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进展

2014-01-26 10:25郝恩河谷传华张菲菲宋静静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14期
关键词:老年人生命研究

郝恩河 谷传华 张菲菲 荆 智 宋静静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和老年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老年教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问题〔1〕,本文分析老年人生命教育的各种方法。

1 生命教育发展史及内涵

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并在其中践行生命教育。人们通常认为最早的生命教育概念是由澳大利亚特德·诺夫斯(Rev.Ted Noffs)牧师于1974年针对青少年吸毒致死问题提出的。他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建立了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生命教育中心(LEC)。目前,该组织已经发展为正式的国际性机构,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员。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香港和台湾,大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

不同的学者对生命教育有着不同的界定,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生命教育看作教育内容。从狭义上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观教育。王学风〔2〕认为,学校的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传授生命孕育和发展知识,让他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珍惜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培养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爱心。从广义上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即凡是与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刘济良等〔3〕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和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

另一种观点把生命教育看作价值追求。王北生等〔4〕认为,现代教育过于强调使人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而这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即构建生命意义和提升价值,人们接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因此,生命教育应重视培养人的心灵,构建完整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健全人格。张美云〔5〕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其内涵基本上由生命决定,所以应该从生命的特征及生命存在的不同领域来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6〕。

上述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各有侧重,但二者在实践中却不可分割,教育内容的目的是实现人们的价值追求,是价值追求的基础;价值追求指引着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内容的导向。因此,既要在价值追求的高度理解生命教育,注重对人们心灵的关注和人性的陶冶,引导人们超越物质满足,获得精神的提升,也要具体把握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生命知识和价值的教育,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

2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等。这些理论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不仅从理论层面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而且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实践意义,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

2.1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柏格森等。尽管生命哲学具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其提出的生命本体论和对生命冲动的强调,都对教育具有启迪意义。生命哲学倡导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凸显了教育对象生命的完整性和发展性,指出生命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非连续的和机械的。这种教育理念把促进个体生命成长、提升个体生命质量、发挥个体生命潜能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思想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转移到法国,20世纪60年代传入美国。尽管“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把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割裂开来是不科学的,但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主观能动性,倡导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些观点对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启示作用。此外,存在主义重视对死亡的研究,为生命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种奠基作用主要却是通过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现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重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哲学上几乎都持存在主义的观点。

2.3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70年代迅速崛起,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性善论,对人性持乐观态度,倡导自我实现。Maslow〔7〕认为,只有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实现或人格的健全发展才是最合乎人性的价值选择,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此。张其志〔8〕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进而构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的人性化设计。这些观点均对生命教育有启迪作用,但人本主义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人性层面,没能清晰地解释生命的意义,生命伦理学则做到了这一点。

2.4生命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是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一门交叉学科。生命伦理学的研究焦点是人及其生命价值,包括生命标准的界定、生命价值的讨论、对临终关怀的倡导等内容。生命伦理学的目的在于发展生命、完善生命、追求理想生命,不仅从理论建构上拓展了生命教育的内涵,也极大地丰富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内容。

3 老年人生命教育

3.1内容 目前国外生命教育多集中于吸毒等异常行为,而国内生命教育主要面对学生群体〔9,10〕。老年人生命教育是把老年教育和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从教育学角度划分,老年人生命教育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老年人生命教育又属于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范畴〔11〕。段瑞雪〔12〕认为老年人生命教育一种教育活动,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与潜能,全面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以期实现老年人的生命与自身、他人、自然及社会达到和谐。

开展老年人生命教育有利于老年人正确理解生命,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的生死困惑,减少其由死亡带来的精神痛苦,有利于缓解老年人的无归宿感和孤独感,进而使其生活幸福〔13〕。开展老年人生命教育,首先要进行死亡教育,解决人们渴望生命更长久与死亡的不可抗拒性之间的矛盾,这对老年人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一般都有死亡焦虑,国外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患有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老年人死亡焦虑程度更高〔14〕,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15〕。研究发现,有效的死亡教育能够使人们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减少对死亡的害怕和焦虑〔16〕。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一般具有畏言死亡的心态,回避反而加强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里,就造成了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因此,应该打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使老年人认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正是由于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有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死亡哲学体现,《列子》中“生不如死,死不知生”,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都表达了对死亡的正视和对生命内涵的追求。虽然死亡造成的肉体和有形财产的丧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创造的无形的价值和财富并不会消失。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已经生儿育女,实现了血缘家庭生命的超越,老年人还可以在有限的生命内创造出无限的精神文化财富,达到超越死亡的目的〔17〕。

此外,应普及养生长寿的知识,科学地指导老年人的饮食习惯、睡眠规律、娱乐活动等生活习惯;讲解老年生理学、老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开展一些传统文化类活动,陶冶情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2形式 老年人生命教育形式较为简单。目前主要有老年大学和社区服务两种方式,老年大学可以开展各种课程,进行较为系统的生命教育,但受众较少;通过社区服务,虽然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广大老年人,但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教育系统,效果并不理想。应该将二者结合,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以社区为单位,定期举办活动,以更好地开展老年人生命教育。

3.3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对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仅局限于对西方生命教育理论的引进和诠释,缺少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联系,尚需要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虽然有研究者探讨了临终关怀中的心理问题〔18〕,分析了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19〕,但临终关怀不同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长期系统的教育,临终关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此外,虽然有些文献论述了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开展老年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12~14〕,但对具体实施老年人生命教育的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

目前老年大学一般都开设医学保健类的课程,但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岳瑛〔20〕认为完善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退休准备教育、生活适应教育、死亡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内容。张亚苹〔21〕进一步将生命教育理念纳入老年大学课程,强调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此外,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较为单一,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研究比较了普通说教、根据经验的和无意识的三种方法降低人们的死亡焦虑,结果发现,基于经验的形式能够更有效地减少人们的死亡焦虑〔22〕。因此,在以后的生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科学知识与具体的经验相结合,以个案的形式或者现身说法的方式展开教育。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研究多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访谈法,缺少纵向的跟踪研究,并不能有效地研究生命教育对老年人的长期影响。在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个案访谈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追踪,结合横断研究的结果,综合考察生命教育对老年人的积极影响。应该根据中国的现状,结合社区建设,开展城市老年人生命教育,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老年人生命教育。还有研究认为目前对死亡教育的研究忽视了专业的医疗人员和心理医生〔23〕,这些老年人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异于常人,未来研究应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对其针对性的进行生命教育。

4 参考文献

1谢保群.终身教育体系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课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202-4.

2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6):52-4.

3刘济良,李 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12):24-5.

4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16-9.

5张美云.生命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6Hawthorne G.The social impact of Life Education:estimating drug use prevalence among Victoria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statewide effect of the Life Education programme〔J〕.Addiction,1996;91(8):1151-60.

7Maslow AH.A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 Rev,1943;50(4):370-96.

8张其志.罗志斯的创造性教育思想简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4):14-8.

9郑晓江.生命教育事业的回顾与前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3):5-9.

10王 平.生命教育的内涵、实践现状及其应然之路〔J〕.教育科学论坛,2011;(1):11-3.

11陈金香.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12段瑞雪.对老年人开展生命教育的设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5):41-3.

13陈金香.开展中国老年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6):112-4.

14Fortner BV,Neimeyer RA.Death anxiety in older adults:a quantitative review〔J〕.Death Stud,1999;23(5):387-411.

15Robert AN,Wittkowski J,Richard PM.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death attitudes:an overview and evaluation〔J〕.Death Stud,2004;28(4):309-40.

16Kang KA,Lee KS,Park GW,etal.Death recognition,meaning in life and death attitude of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death education program〔J〕.Korean J Hosp Palliat Care,2010;13(3):169-80.

17陈金香.试析当代中国老年人生死观与生死态度之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36-41.

18张秋霞.临终关怀中的心理问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04-6.

19路雪芹,白 琴.开展本土化临终关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3):299-300.

20岳 瑛.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4077-9.

21张亚苹.生命教育视阈下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98-100.

22Vargo ME,Batsel WM.The reduction of death anxiety:a comparison of didactic,experiential and non-conscious treatments〔J〕.Brit J Med Psychol,2011;57(4):333-7.

23Wass H.A perspective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death education〔J〕.Death Stud,2004;28(4):289-308.

猜你喜欢
老年人生命研究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