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八十载 风光无限展未来
——《中国防痨杂志》创刊80周年纪念暨学术会议主旨报告

2014-01-22 12:47王撷秀
中国防痨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国防痨杂志防痨结核病

王撷秀

八月的贵阳,风光旖旎,也是瓜果飘香的时节。今天,少长云集,共同来见证《中国防痨杂志》创刊80年的峥嵘岁月,憧憬风光无限的未来!

在纪念《中国防痨杂志》创刊8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防痨协会、《中国防痨杂志》编委会向莅临大会的各位老前辈、两刊编委和工作在结核病控制、临床、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同道,以及长期关心和支持《中国防痨杂志》工作的各界朋友、各位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向长期以来为《中国防痨杂志》的发展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历届顾问、主编、副主编、各位编委、外审专家、专兼职的各位工作人员,以及广大《中国防痨杂志》的作者、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在座及未能出席本次盛会的各位同道,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防痨杂志》的成长、壮大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铭记前辈,峥嵘岁月稠

从《黄帝内经》记“虚痨”之症,到华佗提出“痨病传染”之说,结核病危害人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我国结核病流行十分猖獗,全国结核病患者约在1000万例以上,大城市肺结核死亡率达到300/10万,全国每年死于结核病者数以百万计。1933年,中国防痨协会就诞生在这个年代。1934年11月,协会在上海创办了会刊《防痨》,刊名由时任上海市市长吴铁城题写。《防痨》杂志的创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政界要人和社会名流纷纷为杂志题词。孔祥熙将《防痨》誉为“防痨先锋”,为杂志题词“强国健身”;近现代医学名宿刘瑞恒题词“造福民众”;武汉大学首任校长、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王世杰教授题写“民族福音”刊载于创刊号。

纵观我国结核病防治事业起伏与发展的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防痨》杂志的诞生,在中国防痨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80年来《中国防痨杂志》历经沧桑、矢志不渝、不断攀登一座座险峰。杂志曾3次被迫停刊,先后中断了26年。但我们的先辈从未气馁、从未消沉,“三停三复”并不断崛起,使杂志得以发展至今日。为了适应中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需要,《中国防痨杂志》曾7次更改刊名及刊期,刊名先后为:《防痨》、《防痨月刊》、《防痨通讯》、《中国防痨》、《中国防痨杂志》、《中国防痨通讯》,1991年再次更名为《中国防痨杂志》延续至今。刘德启、吴绍青、裘祖源、何穆、阚冠卿、张立兴、屠德华、王撷秀8位专家曾担任主编。阚冠卿教授自1979年《中国防痨通讯》复刊,1991年更名为《中国防痨杂志》至1998年,连任四届编委会主编,是《中国防痨杂志》任期最长的主编,为《中国防痨杂志》的发展及中国的结核病防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让我们永远铭记先辈们为《中国防痨杂志》的创刊及发展做出的不朽贡献,并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中国防痨杂志》创办后就成为了引进和传播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实用技术的桥梁,成为了国内外专业人员交流学术观点、切磋技艺、分享实践经验、展现学术成果的平台。从住院治疗、自办疗养室、地段管理、化学疗法、12~24个月的标准化疗方案、短程化疗,团体X线检查发现患者、团体防痨,推广不住院治疗,发现和治愈痰涂片阳性患者是控制传染的有效途径,优先发现与治疗新发涂阳患者,把因症求诊、痰涂片检查作为患者发现的经常性基本手段,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初级卫生保健,推行不住院全面监督化疗(现称:直接面视下督导化疗),“卫V”、“卫X”项目经验分享,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National Tuberculosis Programme,NTP)的概念与实践,结核病监测、患者登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研究报道,直到近年来诸多创新研究成果的集中刊载,等等,难于一一列举。杂志的创办与发展,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防治结核病的技术策略、防治措施、诊断治疗、监测评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防痨杂志》一直引领着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的学术进展和科技进步,伴随着中青年专业人员的专业提升与自身发展,已经成为了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士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应有的作用。

《防痨》杂志创刊初期,以刊登科普知识,进行防痨宣传为主。如介绍结核病的病理、预防方法、摄生要旨、卫生常识及医药消息等。1948年,杂志复刊并更名为《防痨通讯》后,出版历时10年,从以刊登通讯报道、防痨宣传为主,扩展为以刊登学术内容为主,结核病防治技术和经验交流内容逐渐增多。复刊后的每期杂志均摘译刊登国外成功的结核病防治经验,内容逐渐丰富而实用。增设了“肺结核病苏联分类法的学习和讨论”、“肺结核病临床中的错误”、“各地防痨动态”、“文摘”、“问题解答”、“胸部X线检查基本知识”等诸多栏目。杂志还刊登了中国防痨协会各个分会参加国际防痨大会的综述类文章,如中国防痨协会总会防治研究组《关于耐异烟肼结核菌的诊断学和生物学问题(第14界国际防痨会议上各国报告的综述)》,及时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论传播到国内,供广大防痨工作者参考。

我国早期的结核病治疗以疗养院住院治疗为主,1951年第3、4期刊登了《北京先农坛结核病防治院1946—1949年结核病患者住院的工作总结》,文章指出,1946—1949年4年间共收容住院患者1140例,学生占住院患者的绝大多数,成人初次感染肺结核的患病率为0.3%~5.6%,规定患者住院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随着我国自创的“团体防痨”在大城市推行,我刊从1954年开始刊出了一系列有关“团体防痨”工作的文章,其中有5篇最具代表性。王崇林等撰写的《改进团体防痨工作的几点意见》(1955年第5期)、吴霁棠教授撰写的《推行团体防痨的收获和经验》(1955年第5期)具有很好的学术引导性。此后,“团体防痨工作”在全国城市迅速推进,《中国防痨杂志》及时报道了相关的学术动态,并且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与推广。

1953—1963年期间《防痨通讯》大量刊发了结核病化学治疗药品及治疗方案的文章,如张锦垣撰写的《谈谈新抗痨药——异烟肼》、吴绍青教授撰写的《异烟肼对于肺结核病在临床试用研究之初步报告》,等等。杂志还专门开辟了有关异烟肼的“问答栏目”,介绍新药异烟肼及临床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也为医务人员解答患者的问题提供正确答案,供医务人员使用。1953年第4期集中刊发了《使用“氨硫脲”暂行常规》、《氨硫脲临床试用初步总结》、《使用异烟肼治结核病暂行常规》、《异烟肼临床试用初步总结》、《开展异烟肼与氨硫脲的实验工作》等论文。1963年,在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上,推荐的主要抗结核治疗方案多为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或链霉素的组合,形成了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组成的疗程12~24个月的“标准化疗方案”。《防痨通讯》1963年第2、3期作为会议专刊,发表了《肺结核病化学疗法近年来的进展和瞻望》(吴绍青)、《1963年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关于应用抗结核药物的意见》等重要文章。这些文章引导和规范了当时我国的结核病化学治疗,有力地促进了合理用药,成为了医生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进入20世纪70年代,提出结核病治疗要坚持“早期、规律、联合、适量、全程”用药,同期,现代结核病治疗策略引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推行短程化疗。我刊连续载文对现代结核病治疗策略与短程化疗进行研讨和分享经验。这些文章对从单纯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发展到组成标准方案并全疗程合理、规律用药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推进了我国的结核病化疗步入规范化用药时期。12~24个月的标准化疗方案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一直沿用30余年。

1957年1月“第十四届国际防痨大会”在印度召开,会议重点内容之一是讨论W. Fox 教授在印度马德拉斯进行的肺结核患者不住院化疗的研究。《防痨通讯》1957年第2期及时刊发了《肺结核病不住院化学疗法的临床和流行病学上的效果——(第14届国际防痨会议上各国报告的综述)》、《有计划地积极利用防痨的新战术——不住院药物治疗》(裘祖源)、《广泛地积极开展不住院药物治疗工作》(阚冠卿),并刊发了《中国防痨协会总会希望各地防痨工作者研究讨论——如何有计划地推行不住院药物治疗工作》的文章,掀起了全国研究、实施不住院化疗的热潮。1957年《防痨通讯》第6期,刊发了吴绍青教授等撰写的《医学科学研究须为提高医疗质量服务——预防肺结核应推行不住院化疗》等数篇极具学术导向性的论文。1963年,在裘祖源教授的指导下,李树森、徐瑞兴、肖成志等进行了以消灭传染源为目的的肺结核不住院化疗效果的研究,并撰写了《不住院肺结核病人化学疗法的影响因素及效果分析》,刊载于1963年第2期《中国防痨杂志》上,引起了广泛关注。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第八次专家委员会高度关注不住院治疗的研究成果,1965年第十八届国际结核病与肺病联盟世界大会普遍认同了不住院化疗的模式,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九次专家委员会报告进一步肯定了不住院化疗的模式。1957—1990年,共刊发了116篇关于不住院化疗的论文。其中,北京市结核病防治所撰写的《北京市肺结核(续发性)统一不住院化疗方案》、《北京市1984 年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化学疗法的监测》以大量实际资料和数据证实不住院化疗的效果,颇具影响力。本刊适时刊登的大量论文,推动了在我国实施以不住院化疗为主的全程治疗管理模式,为后来我国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奠定了基础。

1958年,英国的W. Fox博士报告了另一项研究成果,即采取“全面监督化疗”(fully supervised chemotherapy)的管理方式[目前称为直接面视下治疗(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DOT)],确保了患者在不住院条件下,能按时服用治疗方案中的所有药物。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九次专家委员会确认了“全程督导间歇化疗”的原则。从1978年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的支持下,Karel Styblo在非洲五国采用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获得治愈结核病、控制结核病流行的结果(WHO/CDC/STB/2001.1.13/P13~14),《中国防痨通讯》对这些研究的结果与观点做了非常充分的报道。1978年,北京进行了“不住院全面监督化疗”的实施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979年,中国防痨协会、中华医学会在“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上,推广北京的成功经验和理念,我刊做了详尽报道。这一阶段,杂志除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外,还刊出国内相关论文79篇。其中《农村不住院肺结核病人全面监督化学疗法研究的初步结果》及《农村肺结核病人不住院全面监督化学疗法研究的一年结果(续报)》(张立兴,1980年第1期、1981年第2期)、《有关肺结核不住院全面监督化疗的几个问题》(解学智,1980年第2期)、《全面监督化学疗法对保证城市不住院肺结核病人规律用药的实效》及《做好组织管理工作是肺结核不住院化疗成功的关键》(王撷秀,1983年第1期、1986年第1期))、《适应农村新形势,坚持巩固全监化疗》(阮班卿,1986年第2期)、《全程间歇短程不住院全面监督化疗的实施效果(1987—1990)》(张淑华,1993年第4期)等诸多代表性论文,对于促进“全监化疗”在我国多地实施起了巨大作用,为我国全面推行DOTS 策略提供了前期的宝贵实践经验。

从1979年2月杂志复刊并定名为《中国防痨通讯》至1991年更改刊名为《中国防痨杂志》的12年间,无论在刊出内容、栏目设置,还是在编辑规范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增设了临床、结核病控制综述、病例管理、学术讨论等栏目。特别是刊文内容逐步扩展到流行病学[如《结核病流行病学及其控制的一些研究进展》(张立兴,1987年第3期)、《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启示》(阚冠卿,1989年第3期)]、患者发现[如《患者发现方式的进一步探讨》(邱枫,1979年创刊号)、《上海市肺结核病例发现监测和改进因症就诊发现工作尝试》(彭东晖,1988年第1期)]、病人管理 [如《老年肺结核病人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唐淑君,1983年第4期)、《边远贫困山区肺结核病人管理方法初探》(白明君,1991年第3期)]、将结核病控制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如《结核病控制技术纳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探讨》(刘坦业,1991年第2期)]、科学研究[如《坚持三严 积极开展结核病化学疗法的科学研究》(阚冠卿,1986年第4期)]等。1979—1991年,本刊逐步刊登了结核病基础研究类的论文,如1988年第3期刊出了DW. Smith撰写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对传染性疾病发病的作用》(“国际防痨”栏目)、1991年第2期刊出了潘毓萱教授撰写的《基因诊断技术在结核病细菌学诊断上的应用》。刊载论文内容的扩展,为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和前景。

近年来,本刊对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卫V”)和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卫X”),以及后期的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的论文和评论都进行了报道,共发表了相关论文82篇。我刊更是大量刊载了国家结核病预防控制和临床诊治方面的学术论文。进入21世纪以来,以发光二极管(LED)、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性快速分子检测(线性探针检测法、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法、基因芯片法)等为代表的结核病诊断新方法不断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本刊不失时机地组织专题重点号和优秀论文,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报道,共发表相关论文37篇。杂志还加大了对科研项目论文的吸引及通过组织重点号和专题会议组织相关论文,自2001年至今已刊载重大专项和各类科研基金项目论文201篇,提升了杂志的权威性、他引频次、影响因子和杂志总体水平。

二、继承传统,创建品牌

经过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30多年的不懈努力,本刊无论是刊出内容还是装帧和版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正逐步成为在我国结核病防治业界颇具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目前,《中国防痨杂志》已经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同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多家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编辑部还在积极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联系,争取被更多的国内外期刊检索系统(库)收录。

2011年以来,编辑部在中国防痨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努力转变办刊理念。积极探索以召开专题学术会议、组织重点号来发现、吸引高水平稿源。2012年开始,依靠编委和专家教授召开了若干主题明确、学术导向性强的专题学术会议。通过会议,杂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稿件,还发现、团结和凝聚了本专业诸多的杰出中青年专家,更是不断提高了本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自2012年至今,已刊发了涉及结核病防治各个领域的重点号16期。其中首届“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后组织的相应重点号(2013年第5期)是我刊临床诊疗的重点号,同期刊出了《正确理解和认识骨与关节结核诊疗的若干问题》的专家共识,起到了规范骨关节结核临床诊疗的学术导向作用。

2011年9月1日,《中国防痨杂志》网站开通,独立的远程稿件管理系统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稿件的全程无纸化处理。2014年,《中国防痨杂志》的过刊论文实现了网上全面开放获取,每篇论文都有了“doi”号,便于国内外读者网络查询、下载和引用。

这些措施,使杂志的学术质量和水平有了长足进步。2013年5月本刊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公布的《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2012年的期刊主要评价数据显示,《中国防痨杂志》的核心影响因子从2009年的0.578 上升至2012年的0.911,上升了57.6%,在呼吸病学、结核病学同类期刊中,由2009年排名第18位升至第1位。综合评价总分在同类期刊中排名第2位,达到61.0分,2009—2011年分别为36.9、40.5、44.7分,徘徊于第20~25位。

三、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我刊80年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中国防痨协会的领导与支持,更是本刊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和全体编辑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首过去,思绪万千;展望未来,风光无限。我们将以“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精品期刊”为己任,切实加强管理、提升办刊质量、不断开拓创新,力争使《中国防痨杂志》登上新的高峰。

(一)坚持学术第一,创办精品学术期刊

1. 坚持学术水平与社会效益第一。将组织具有学术导向性和指导意义的重点号成为常态化、制度化;各位编委有责任、有义务为我刊组织高水平的重点号,尤其希望原创性的学术论文能够首先或在给国外SCI收录期刊投稿的同时,将课题中的部分内容发稿至《中国防痨杂志》,以增强本刊的国际竞争力!

2. 突出主题,创建精品和品牌会议。在组织好专题学术会议的基础上,总结以往办会的经验,力求创建精品会议和品牌会议,以不断扩大杂志影响、发现和培育专业拔尖人才、为专业人员提供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办刊理念

1. 坚持和完善“走出去”策略。进一步改变编辑部工作人员蹲守办公室接收自由投稿的做法,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走出去,深入实践与作者、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提高获取有用信息的敏感性,不断发现优秀课题论文、广交专家朋友、扩大杂志影响。

2. 加强数字化建设,重视数字出版。继续加强网站的建设,丰富栏目种类和内容,适当增设英语类栏目、互动类模块,使读者、作者和广大国内外专家能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无障碍沟通。

3. 重视员工培训。通过适宜培训,不断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工作能力。创造机会使他们接触结核病防治工作实践和联系相关国内外专家,在实践中提高水平。

4. 推进编委队伍的国际化。编委的国际化不但是科协提出的精品期刊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杂志国际化的重要保障。我刊将通过各种渠道,吸纳外籍著名专家充实到编委会及审稿专家队伍中。并积极发挥外籍编委的作用,组织刊出由外籍学者或由外籍与国内学者联合撰写的学术论文,提升杂志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的蓝图无限美好,现实的路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尽管我们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作为一本具有80年悠久历史的学术期刊,我们坚信,《中国防痨杂志》在中国防痨协会、各位编委及每一位热爱本刊的专家教授的鼎力支持下,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猜你喜欢
中国防痨杂志防痨结核病
《中国防痨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防痨杂志》与《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防痨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国防痨杂志》与《结核与肺部疾病杂志》征订启事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中国防痨杂志》2018年(第40卷)关键词索引
为什么全球结核病人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