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教授治疗婴儿湿疮经验分析

2014-01-23 06:33朱卉雯田静李慧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紫草风热皮疹

朱卉雯,田静,李慧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属中医“湿疮”范畴。男患儿略多于女患儿[1]。好发于2~3个月婴儿。其特点是好发于头面部,皮疹多形性,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疱和脓痂,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因常伴有阵发性瘙痒,从而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影响生长发育和健康。家族中常无过敏性疾病史[2]。导师田静教授从医三十载,对婴儿湿疮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田静教授治疗婴儿湿疮的学术思想

1.1 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多易感受外邪;古代医家形容小儿之体为“稚阴稚阳”,说明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这也是小儿发病容易这一病理特点的理论基础。田静教授认为小儿湿疮的发生是“外感风热之邪”和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湿疮患儿常表现以风热、湿热、阴虚内热为主的证候。同时,田静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肺、心三脏关系密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水湿,但小儿“脾常不足”,脾虚则运化无权,湿浊内生,泛溢肌肤则见水疱、糜烂、渗出之征;肺主气合皮毛,小儿“肺常不足”,肺叶娇嫩,则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而易为外邪所侵;“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小儿“心常有余”,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加之“阴常不足”,心火易炎,常于头面部出现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的皮损,同时由于心火内扰,引起局部瘙痒剧烈,入夜尤甚,患儿因此夜寐不安,哭闹不休。

1.2 辨证施治 田静教授根据婴儿湿疮的临床特点及小儿的特殊体质,遵循“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提出婴儿湿疮应以外治为主,即“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之法,兼以内调即“祛风除湿,养阴清热”之法。且按皮损的不同随时调整外用药剂型,红肿、渗出明显者,心火脾湿为主,予湿疹洗剂(金银花、茯苓、桑叶、甘草、麻黄)冷溻,冷溻后予紫草油膏油纱外敷。轻度渗出者,以脾虚湿蕴为主,予紫草油膏油纱外敷,滋痂较多者予麻油润泽祛痂。后期形成结痂,脱屑较多,以阴虚血燥为主,予紫草油膏或三黄膏外涂。在重视外治法的同时,田静教授亦重视内治之法。提出内服药物清热不可过用苦寒,除湿谨防伤阴,祛邪不可伤正。故常予参苓白术散、导赤散、当归饮为基础方加减,以达祛风除湿、养阴清热之效。同时,田静教授认为对于婴儿头面部湿疮的治疗,尤其是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者,激素药物的使用应慎重,非必要之时,切勿妄用。否则可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给患儿带来极大痛苦。

2 典型病例

于某,男,3个月。以“头面部起皮疹,伴渗出、瘙痒半个月,加重3 d”为代主诉,于2013-05-28就诊。患儿于半个月前头枕部出现红色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因瘙痒时常啼哭不止,烦燥不安。家人自用皮炎平外涂,有所好转,但仍反复出现新疹,3 d前,病情复发加重,头皮、颜面部、颈部皮疹加重,糜烂流水,遇热尤重。母乳喂养,食欲不佳,小便短赤,大便常可见奶瓣。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数。来诊时症见:颜面、头顶部及枕部、颈部见红色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皮疹密集,部分融合,基底潮红,部分可见鲜红色糜烂面,渗出较多,有较多滋痂。西医诊断:婴儿湿疹。中医诊断:婴儿湿疮(心火脾湿)。治以清心导赤,健脾除湿,方药以导赤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菊花、薏苡仁、竹叶、生石膏、麦冬、玄参的中药配方颗粒各1袋(江苏省江阴市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每日2剂,水冲服。将滋痂以麻油清除后,外用湿疹洗剂冷敷,每次15 min,每日2次,湿敷后予紫草油膏油纱外敷,每日2次。

二诊:2013-05-31基本无渗出,基底潮红明显转淡,糜烂面趋向愈合,但仍有新起皮疹。守上方,外用紫草油膏油纱外敷,日2次。

三诊:2013-06-03皮疹大部分消退,且无新起皮疹,糜烂面大部分愈合,瘙痒明显减轻,上方去菊花,茯苓。外用紫草油膏或三黄膏外涂,日2次。2周后,部分可见正常皮肤,大部分为色素沉着,饮食尚可,小便正常,大便偶有奶瓣,夜间睡眠尚可。

3 讨论

婴儿湿疮中医又名“奶癣”,《外科正宗》记载:“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诸病源候论》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其发病主因为先天禀赋不耐,腠理不密,卫外功能不固,易感风湿热等外邪,聚结肌肤[3]。西医认为本病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机体反应性、皮肤屏障功能及环境因素有关,治疗上多采用抗组胺药及外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中医药治疗婴儿湿疮具有安全、有效、毒副反应小的特点。而溻渍法是中医皮肤病的特色疗法。田静教授认为外用药配伍得当,剂型选用准确,则病能速已,且能减少患儿内服药物,易为患儿所接受。同时按照皮损的不同时期进行辨证治疗。渗出流水较多时,予湿疹洗剂冷溻,方药中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具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茯苓能除湿消肿,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牡丹皮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同时高剂量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丹皮酚还具有解热、降温作用。野菊花能清热解毒,其水提取物和挥发油具有抗菌活性,其煎剂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桑叶疏散风热,其所含芸香苷、槲皮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消肿、抗菌等作用;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其水煎醇沉液对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及黄芩苷能显著抑制Ⅰ型变态反应。渗液不多时,予紫草油膏外涂,紫草油膏具有清热凉血,生肌止痛之效。现代药理表明,紫草有效成分紫草素、二甲基戊烯酰紫草素等具有明确的抗菌作用,并能抑制局部肿胀,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及创伤愈合。三黄膏,即大黄、黄芩、黄柏、苦参配制成膏,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能显著降低局部温度;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解热、抗炎、抗过敏作用;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长于清泻下焦湿热,体外试验表明,其水煎剂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参清热燥湿,苦参碱对各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明显的对抗使用,与氢化可的松作用相似[4]。总之,皮损不同,所用外用药物及剂型的不同,其最终都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为法。

中药尤其是外用药物治疗婴儿湿疹疗效确切,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以探明其作用机制,从而为中医药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

[1] 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中医皮肤性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01.

[2] 张学军.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

[3]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6.

[4] 梅全喜.简明实用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0-189.

(收稿日期:2014-03-05)

猜你喜欢
紫草风热皮疹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不同种类紫草对比研究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紫草药材品种变迁与药用资源分析△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紫草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