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的前世今生

2014-01-22 20:38贺伟
前线 2014年1期
关键词:汉墓竹简典籍

贺伟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儒家经典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士人的热捧,留下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奇怪的是,作为《论语》的姊妹篇《孔子家语》,遭到了不可思议的冷落,历代先贤大儒鲜有提及,对许多国人来说,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

孔子在世的时候,其弟子跟随左右,有随时记录笔记的习惯。孔门弟子在孔子去世后,对他们的笔记做了整理。感觉比较确切的,集结成《论语》,其他的资料就成了《孔子家语》。因此,《孔子家语》一开始,就可以视为《论语》的姊妹篇。

在经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汉武帝时期的孔安国,对这些资料按照类别进行了编辑整理,分成四十四篇。孔安国是汉代的大学者、孔子的后裔。武帝末年,封国在曲阜的鲁恭王为了扩张自己的宫殿,拆掉了孔子的故居,结果在夹墙里发现了大量的典籍。这些典籍经过孔安国的整理,有《尚书》、《论语》、《孝经》等,其中经过孔安国整理的《尚书》就是《古文尚书》。而孔安国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对这本《孔子家语》的编辑整理。

《孔子家语》编辑成书后,一直只能作为家学世代流传。孔安国及其后人都曾经为《孔子家语》能列入官学而努力过,均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直到三国时期,孔安国的后人把它交给了当时的大儒王肃。王肃精通当时的各种儒家经典,他首次为《孔子家语》作注,《孔子家语》也由此而开始流行。但到唐代,颜师古一句“非今所有《家语》”,竟引起后代不同的读解和猜测,宋代的王柏在疑古思潮的裹挟下,言之凿凿地认为,《孔子家语》乃王肃集众多典籍攒成,是不折不扣的伪作。到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更认定:“反复考证,其出于肃手无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结结实实地扣上一顶伪作的帽子,《孔子家语》为伪书竟成定论。既然是一部伪书,理应打入冷宫,因此后世学者自然不屑于关注,《孔子家语》的命运跌入谷底。

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出土文献面世,如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竹简、安徽阜阳双古汉墓木牍等,这些出土文献,为《孔子家语》文本提供了可靠的印证。当代学者李学勤在研究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竹简后认为,其中的部分内容“可称为竹简本《家语》”,开启了重新认识《孔子家语》的先声。庞朴先生则根据对上博战国楚竹简的研究,得出结论:“对照竹简,冷静地重读《孔子家语·礼论》和《礼记·孔子闲居》,不能不承认,它们确系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问世,则使战国时期《家语》的“真容”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孔子家语》至此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伪书案基本就此终结。

通览《孔子家语》,内容丰富,数量超出《论语》四倍之多,且对孔子思想言行的全貌记载也较《论语》详尽。作为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重要材料,《孔子家语》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作者:齐鲁书社编辑部主任)

猜你喜欢
汉墓竹简典籍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陶灶分析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出版的探索与思考
连连看
古代典籍分类中之事物分类法探源
河北满城荆山汉墓发掘简报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墓主身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