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

2014-01-23 08:56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浙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课题组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浙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整体运营平稳,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生产要素制约、基地建设滞后等限制因素,建议通过采取加大基地发展力度,加大科技和创新投入力度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近年来,浙江的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浙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在强化。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抽样调查了297家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剖析企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浙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一)整体运营平稳

调查显示,2012年,盈利企业有257家,占比92.6%;平均每家企业盈利1053.1万元,同比增长6.1%。主要运营指标都实现了较好发展,户均资产总计2.09亿元,同比增长10.6%;主营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10.6%;研发费用平均达到了254.14万元,同比增长8.4%;联结农户7745户,同比增长5.4%;联结基地24个,同比增长7.2%。平均开工天数基本持平,较上年度略增长0.1天。说明龙头企业平稳较好发展,发展整体比较健康,企业的整体形势比较乐观。同时,对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上的稳定增长,体现出浙江农业龙头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体现了企业对长远发展的积极态度。

(二)龙头企业对发展普遍持乐观态度

调查显示,企业对本行业和本企业发展总体乐观。一是综合经营状况普遍不错,有198家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较好,占66.7%,表示经营状况不好的仅6家企业,其余认为经营状况一般;二是技术设备水平提升较快,有161家企业认为技术设备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占54.2%,仅5家企业认为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余认为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三是用工需求不断上升,289家企业表示未来一年内用工需求上升或持平,比重高达97.3%,仅8家企业认为需求将下降;四是对于未来发展企业普遍持乐观态度,有171家企业(占57.8%)认为未来发展前景乐观,仅21家企业认为前景不乐观,其余认为前景不明。

(三)联结基地和农户是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调查发现,企业是否联结基地或农户,同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在297家被调查企业中, 2012年度出现亏损的有22家,亏损面7.4%。其中有联结基地或农户的企业共 241家,其亏损企业14家,亏损面仅为5.8%;而没有联结基地或农户的剩余56家企业,其亏损的企业达8家,亏损面高达14.3%。可见,企业是否联结基地或农户,一方面关系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另一方面联结基地和农户的支撑直接关系企业的经营状况。这说明龙头企业在没有基地或农户的原料作支撑的状况下,企业发展不稳定,其经营效益受外界影响较大,在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自我调控能力明显较弱,经营风险增大。

(四)深加工企业效益和速度明显好于粗加工企业

深加工企业普遍具有较高的技术设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整体发展更好。在297家企业中,有深加工企业145家,粗加工企业152家。数据显示(表1),深加工企业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应方面发挥着更为明显的作用。也进一步说明了,加快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对原料开发力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龙头带动效应显著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浙江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着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有些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还引领着国家层面的行业发展。不仅如此,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联结的基地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并且加工企业的用工需求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29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012年共创办或联结基地达9019个,联结种植业基地360.29万亩,林业基地123.21万亩,畜牧业基地875.59万头(只),渔业基地16.15万亩,联结农户230.03万户,其中省外农户107.69万户,原料收购金额达到322.71亿元。

表1 2012年297家龙头企业按是否深加工企业分组对比表(平均每家企业)

(六)品牌成龙头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调查问卷显示,近七成的企业认为自身具有品牌竞争优势,近八成企业表示未来将加强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手段。表明当前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明显,并普遍把塑造品牌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企业品牌发展,一些地方具体制定了扶持奖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制度环境,涌现出了一批名牌名品,如姚生记炒货、祖名豆制品、海通食品、海之味水产等品牌。

(七)科技创新和投入的龙头作用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拥有比较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无论是在农产品加工,还是在推进农业生产,以及产品销售环节,都走在运用科学技术转型升级的前端。2012年,297家样本企业共投入研发费用7.55亿元,较上年度增长8.4%,实现了较大的科技投入和较快的增长。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意识浓厚,在技术设备、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投入力度大,企业高新化、产品高附加值化成发展趋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要素的制约

1.土地瓶颈制约。调查中有3成被调查企业认为生产用地困难,近4成企业表示本地原料收购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强,且农产品加工业在发达地区来说比较效益不高。尽管有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但一些地方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实际并不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2.人才短缺。从调查情况看,人才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种养能手、手工艺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在企业中都比较紧缺。一方面是各类院校对于农产品加工行业输送的人才数量有限,导致根本性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普遍位于郊区、乡镇,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不如城市,留不住人才。

3.融资困难。因有些龙头企业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在基地建设上,但基地无法抵押贷款,而且农业投入存在见效慢的特性,银行贷款投入认为存在风险大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有85家企业出现流动资金紧张,69家企业认为融资困难,两者合计占被调查企业的51.9%;

(二)基地建设滞后与企业发展的矛盾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原料基地的依赖性非常强。自创或联结基地,直接关系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但从调查来看,对“农产品原料是否能满足生产需求”的问题,有107家企业选择“不足”,占36.0%。137家企业选择能“基本满足”,而只有53家企业选择了“满足”,选择“满足”的占比不足20%。对“原材料收购存在的问题”的回答,存在的主要问题都和原料相关,有166家企业认为“原料供应不足”,192家企业认为“原料价格过高”。

同时,据调查企业情况反映汇总,目前要在外省创办或联结基地越来越难,主要是供种植业的土地越来越紧缺,能养殖的水面又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环保和生态建设等制约。尤其是现在的外省农户对收入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具有一定排外意识,对企业基地的扩展带来了一系列阻力。

(三)技术创新与国际差距仍大

目前浙江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国内行业发展中尽管不乏有行业排头兵,技术创新在国内比较中也有优势,但缺乏国际竞争力,大多还是以规模和数量为主,技术创新总体优势不足,核心竞争力较弱。调查显示, 297家龙头企业2012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仅为1.2%,与发达国家平均3%的研发投入相比差距明显。虽然企业经营者对创新和技改必要性的认识较为充足,但实际生产管理中顾虑较多,对创新和技改方面的投入=相对保守。

(四)综合实力不强与无序竞争并存

近年来,浙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不小,但综合实力不强。从规模企业比较看,无论是省级百强企业还是市级百强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有进入。297家被调查企业,基本涵盖了全省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资产超过10亿的只有9家,主营收入超过10亿的也只有9家,利润过亿的只有2家。

同时,还存在无序竞争问题。调查显示,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各自为营,彼此竞争性大于合作性。如,全世界有95%的绿茶产自中国,但目前茶叶出口企业分布较散、品牌杂乱,整个行业缺乏凝聚力,企业间相互竞价出口,很大因素上导致我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和定价上没有话语权,绝大部分利润被外商和代理商占有。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其它农产品加工行业。

(五)部分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理念

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存在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且不确定性较大。出于资本的逐利性,有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理念过于偏重经济利益,考虑社会责任少,过于注重获取短期最大经济利益。从调研情况看,有农业龙头企业坦言,目前企业跟农户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提供基地及技术,农户负责种植,保底价收购农产品。企业认为这种模式能极大地减少企业的用工成本。而转包的农户承担了企业的部分资金、用工、用地,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劳动强度又较大,但经济效益并不高。此外,根据调查反映,也有企业将发展的重点落在圈地、占用自然资源,而根本不重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依旧发生,这与政策要求相背。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是企业薄弱环节

近年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虽然大部分龙头企业在质量安全问题上都做得较好,但调查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企业对这一问题存在担忧。在调查问卷中,有77家企业,也就是占四分之一的龙头企业,不能确定原料质量安全。调查显示,仅四成企业拥有自己创办的基地。大多数企业,也包括自己创办基地并有联结基地和农户的企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需要加强对联结基地或农户的质量安全监控和自控。联结的基地(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缺少管理能力,且部分农户法制意识淡薄,易受短期利益引诱。同时,由于工业发展、产业布局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水源、土壤等局部污染日益加剧,初级农产品污染和质量安全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

(七)税费补贴方面问题

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着国家税收政策的优惠,如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可免征企业所得税。但许多企业仍反映税收政策存在不合理,并且各项费用过高,需要完善补贴政策。调查中有154家龙头企业认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占51.9%;有182家龙头企业认为迫切需要解决费用过高问题,占61.3%。一是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购进的原材料一般为初级农产品,按13%的税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销售时,初加工企业的农产品按13%计算销项税额。但深加工的企业农产品按17%计算销项税额,深加工农产品销项税率比进项税率多4个百分点。而其他行业进项税率与销项税率都是17%,税率差为零。农产品加工行业是微利行业,社会效益较高,但在增值税率方面非但没有优惠,反而高于其他加工业。这样的“高征低扣”税收政策不利于促进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对深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利。这也导致农产品加工处于竞争的不平等地位。二是费用和补贴方面,企业亟需扶持。产品销售费用居高不下,流通环节费用过多过杂,使得许多企业感到不堪重负。新产品推广方面高额的营销费用也往往让企业望而止步。补贴方面,大部分企业都有转型升级、改进设备的需求和意愿,都希望政府能在这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此外,一些质量安全重点领域,企业希望政府在提供检测服务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一) 加大基地发展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省内原料专业基地建设。二是要大力发展外拓基地,政府要加强与省外的协调,促进龙头企业外拓基地的扩展,推进浙江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反哺浙江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加大科技和创新投入力度,促进龙头企业走向国际竞争

一要在原料生产环节科学创新,建设标准化的基地,标准化管理,提倡生态养殖、科学养殖,确保原料质量稳定;二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三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研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人才,提高从业队伍素质。

(三)完善“公司+基地+农户”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进一步发展、完善联结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定向投入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尝试租赁、托管、二次返利和股份合作、多方合作等更加紧密的新型利益连结方式。

(四)强化龙头引领,整合竞争秩序,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一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龙头企业优势,引领行业发展。二是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分步实施品牌化战略。三是由龙头企业主导或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的凝聚力,掌握主导产品的市场话语权。

(五)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

一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在融资、税收、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二是要净化市场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要规范市场,支持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加强行业自律。三是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等问题,完善外来员工公共服务政策。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调查中,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视,并提出诸多建议,主要有: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茶叶、珍珠、蔬菜、水产等出口农产品。二是要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三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及浙江省《实施办法》的宣传教育。

课题组负责人:邵建伟

课题组成员:占予沸

(宁波调查队)张 莹 姜 波

(绍兴调查队)叶兴昌 傅 江

10.3969/j.issn.1674-8905.2014.02.002

牛域宁)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我的基地我的连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