11”事件给美国人民的心理阴影。同时,影片一改以往电影中美国的高大形象,取而代之的是面对困难也有所不能的美国。影片中的人们面对着灾难,显得混乱、无助,更重要的是,在以往影片中经常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的警察或者主要人物最后都没有逃脱灾难的捉弄,他们也“束手就擒”了。尤其是在影片结尾处,罗伯和自己的女朋友都以一种即将赴死的形象出现,将以往影片中的拯救者的英雄人物形象颠覆了,理想中的英雄主义走向了没落。

[1]胡文谦.关于早期中国电影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1):57.

[2]秦宁.浅议美国电影中英雄情结的现实特征[J].大众文艺,2010(24):133.

张春岭,男,河南周口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专业教师,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硕士,主要从事电影导演、表演、剧作的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哈德英雄主义苜蓿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苜蓿的种植技术
童心造就成功
莫哈德担任美宇航局常务副局长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苜蓿:天马的食粮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