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糖监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的诊断意义

2014-01-25 13:58苏丽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9期
关键词:患病率空腹动态

苏丽红

(吉林省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吉林 吉林 132013)

动态血糖监测对早期2型糖尿病的诊断意义

苏丽红

(吉林省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吉林 吉林 132013)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多次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检测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均不能确诊糖尿病的患者23例,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监测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23例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结果示: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三餐后1.5 h左右血糖高峰,最高达12~13 mmol/L,可确诊糖尿病。结论动态血糖监测能较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帮助确诊临床上单纯靠静脉采血不能确定诊断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

动态血糖监测;空腹血糖;2型糖尿病

过去20多年世界糖尿病患者飞速增长,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预计将来还会增加。WHO资料:1994年世界糖尿病患者为1.2亿,1997年为1.35亿,2000年为1.75亿,预测2030年则可达3亿。我国首次糖尿病调查于1978~1979年在上海,10万人口中发现患病率为10.12‰(标化患病率9.29‰),1980~1981年在全国14个省30万人口中患病率为6.09‰(标化患病率6.74‰),当时我国有700万糖尿病患者[1]。1999年,WHO将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分为三个临床阶段,正常糖耐量、血糖稳定机制损害及糖尿病阶段。对于早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明显,且检查空腹血糖正常或略高,糖尿病诊断不易确立,我院内分泌科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应用动态血统监测帮助确诊23例单纯靠静脉采血不能诊断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以口干症状就医的未明确诊断的患者23例,23例患者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2.5~59.5岁。入选病例均仅有口干症状,发病在6个月以内,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饮水量无明显增多,无多尿、多食,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经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因素,除外药物引起口干症状。

1.2 诊疗方法及观察指标:患者就诊后,经全面完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理化检查,除外其他疾病引起口干症状,询问病史,均未服用引起口干的相关药物,所有患者经多次空腹血糖检测均在6.1~7.0 mmol/L,多次随机血糖检测均<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均正常,所有患者均不能明确糖尿病诊断。经饮食控制及运动配合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仍有口干症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观察患者血糖变化情况,于血糖最高点时间静脉采血测静脉血浆葡萄糖。

1.3 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患者血糖水平的不同,诊断分为正常血糖、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及糖尿病4个阶段评价。空腹血糖<6.1 mmol/L及餐后2 h血糖<7.8 mmol/L为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7.0 mmol/L及餐后2 h血糖<7.8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7.0 mmol/L及餐后2 h血糖7.8~11.1 mmol/L为糖耐量减低;如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质量下降)加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至少8 h没有进食热量)≥7.0 mmol/L或75 g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即诊断为糖尿病。

2 结 果

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23例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 18例,6.1~7.0 mmol/L 5例;三餐前血糖<6.1 mmol/L 21例,6.1~7.0 mmol/L2例;三餐后1.5 h血糖11.1~12.0 mmol/L 13例,12.1~13.0 mmol/L 10例;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5例,11.1~12.0 mmol/L 11例,12.1~13.0 mmol/L 7例,下一餐前血糖基本恢复正常;夜间及凌晨血糖<6.1 mmol/L 22例,6.1~7.0 mmol/L 1例。

3 讨 论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呈逐渐增多的流行趋势。2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患者数迅速增加的势头不容忽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相应增加,已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型糖尿病的发病涉及胰岛素作用及胰岛素分泌两个方面的缺陷。糖尿病遗传易感个体的早期即存在胰岛素抵抗[2],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由于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疾病本身的演进,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为弥补胰岛素作用的日益减退及防止血糖升高,β细胞的胰岛素呈代偿性分泌增多。在此过程中,β细胞增生及凋亡均加重,但后者更甚,当β细胞分泌能力不足以代偿胰岛素抵抗时,即出现糖代谢紊乱,首先是餐后血糖升高(糖耐量减低期)。当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β细胞因长期代偿过度而衰竭,此时,血糖水平进一步增高,终至糖尿病。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早期即出现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减少或缺失[3],导致餐后血糖增高,但高点多在1~1.5 h,而餐后2 h血糖几乎将至正常。动脉血糖监测可记录血糖高点时间段,于高点时间段进行静脉采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糖尿病,可以降低伤残病死率。

动态血糖监测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近年来糖尿病血糖监测技术重要的发展,操作简单、佩戴方便、损伤性小、结果准确。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可获得患者3 d内血糖动态变化的完整资料。相对于传统“点状”血糖监测,犹如“摄像机”相对于“照相机”。可以帮助确诊临床上单纯靠静脉采血不能确定诊断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帮助患者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为优化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中23例患者,单纯静脉采血均未明确诊断,应用动态血糖监测后,23例患者餐后1.5 h血糖均≥11.1 mmol/L,从而确立糖尿病诊断。

本组研究显示,在诊断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方面,应用动态血糖监测能较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能帮助确诊临床上单纯靠静脉采血不能确定诊断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且操作简单、佩戴方便、损伤性小、结果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灏珠,林果为.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18-1019.

[2] 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35-1036.

[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3-774.

R587.1

B

1671-8194(2014)29-0203-01

猜你喜欢
患病率空腹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国内动态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动态
对读者来信的答复
空腹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