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运河与胥江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14-01-23 01:24周亮黄启堂林征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滨水运河景观设计

周亮,黄启堂,林征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0 引言

滨水区景观是最能体现城市底蕴的开放空间,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灵气、整合城市人文资源、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都具有积极意义[1]。城市滨水公园的文化底蕴不仅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2]。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不仅需要满足河道综合整治的需求,还要将地域文化与设计表现融会贯通。从南京外秦淮河规划到北京通州运河景观设计再到南通通吕运河景观设计,无不体现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文脉传承的重要性[3-5]。地域文化的提炼与表达已经成为滨水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任务。文章以苏州运河与胥江滨水景观概念设计为例,重在阐述城市滨水区文化景观的主题表现与塑造手法,强调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过程中,需挖掘场地深厚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传递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倡导水文化的发展思路。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苏州古城西面,分为两个区段。其中“运河东岸”区段北临寒山桥,东临规划道路,南至晋源桥;“胥江两岸”区段位于劳动路南侧的胥江城区段南北两岸,东至泰让桥,西与运河交汇于西环高架以西的三角地块。运河东岸总长约为7 km,胥江段总长约3 km,沿胥江向东直达苏州环古城河(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规划设计区位图

运河东岸规划范围距离环古城河约3 km,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串联枫桥景区、寒山寺景区、运河公园、苏州市体育中心以及与胥江交汇处的核心岛景观节点。该段依然保留航道功能,水面宽度约70 m至120 m,主要通行运输砂石钢铁的大型船舶。基地沿线多为未改造民房、菜地、废弃工厂、停用码头,目前正进行航道“四改三”建设,航道局部拓宽并新砌驳岸。

胥江区段连接环古城河与京杭大运河,水面宽度约38~80 m,基本无通航船只。两岸包含嘉应会馆、姑苏69阁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多处工业遗存。基地规划范围内道路被工厂、居住区、围墙、仓库等隔断,建筑逼近水体,总体可达性较差,滨水景观整体立面破碎。项目基地的现状对苏州的城市形象及长期战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2.1 设计依据

(1)“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一胥江环境整治与景观规划

(2)“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胥江、运河城区段文化景观风貌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两河一江”胥江运河城区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选址意见书

(4)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5)《苏州史纪》等相关文史资料

2.2 设计原则

2.2.1 传承地域文化的原则

大运河苏州段与胥江城区段在历史进化上富有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历史唯一性。在把握其历史框架的基础上,对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地域文脉上,对不同层次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富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禀赋,把握项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产物,延续其传统元素与文化特质并通过景观载体表现出来。

2.2.2 参与互动的原则

滨水空间不仅具备提升城市形象的功能,同时也是游客居民活动的的重要场所。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该以人为本,结合场地主题和自然资源围绕人类活动布置景观功能,使人们参与和体验其中,营造自然、文化、人类活动三位一体的互动空间。

2.2.3 景观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原则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高度提炼与整合,使得设计从主题思想、景观分区到景观组团、节点有机联系,具有从属和递进关系,塑造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的景观体验,使景观序列与文化寓意高度契合,从而体现设计的整体性。根据场地特性与资源,因地制宜地塑造景观空间,突出各个组团、节点的特色,从而达到景观的多样性。

2.2.4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深入了解现场自然资源,遵循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保留和恢复原有自然湿地和植物群落。结合立地条件与植物生长特性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基础上完成功能与美学层面上的景观塑造。

3 规划设计方案构思

3.1 目标定位

苏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不断进行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与升级,加快推进“一核四城”建设,做优做靓苏州古城,把苏州大运河、环古城河、胥江建设成为苏州靓丽的绿色项链,完成从“苏州古城”到“东方水城”产业转型,倡导水文化的发展思路,延续城市千年的水文脉[6]。课题小组通过多层面的调查与分析,力争把大运河苏州段和胥江打造成为生态、文化、繁华、美丽的景观带,打造 “苏州莱茵河”与“城市客厅”的文化旅游品牌,营造对外可游、对内宜居的景观形象。

3.2 设计理念

苏州运河与胥江滨水景观设计以文化传承、功能完善、环境提升为目的,将空间塑造与文脉传承相结合,从新阐述城市滨水区文化景观的主题表现与塑造手法。设计以“风情运河、文化胥江”为设计主题(如图2所示),突出展现运河“文史熔炉”的风情魅力和胥江“姑苏门户”的文化情怀。

图2 设计主题结构图

推行设计的文脉继承,就是要在景观设计时,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要素[7]。经历了千年沧桑的京杭大运河,在时间和空间中静静流淌,不断累积和沉淀,以其开阔、广博和包容的姿态孕育着独特的运河文化[8]。运河文化在苏州历史的沃土中发芽,孕育出富有苏州地域特色的漕运文化,桥文化,工商业文化,水利文化和驿站文化等。设计提炼运河历史并融入现代城市滨水公园设计理念,据此衍生出全新的“运河五律”,传承历史,演绎运河新风情。胥江段滨水景观设计重点发掘维系两河、跨越千年的胥江文脉,以文化胥江为主题思想,通过“胥江五韵”打造胥江两岸成为生态、文化、繁荣、美丽的“城市客厅”,彰显姑苏古城的门户形象。

3.3 总体布局

运河东岸与胥江滨水景观总体布局以“一心两轴”为景观格局(如图3所示),“一心”为运河与胥江交汇处的景观核心,“两轴”即运河景轴、胥江文轴。运河景轴以漕、桥、商、水和驿为主题的“运河五律”景观区有机串联运河东岸风光带。胥江文轴从寻梦胥江到品读、赏悟,再到思溯展望,通过多元空间的塑造,使得人们触摸胥江文化的灵魂,体验“古之天堂景,今落胥江境”的美好意境。

图3 景观结构分析图

3.3.1 一心

设计以运河与胥江交汇处的三角地块为核心(如图2所示)。横塘驿站临水而建,是我国现存的五个古驿站建筑之一,也是苏州古驿中硕果仅存的一个[9]。久负盛名的横塘驿亭代表了旧时吴地驿站文化的发源与传承。本区为运河景轴东折进入胥江文轴的转折点,也是沿运河通过胥江进入苏州古城的开端,以体验式商业和游船码头为设计主体,结合码头设计仪仗广场、迎驾厅、观演台地等景观,提供表演式的体验型商业服务,并布置文化会所驿馆,为高端商务人群提供富有文化底蕴的高品质商旅空间。

3.3.2 运河景轴—运河五律

(1)漕济江南

本区位于运河寒山寺景区北侧(如图4所示),远迎虎丘塔,作为“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的开端,以历史悠久的漕运文化为主题,以漕运文化广场为设计主体,体现大场景,展现大运河苏州段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漕运文化,以“场地记忆”的形式塑造富有文化底蕴与生态活力的滨河休闲观光带。在古老的运河畔,倾听大运河的悠远传说,品味漕运文化的盛宴,让人联想当年漕船来往、纤夫拉纤的繁华盛况。

图4 运河景轴—运河五律图

(2)桥渡苏韵

本区北连保存完好的古航道,南临运河公园,正是承北启南,贯穿古今的缓冲地带。城市的历史不仅仅记载在书中的文字与图片上,更记载在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这些无言的场景,无不在述说、记载和传递场地的历史[10]。取桥过渡、串联、纽带之意作为该园的主题思想,设计桥文化长廊(如图5所示)、时光广场、波浪形廊架等景观。在展示桥文化符号,讲述蕴藏的经典故事的基础上,突破桥梁原有的形式、结构、功能,将传统元素以全新手法演绎,以大气、新颖、现代的形象呈现。该区主要以广场为主,在种植配置上选择枝干分明、树相明快的树种塑造列植与树阵空间,如银杏(Ginkgo biloba)、朴树(Celtis sinensis)、梧桐(Firmiana simplex)、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

图5 桥文化长廊效果图

(3)商隆盛市

本区位于苏州市体公园的南侧,紧邻居住区以及商业地块,设计集中体现运河苏州段的工商业民俗文化,园内设计庙会大街、帆影广场、儿童游戏场、康体公园等开放空间,并有休闲茶座、咖啡厅、手工艺术坊、民俗文化展示馆等服务性建筑,并为市民游客提供曲艺民俗表演的半开放舞台,通过群雕等特色小品激活场地乐趣,打造集商业休闲,康体娱乐,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文化综合区域。

(4)水泽姑苏

本区位于运河与胥江交汇处的北侧,索山大桥穿园而过,以生态、自然、野趣的设计手法,通过象征生态复苏的细胞形岛屿,花田阡陌(如图6所示),水纹地景、水利广场等节点,形成步移景异的绿色生态廊道,反映运河给苏州城的生态、生产、生活带来的重大便利,营建休闲野趣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该区植物造景主要以各类花草和水生植物为主,花田阡陌可选用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金鸡菊(Coreopsis basalis)、 蒲 公 英 (Taraxacum mongolicum)、蝴 蝶 花 (Viola tricolor)、萱 草(Hemerocallis fulva)、美女樱(Verbena hybrida)等,滨水区域选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再力花 (Thalia dealbata)、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等水生植物。

图6 花田阡陌效果图

(5)驿溯横塘

本区位于运河与胥江交汇的黄金地带,设置与音乐喷泉相结合的游船码头、滨水观景平台等,通过保留完好的彩云桥与核心岛的横塘驿亭相连接。分布在运河两岸的工业设备、仓储用具、港口码头就是体现当代特色的运河景观元素,独特的外观使得某些工业建筑成为所在地区城市意象中的地标根据其景观特色评价的结果进行有选择的保留,充分利用工业建筑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新的功能和空间使用的转变[11]。设计保留特色的苏式水闸建筑,根据原有地形设计湿地休闲绿岛,移用废弃的工业构筑物改造为特色茶楼(如图7所示),展现横塘欣欣向荣的景观风情。

图7 改造茶楼效果图

园区采用水上交通,自行车道,游步道慢行系统三位一体的游线设计。水上交通沿运河胥江水路设立水上交通枢纽,串联运河—胥江—环古城河水上观光游线。红色沥青自行车道贯通全园,并在局部挑高形成空中走廊,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如图8所示)

图8 空中自行车道效果图

3.3.3 胥江文轴—胥江五韵

(1)寻梦胥江

“寻梦胥江”位于运河折东进入胥江的开端,核心岛的东面南北岸(如图9所示),包含“水城春秋”、“临胥怀古”两个景观组团。“水城春秋”以胥文化作为亮点,通过一组历史雕塑群展示胥江始于春秋的繁华长卷。北岸的寻梦广场是园中的制高点,利用高差架空广场,提供与众不同的观景视点(如图10所示)。

图9 胥江文轴—胥江五韵图

图10 “寻梦胥江”效果图

(2)品读胥江

“品读胥江”位于胥江西段,紧邻规划道路和商业地块,包括北岸“江南枣市”、南岸“胥台览古”两个景观组团。“江南枣市”中央设计枣市广场,通过阵列的灯柱、丰富的高差变化营造繁华热闹的商业氛围,重塑枣市往昔辉煌。两翼建筑逐渐展开,设计子胥纪念馆、商业中心、休闲空间等,并以“水韵长街”、“水上集市”等作为滨水的特色景观(如图11所示),打造集文化休闲、商旅购物于一体的人文滨水体验区,提供全方位品读胥江枣市商业集市文化的平台。在植物造景上主要选用色叶植物,如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银杏、鸡爪槭(Acer palmatum)、郁李(Prunus japonica)等,强调季相变化,烘托该区的商业氛围。南岸“胥台览古”以纪念建城功臣伍子胥为人文点缀,环抱式的水中栈道托起伍子胥人物雕像,遥望着对岸的“阊阖盛市”(如图12所示)。

图11 “品读胥江”效果图

(3)赏悟胥江

河道的景观规划和综合整治,必须充分认识与辨析其所具有的复合功能,充分利用旧河道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结合防汛通道、自然驳岸等现有的河道结构单元进行景观规。[12]“赏悟胥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高差与自然资源,架设湿地生态廊道,提供自然生态的景观体验,推崇和展示回归自然的生活休闲方式。该节点植物造景以湿地乔木、水生植物为主,如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黑松(Pinus thunbergii)、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落羽杉 (Taxodium distichum)、椤 木 石 楠 (Photinia davidsoniae)以及黄菖蒲、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弱化灌木的过渡,加强两个空间界面的对比。南岸“姑胥水韵”充分提炼江南水乡元素和机理,四面苏式高墙叠起,让人感悟胥江之美孕育于苏。

图12 “品读胥江”平面布置图1高架桥绿化岛;2入口铺装广场;3人行花海步道;4枣市休闲广场;5下沉滨水广场;6悬挑观景栈道;7小型水上集市;8休闲林荫看台;9水上观景平台;10康体林荫树阵;11下沉亲水平台;12弧形水上栈道;13伍子胥纪念园;14碧波烟柳长堤

(4)思溯胥江

“思溯胥江”位于胥江中段,包含北岸的“溯古怀胥”和南岸“落虹新辉”两个景观组团。“溯古怀胥”以台地广场和景观塔作为场地的焦点,设计静思林地、阳光草坪等景观,临江一侧设有滨水服务建筑及步道,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休憩漫步的开放空间。“落虹新辉”以修缮后的枣市桥为依托(如图13所示),是以服务性休闲建筑群与亲水空间相结合的节点,推动水岸休闲文化品质的提升。

(5)创意胥江

“创意胥江”东临泰让桥,是胥江连接环古城河的重要节点,以“古渡银胥”景观组团为主体,北岸“至德亭”取泰伯之名,与泰让桥相呼应,纪念这位伟大的吴文化创始人。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通常要求所处的环境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因此优美的具有创新性的环境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13]。“创意胥江”段以“姑苏69阁”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打造以保护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的景观序列。该段地势狭长,设计双层立体步行栈道系统,并选用金丝垂柳(Salix×aureo-pendula)沿岸种植,搭配碧桃(Amygdalus persica)、樱花(Prunus serrulata)、夹竹桃(Nerium indicum)等花木,游客可从水陆游线感受柳映胥堤的胥江风情(如图14所示)。

4 结语

苏州运河与胥江的滨水景观设计是对城市水文化发展思路的探索,以场地记忆、隐喻象征等手法对滨水景观塑造的文化植入提出了基本思路。合理的滨水景观设计必须结合现状资源,契合地域文脉的特征,注重设计语言的提炼与表达,避免设计内涵的空洞,利用景观设计提升滨水空间的价值与城市的文化品位。

图13 “思溯胥江”效果图

图14 古渡银胥效果图

[1] 李贵臣.构建生态、景观、游憩三位一体的城区——以穆棱市滨河文化公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80-87.

[2] 鲁敏,程正渭,王金江.城市公园的地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齐河晏子公园景观规划概念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24(2):95-98.

[3] 张翠蓁,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其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南京外秦淮河规划[J].中国园林,2004(10):24-27.

[4] 田中.京城滨水新景观——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7(3):16-23.

[5] 韩筱婕,刘丹青,张光泽.承载运河文化,复兴滨水公园——南通市通吕运河(船闸东路段)景观设计[J].华中建筑,2012(4):127-113.

[6]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意见[J].苏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9):3-4.

[7] 简天佐.“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4):83-85.

[8] 支霞.京杭大运河标志性景观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9] 曹仁勇,王浩,薛俊菲.京杭大运河苏州城区段景观标识系统设计[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11(6):486-491.

[10]杨滨章.昔日旧码头今朝滨水园——丹麦哥本哈根市港口公园设计艺术探析[J].中国园林,2010(2):60-64.

[11]白磊.基于城市记忆保护的景观规划——以苏州运河两岸景观规划为例[J].新建筑,2007(4):71-75.

[12]杜娟,吴志锋,尹小宁.济南锦绣川河道景观概念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1):63-67.

[13]陈跃中.营造滨水公共空间——通州运河城市段设计探讨[J].中国园林,2008(4):5-9.

猜你喜欢
滨水运河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如泰运河谣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