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篇序言的要义何在

2014-01-22 21:21文之
前线 2014年1期
关键词:卡夫序言阶级

文之

与大部分著述不同,《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拥有七篇序言,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蘭文版序言和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从形式上看,七篇序言说明《宣言》拥有众多版本,在世界许多国家拥有大量读者;从内容上看,七篇序言跨越了20多年时空,不仅提示了研读《宣言》的法门,更在思想、观点等方面作出与时俱进的重要补充。因此,七篇序言绝不是简单的附缀,而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宣言》相得益彰。

01提示研读之法门

A明确提出《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明确提出了《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这个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一,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通俗地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一切历史(从原始氏族社会的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穿于以往人类历史的始终,承认不承认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消灭了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也必然灭亡,人类将进入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B辩证看待《宣言》的一般原理和一些说法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除了明示《宣言》的基本思想,七篇序言还为读者研修《宣言》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正如恩格斯在《致威·桑巴特》的信中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上文指出的是,《宣言》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明确说明了这一点。《宣言》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批、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断言,都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深刻的。

“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一般原理“完全正确”不等于所有说法都正确。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宣言》中的一些说法因为时空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过时。比如从1848年到1872年,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随之发展,再加上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和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宣言》中的一些说法明显过时。比如《宣言》第二章临近结尾处提及的革命措施;再比如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因为时空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要创作于1847年前后的《宣言》不可能完全地、一毫不差地预判未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坦率地表示:“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C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于《宣言》基本原理的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而不能生搬硬套。这同样有两层意思:其一,研读《宣言》及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著作不能以点代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从根本上把握、从整体上理解;其二,运用原理务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脱离时空环境,把其中某个具体论断当作解释一切问题的法宝。换句话说,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发展的历史条件、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02补充重要之思想

A关于“卡夫丁峡谷”

“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

这就是所谓的“卡夫丁峡谷”问题。

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直面了这个问题。“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在给俄国革命者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引用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说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且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卡夫丁峡谷”遂成为“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被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困难和挑战。在此,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1847年前后,卷入无产阶级运动的地区是相当狭小的,《宣言》最后一章没有说明俄国和美国反对党派对于共产党人的态度就是例证。但是到了1882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就俄国而言,在1848-1849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刚开始觉醒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沙皇被宣布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沙皇在加特契纳成了革命的俘虏,而俄国已是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与此同时,在俄国,“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

“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回答,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可能的。实际上,它也成为了现实。

B为什么不称为“社会主义宣言”

“所谓社会主义者,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即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都已经降到纯粹宗派的地位,并在逐渐走向灭亡;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凭着各种各样的补缀办法,自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

这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话题:即《宣言》为什么没有称为“社会主义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和1890年德文版序言作了一番解释。原来,在1847年,这两种社会主义者都是站在工人阶级运动以外的,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的。

而且,社会主义在当时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才是工人阶级的运动;社会主义至少在欧洲大陆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恰恰相反。

“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

这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的共产主义者,所以他们把《宣言》命名为“共产党宣言”,并且后来“从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

C欧洲革命失败的原因

“这次革命到处都是由工人阶级干的;构筑街垒和流血牺牲的都是工人阶级。只有巴黎工人在推翻政府的同时也抱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明确意图。”

欧洲革命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他们这个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对抗,然而无论法国经济的进展或法国工人群众的精神的发展,都还没有达到可能实现社会改造的程度。”

因此,革命的果实最终必然被资本家阶级拿去。

(注:文中楷体部分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猜你喜欢
卡夫序言阶级
《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
三月序言
卡夫收购联合利华告吹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木炭鱼
卡夫的创新蝶变
序言、导言、前言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