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线的守卫者

2014-01-22 22:11马晓艳
回族文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昌吉州边境线界碑

马晓艳

翻看世界地图,我们发现新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新疆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而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其东部的两个县——奇台县、木垒县与蒙古国接壤,此条边境线长达200多公里。

此时,“边防”的概念在笔者心中渐渐清晰起来。查阅资料后,笔者发现反映边防的文字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已经大量出现。然而,第一次提出“边防”概念的是《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城、镇……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唐朝确立的边防制度系统严密,其精要之处为以后历代所承袭。至今,边防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前哨阵地,是反映国家政治、外交政策的“晴雨表”,是展示国威、军威的“窗口”。

一直以来,昌吉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边防工作。为此,昌吉州成立了边防委员会,昌吉州外侨办主要负责并处理边防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多年来,昌吉州未发生大的边境涉外事件,辖区内人畜越界次数逐年下降。这得益于昌吉州外侨办实施的举措。

昌吉州外侨办狠抓边防管理控制,加强边境一线的查验管理力度,提高执勤质量,发挥了军、警、兵、民联防的整体威力。

昌吉州外侨办开展了中蒙边界段的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因边境线地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边境连队和派出所的工作、生活异常艰苦。“头顶边关月,情系天下安”的边防战士日夜坚守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为保卫祖国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昌吉州外侨办积极想办法筹集资金,解决发电、吃水、拉煤、执勤等困难,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边防二团会晤站担负着昌吉州地方政府与蒙古国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联络、会谈会晤工作,以及协调处理与蒙古国的交往、涉外事务等工作。2012年,昌吉州外侨办的到来使他们脸上笑开了花。因为,昌吉州外侨办给他们赠送了一套篮球架和健身器材,使他们得以在空闲时间充实生活。

2012年,在第85个建军节到来之际,昌吉州党委副书记、州长、边防委主任马雄成,带领昌吉军分区、州外侨办、州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慰问团,来到了奇台县、木垒县边防一线亲切看望慰问驻守在中蒙边防驻昌部队、边防武警官兵及部分牧区基层干部群众,并赶赴乌拉斯台口岸等地,深入调研边防及口岸管理工作。

每到一处,马雄成州长都和官兵们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及防区建设、巡防工作,并参观了部队荣誉室、蔬菜和养殖基地,了解了营区建设情况。昌吉州领导的关怀使这些常年扎根边疆、卫国戍边的官兵们心中感到温暖备至,他们决心要更加发扬能吃苦、能奉献、能战斗的精神。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蒙两国勘定了边界线127个 ,这些防区边界都分布在荒漠、戈壁、高山上。两国签订的协议规定,双方需要定期进行边界联合勘界检查。距中蒙第二次联合勘界工作结束已经十年了,可以想象到界标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上面的字迹会风化、脱落,个别界标会有地基下沉或倾斜的现象。2013年,昌吉州外侨办组织实施了中蒙边界全线实地联合巡查维护任务。

笔者翻看了相关边界日常维护工作的资料,通过一篇篇勘察日志、一张张照片、一页页记录,昌吉州外侨办边防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历历在目。

界碑意味着什么?是国土分界的标志。埋设界碑,以精确为第一准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仅危及神圣国土的完整,也将给两国边境和平、安全埋下隐患。

2013年7月20日,139号界碑。

中蒙两国联检组成员在乌拉斯台会晤站集合后,首先驱车前往139号界标处。139号界标是2002年由中蒙联检树立的一个小型界标,处于阿勒泰防区和昌吉防区交会处。139号界标威严矗立在山巅,光秃秃的山岭上,偶尔盘旋的雄鹰使这里有了些许生动。工作人员沿着修建好的人行巡逻路步道,一步步接近了目标。139号界碑由大理石制成,水泥基座完好无损,界面字迹清晰,一侧刻有“中国(中文)”,一侧刻有“蒙古国(蒙文)”。此外,还有醒目的“2002”字样和界碑的编号。面对着鲜红的“中国”二字,犹如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眼前飘荡,工作人员顿感热血沸腾,伟大祖国的豪情油然而生,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把界碑擦拭干净,将字迹重新用鲜红的油漆描写清晰,小心地为界碑基座培土,清理基座四周的杂物。直到工作人员认为界碑焕然一新,更加庄严神圣,才顾得上擦一把顺着脖颈流下的汗水。

2013年7月21日,163号界碑。

163号界碑位于乌拉斯台口岸国门处,是一座中蒙边境线上的标志性界标,也是守卫国门的界标。2011年,中蒙两国完成了平台建设,整个平台以直径10米的圆为基础,铺设火烧砖。以界碑为中心,做边长4米的正方形,地面铺设奇台卡拉麦里金大理石,四边围设汉白玉围栏。界碑置于中心位置的1米见方的紫红色平台上。在蓝天的映衬下,界碑庄重朴质,显得尤为耀眼。中蒙两国联检组成员聚集到界碑的竖立现场,共同对界标认真进行了涂漆,并擦拭界碑、围栏和碑记,拔除周围的杂草,共同拍照后继续前往下一个界标执行巡查及维护界标任务。

2013年7月22日,168号界碑。

168号(原76号)界碑就处于六十多年前发生的闻名世界的“北塔山事件”的北塔山。北塔山是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界山。1947年外蒙军队多次动用苏制战斗机对北塔山进行扫射和轰炸,当地牧民和武装部队共同奋起抵御外侵,经过多次激战,中国终于取得了胜利。昔日的战争硝烟、横尸遍野早已随风远逝;如今,矗立在山头的168号界碑的东面就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蒙古国大地。

2012年,昌吉州外侨办开展了一系列“军民共建美好精神家园”主题教育活动。昌吉州外侨办全体干部职工、退休干部共赴口岸、边防追寻先驱足迹,参观了163号和168号界碑。一个个历史故事、战争画面映入脑海,不时引起参观者对历史的回忆,他们一致表示要学习先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斗志。

2013年,163号界标成为口岸边防地区的一个亮点,成为昌吉州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尽管山高路陡,也未击退上界人员的坚定脚步。

尽管骄阳似火、风吹雨淋,上界的工作一天也未停止。

已是深夜,戈壁滩上万籁俱静。上界工作小组组长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安排次日工作任务,研究下一步建设任务和施工保障。

在修整巡逻路上通往139号界标的人行步道工作中,3名技术员抬着发电机、风钻上了山顶,其他人员扛着钢钎、十字镐、铁锹到了指定地点。不一会儿,传来了发电机的马达声、风钻的摩擦声、钢钎的敲打声、铁锹的哗哗声,一场热烈的劳动序幕拉开了。中午的用餐虽然只是馕和矿泉水,可是听不到工作人员的抱怨声。整整一天时间,才挖凿了20个台阶初形和40米步道。接下来的工作依然艰辛。工作人员和雇佣的民工还需要往山上运送所需的水泥、砂石料、水等施工材料。尽管很累,但是大家干劲儿十足,经过十几天的努力,终于顺利完成任务。

是他们,用十字镐、钢钎、铁锹凿出一个又一个的台阶,铺出一米又一米的步道;是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拉出一道又一道的铁丝网;是他们,翻山越岭,磨破了鞋,描红、扶正一座又一座界碑。

昌吉州的边防工作,离不开边防部队、武警边防、公安、地方民兵、群众的通力协作。其中护边员是边防部队设在边境一线、协助守边护边、维护边防安全和稳定的群众性力量。

“在这里,一座毡房就是一个流动的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流动的哨兵,一个护边员就是一座有生命的界碑。”昌吉州外侨办主任邢怀华这样形容边防牧民的使命。

昌吉州外侨办积极调动牧民参与到边境的维护工作中来。被称为“活地图”的哈萨克族牧民熟悉地形,他们担负着边境管理员、国防知识宣传员、边境情况报告员的戍边任务。哈萨克族护边员与边防部队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同时,昌吉州外侨办还开展了边民边境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边民的法制和国界意识,使他们清楚自己担负的责任,确保了边防的高度安全、稳定。

界碑下的中蒙边境线,和平而宁静。具有纪念意义的老界碑将会走进昌吉州博物馆展出,到那时,沧桑的界碑将会给参观者讲述一个个昌吉州边防工作者的故事。

猜你喜欢
昌吉州边境线界碑
界碑
爸爸,我不怪您!
温暖边境线的图书馆
红领巾守护界碑十余载
边境线上的认同与国家在场
昌吉州纤检协会免费举办棉花检验员培训班
界碑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