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什么是智商
我们常说这个人聪明那个人好笨,在微博这种乱糟糟群言无忌的地方甚至经常辱骂对方是脑残。在不进入认真讨论的语境下,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聪明或不聪明,智商是否足够高,智商是什么,是不言自明的事。
其实,智商是什么,就像什么是美,并不容易说清楚,或者,干脆说不清楚。
智商,英文简称IQ,全称Intelligence quotient,这个概念是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创造的。最早测试智商的考试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他的学生西蒙在1905年设计出来的,那时更强调语言能力。比纳的智商定义大约是心智年龄,如果一个正常人的心智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等,他的智商就是100。这样,一个生理年龄20岁心智年龄只有10岁的人的智商就只有50。问题来了,如何定义心智?什么是一个标准的心智年龄?都是说不清楚的事情。
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在1939年提出他的智商测试方法,现在更为流行。他的方法是,先定义一个固定年龄群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00,以15为一个标准差。标准差是一个数学名词,需要解释一下。标准差15,就是说假如你的智商在85到115之间,就属于68%人群。如果你的智商在70到130之间,你属于95%人群。假如你的智商高达145呢?那么,只有不到千分之二的人比你更聪明。据说爱因斯坦的智商达到了160,这是偏离了平均水平四个标准差,那么,5万人里只出这么一个聪明人。有人说某某数学家的智商高达230,这已经溢出整个世界的人口了,只能将外星人包括进来才能出一位了。所以,智商绝对有神话的一面,否则,人们为什么会津津乐道?
有一个好玩的当今十大天才名单,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名列第一,他就是那位智商高达230的人。在这个名单中,前三名全是科学家,可见自然科学最牛。嗯,第一名陶哲轩是数学家,第二名和第三名都是物理学家。那么,请对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脱帽致敬。
第四名罗斯纳是一位剧作家,恭喜文科生。第五名卡斯帕罗夫是俄国国际象棋大师,智力竞技项目终于进入名单了。第六名詹姆斯·伍兹大家比较熟,美国男影星,可见演员并不笨。事实上,我喜欢的朱迪·福斯特的智商也很高。前十名中的另外4名不是科学家就是象棋大师。不过,我对这份名单很怀疑,因为美国人进入的比例太高。
说起来,智商理论也是一套一套的。首先,有什么g因素,这是指普遍存在于不同能力之间的智力因素,包括算术、语言、图像判断、阅读和记忆,等等。这些无非都是认知能力,于是,英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又提出可变智力和固化智力。可变智力指的是解决新奇问题的推理能力,而固化智力指的是与知识和所受教育相关的能力。在我看来,明明解决特殊新奇问题的能力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应该叫固化智力,而通过训练和教育获得的能力才是可变的嘛。但是,卡特尔指出,他定义的可变智力随着衰老会退化,而固化智力则不会。
作为一个跨界者,我有点沾沾自喜,你看,我有解决数学和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的可变智力不低。46岁后,我写诗甚至写故事,可见我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能力也不低。当然你会质疑,写诗的能力也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啊,这我不否认,可是,语言能力与数理能力相反,随着年纪的增长不但不衰退,还有越来越强,很像卡特尔提出的固化智力。
二十年前,约翰·卡罗尔提出了智力的层级理论。处于最底层的,是最特殊的能力,例如拼写文字(在中文中,大概是认罕见字,记得繁体字如何写),最强大脑中的选手具备的能力应该是这一类。处于第二层的是比较普遍的能力,包括空间识别能力,听力,等等。处于最上层是最一般的能力,类似g因素。对了,卡罗尔对语言测试的研究还影响了中国人熟知的托福考试。
如何获得“高智商”
坦率地说,我对后天改变智商的信心不大。我不怎么做智商测试,但也做过两三次,每次的结果差不多,140左右,比我的朋友阿雅娃娃低了5分。据说科学家的智商在130到150之间,看来我处于中游。如果爱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60,我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智商着急,毕竟5万人就有一个爱因斯坦的智商,但从上世纪初到现在,一百年过去了,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天才只出了一个。
智商能够通过训练提高吗?似乎不能。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智商和成长到读大学年龄时的智商有高度的相关性,这说明智商有很大程度的先天性。智商和遗传有关吗?似乎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定论。
非常特殊的技能应该有一定的先天性,例如音乐才能,但,没有后天持久的训练似乎很难达到专业水准。有一个所谓1万小时定律,加拿大记者兼作家格拉德韦尔在其著作《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举了很多例子,他通过很多案例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专业技能不长期练习是不可能达到纯熟的地步的,这包括那些号称天才的人。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的训练?至少1万小时。这就是著名的1万小时定律。异类,英文是outlier,是物理学中也经常遇到的词汇,意思是统计上的例外,成功人士是罕见的,所以也是异类。正因为罕见,我们才特别对那些天才感兴趣。在科学上,有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高斯;在文学上,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绘画上,有达·芬奇、梵高;在音乐上,有莫扎特、巴赫,等等。所以谈论天才的书不少。我记得十三年前在英国买了一本书名为《理解天才》,在这本中作者分析了达尔文,发明火车的史蒂文森,爱因斯坦,法拉第,他得出类似的结论,天才是用功的结果。
我倾向认为天才是存在的,但也觉得练习1万个小时是天才实现自己的必由之路。这个观点肯定不同于《理解天才》那本书试图论证的观点,但我并没有能够搜集到证据证明天才确实是存在的。原因很简单,我以为的那些自己经过努力也追赶不上的人,要么是在我从事的行业之外(如莫扎特),要么可能花了比我更多的时间“做练习”,如著名弦论家爱德华·威腾。但无论如何,很难想象即使我做了同样多的“练习”,我能够成为威腾。
回到格拉德韦尔的书。他注意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亚洲的数字天才多。这是因为,每个个位数,在中文中只是一个音节,1、2、3、4、5、6、7、8、9。甚至10也只有一个音节。但在英文中,3就是两个音节,而那些一个音节的数字,发音也比中文复杂。江苏卫视最近一个火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其中有一位一心二用的女生,她的记忆力超强,能够记得与很多黑白琴键随机对应的数字,当然她还能记得刚刚弹过的几个音。endprint
在成功人士中,格拉德韦尔的例子有比尔·盖兹,他从中学到大学二年级,由于机缘凑巧,肯定花了1万个小时练习编程,如果没有这1万个小时,很难想象盖兹能够那么成功。
他还研究了为什么加拿大很多冰球选手都出生在年初的几个月中,回答是,加拿大是按照年份年龄选择选手的,所以出生在1月的选手比出生在12月的选手大了几乎一岁,看起来更成熟从而更有机会得到额外的训练和进入精英俱乐部。
我还觉得,足够多的练习确实是能够将一门手艺做好的必要条件。有人问我,你什么时候觉得你变得聪明的?老实说,不是在考上大学之前,甚至不是在大学期间。我觉得我有两个感觉明显的变化,一是读研究生期间,一是做博士后期间。假如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每天花5个小时学习数学物理,那么我总共花了大约1.5万个小时,这么多的练习才让我知道什么是物理研究。后来又花了1万小时才让我知道什么是有效的物理研究。
基于我个人的经验,在科学研究领域,一个人博士毕业,只能算入了门,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专家。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不会对一个研究生做太高的要求。
我记得徐静蕾在一篇访谈中说到演员的辛苦,表面很风光的人,其实背后不知道多苦多累,她用了一句“尽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很形象。
成功的因素还有机会和环境,没有这些,你也没有机会去做1万个小时的练习。盖兹有了父辈的支持,才可能在中学就能得到用计算机的机会。一个反例是Christopher Langan,一个智商高达195的人,最后只能在一个马场工作,原因是他没有得到机会。
所以,1万小时定律带来的好消息是,如果你花了2万小时(我觉得在物理领域得有两万小时以上),如果你的智商只有120,你可以达到智商是150的人花了同样多时间所达到的水平。坏消息是,如果你不成功,你只能抱怨自己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当然,也许你没有好机会,例如没有遇到一位好老师。不过,没有遇到一位好老师,原因大概也出在你自己身上。
最后,要说一句,格拉德韦尔的1万小时定律是基于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的研究基础上的。另外,那本《理解天才》的作者迈克·豪也是心理学家。
以上谈论的其实不是智商,而是技能。技能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功的必备条件。
智商不是智慧
高智商是否能够保证你在某个领域成功?当然不能。费恩曼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一生对那些自称高智商的人保持距离,有时甚至嘲讽他们。他说过,我的智商不够加入你们的俱乐部。费恩曼如果真的试试智商测试,他的得分当然不会低,但是否能够高达160以上,就很有疑问了。爱因斯坦生前不可能测试过自己的智商,不知道人们用什么方法推测出他的智商的。反正,这些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人的智商一定远远低于很多高智商者,更不用和那个前十名名单中的人比了。
有人刻意觉得科学家都是怪人,这被火爆的美剧《生活大爆炸》推到极致,里面的四位极客各有各的极品性格和爱好。谢耳朵是个普通人心目中极客的漫画版代表。我有很多极端聪明的同行,也见过不近人情的极客,却真的没有见过通过严格计算决定自己沙发座位的人,有没有对女人不感兴趣的同行?当然有。
智慧者绝对不是被漫画的极客。事实是,古希腊人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文明的人类,他们全面发展,从体育到音乐到诗歌再到哲学。哲学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就是爱智慧,你可以看到一位军事天才同时是一位诗人和哲学家。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智商与智慧》,那篇文章从来没有发表,我不妨将其中部分内容转述一下。
“能够进入门萨,智商高是不可怀疑的。我过去在美国曾经买过一本门萨的题目集,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对的题目很少,当然,那本书中的题目都是高难题目。那么,进入门萨的门槛有多高?根据《三联》的文章和维基,通过考试证明你是人类中就智商来说是前2%的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中国人口13亿,大约有2600人可以进门萨。门萨的会员只有10万人,50个国家有门萨协会,中国应该是新进。区区10万人,可见很多高智商的人没有进入门萨,要么不知道这个俱乐部的存在,要么不屑进入。不屑进入门萨的,我们知道有费恩曼同学。
据说香港人在做门萨考试的时候,80%的人可以通过,一方面说明这些人有备而来,另一方面是否证明了中国人的确很聪明?
门萨会员的一般智商到底有多高?这要看人类的2%的智商平均是多少。 我查百度的门萨条,得到解释说门萨会员的入会门槛智商要达到148,真不知道百度的资料来源是什么。148是相当高的智商了,我不能肯定麦当娜能否达到, 因为据说她的智商是140。另一方面,门萨的会员Geena Davis的智商也是140,可见百度胡说八道。
谁比谁傻多少?这是我们的时代的一句名言,说明绝大多数人不认为高智商有什么了不起。在某种意义上,智商高的确不等于将来的成就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我们见过太多的长大了很失败的神童。智商不等于智慧,充其量智商是小智慧而已,而我们寻常说的智慧是大智慧。
研究科学在需要智商的同时更需要洞见和耐心,相信这三个因素都是形成智慧不可或缺的,因此爱因斯坦说过,也许最终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不是聪明程度,而是他的气质。气质,也许就是洞见和耐心的综合。
最后,为了鼓励一下我们自己,我要提一下教授的平均智商是和CEO们一样的,是最高的,在112-132之间,高于医生、作家、电脑专家和工程师,后者是第二高的群体,在108 -129之间。所以,当我们说文科傻妞时,千万要弄清楚她是不是作家,如果是作家,比我们差不了多少。我记得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作家对我说过,写作,是一件需要高度创造性的事情。而所谓的新闻作家的平均智商比较低,在97 -116之间。这些人有可能是文科傻妞。
最后,提一下情商。情商是可以单独写一篇长文的话题,这里只能简短地说几句。情商不是智商,很多高智商的人情商很低,我就是其中之一。那么,是不是说情商真的完全不同于智商?我觉得情商与智商有一个很大的交集。高智商的人经常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过得比较顺利,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那里没有过多的人情关系。因为这个原因聪明人不必对社交甚至人脉过度重视,这使得他们看上去情商很低。其实,智商中的所谓g因素,既然是一个各种能力的公因子,它也该是情商的公因子,包括对事情的应变能力。因此我觉得高智商的人如果愿意,他可以获得高情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看,学问和文章两个词汇的出现就足以说明,情商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作者是中山大学教授,天体物理学家。他也是知名的科学作家和诗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