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竹叶散加减治疗湿疹验案一则*

2014-01-26 07:58贾志新冯五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原方薏苡表里

贾志新,冯五金

(山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温病教研室,太原 030024)

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难治病之一,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易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本病病因复杂多样,难以确定。患者常自觉瘙痒剧烈,甚者可影响到生活、工作、学习。西医治疗多选择激素类药物,而长期大量使用此类药物常导致一些毒副作用出现,且疗效不稳定、易反复。中医药治疗虽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常因起效慢而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在跟师出诊期间,发现一验案摘录于下,并就薏苡竹叶散对本病的治疗谈几点心得。

1 验案举例

刘某,男,21岁,于2012年7月17就诊。主诉双下肢皮疹数日,症见双下肢散在红色丘疹,患者自我感觉有明显的瘙痒感,且每于夏季发作,曾用葡萄糖酸钙有效。纳可、夜寐流涎、大便每日1~2次、疲倦、舌淡苔白、脉弦,诊断为湿疹(湿热蕴表、血虚夹风),治宜清热利湿、养血祛风止痒。方药:生薏苡仁30 g,竹叶12 g,苦参15 g,白鲜皮12 g,白芷15 g,追地风15 g,浮萍30 g,牛蒡子15 g,当归15 g,独活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400 ml,分2次早晚空腹服。7月23日复诊湿疹已退,有少许色素沉着。原方加连翘15 g,7剂前法继服,巩固疗效,随访未再复发。

2 体会

本案患者为青年男性,湿疹色红瘙痒,每于夏季反复发作多年,为湿热之邪蕴于肌表,兼有血虚生风,故治以清热利湿、养血祛风止痒。方用《温病条辨》的薏苡竹叶散加减。因何不用原方,二者区别在哪里,主要考虑有以下几方面。

2.1 药物组成方面

原方为薏苡仁、竹叶、飞滑石、白蔻仁、连翘、茯苓块、白通草,诸药相须而用,重在清热利湿解毒。而本方除薏苡仁、竹叶、连翘相同外,余则选用苦参、白鲜皮、白芷、追地风、浮萍、牛子、当归、独活相伍,表里兼治、虚实兼顾、气血两清,重点在于清热燥湿、和血祛风止痒。

2.2 药量方面

原方薏苡仁15 g、竹叶9 g均少于本方,而本方量大主要有以下考虑:一则是患者为男性,体质较壮;二则患者感邪较重,非大量不足以驱邪;三则此时患者正处于急性发作期,宜重剂猛攻。

2.3 剂型方面

原方为散剂,而本方为汤剂,“散者散也”,重在散表湿;而本方取“汤者荡也”之意,急攻表里之湿,荡除实热之邪。

2.4 服法方面

二者也不相同,原方每服15 g,每日3服,而本方每日2服,更便于患者服用,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利于药效的发挥。

2.5 二者处方用药的差别,归根到底是病症不一。原方用于“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即湿泛肌表的白病。白为外感湿邪,经脉为之闭阻,其形成是湿热之邪蕴阻肌表而发,即自注中所说“风湿郁于孙络毛窍”,属“湿停热郁之证”,汗出过多则表阳开散,身痛则表邪郁闭,表阳开散,表邪不解,其为风湿。风邪为阳,不能一汗而解,湿为阴邪,虽有汗而不能解,为风湿相搏。此证邪虽在表,但“脏腑亦有邪矣”,故与表证不同,也非一般的肌表风湿证,属表里同病。而本医案中患者所患为湿疹,虽与风湿之邪相关,但病位主要在表,兼有血虚化燥生风而作痒,且无发热身痛之症,说明湿热之邪并未入里,病情较轻。因而原文表现为“胸腹白疹”,说明病及脏腑,湿邪偏重。而本案疹点只发于下肢,病位表浅,疹色发红作痒,是风湿热俱重。

2.6 病证有别,故治法不同

从上述比较不难看出,本案与原文虽主药相似,但病证不同,故治法组方有别,说明医者在具体辨证时,既要辨病也要辨证更要审因,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才能辨治准确,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原方薏苡表里
薏苡功能性酒研究进展及工艺优化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贵州薏苡新品种(系)的性状表现
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
曹永华
香菊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与原方成分的一致性研究Δ
不同水温对2种薏苡种子的萌发及黑穗病的影响
复聪汤缓解耳聋耳鸣
银翘散“因地制宜”名家临证举隅
男科病妙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