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龙 吴锦俊 段文俊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漏肩风”、“肩凝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通过运用针刀、手法联合中药治疗该病患者1例,疗效满意,现汇报如下。
王某,男,60岁。于2013年7月17日就诊。患者周身关节疼痛,尤以右肩背疼痛为甚,活动及遇寒后疼痛明显加重。伴随腰酸乏力,头晕,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盗汗,夜尿增多。查体:右肩背部无红肿热痛,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外展、外旋受限,后伸仅达臀部。肩前、肩后、外侧均有压痛。舌质暗红、苔白,脉沉细。辅助检查:X片显示“右肩部无异常改变”。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
2.1 针刀 用小针刀在喙突下 (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肩峰下 (肩峰下滑液囊及关节腔),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肌腱止点作切开剥离或纵行疏通剥离,如肩关节还有其他明显痛点,也可以在该痛点上做适当小针刀手术。在喙突的外下缘施行小针刀,刀口线与肱二头肌短头腱走向平行,垂直进刀,到达骨面,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如疼痛严重,可调转刀口线90度,切开肌腱和腱下滑囊壁,剥离2~3刀。
2.2 手法 患者取坐位,对肩颈及上臂周围的软组织进行拿、揉、滚,弹拨肩带诸肌起止点,按拿、点揉天宗、秉风、肩井、肩髎、肩贞等穴位,再配合患肢的外展、内收、旋转被动活动。最后托肘摇肩,肩关节旋转幅度由小到大,以搓、抖肩部结束治疗。嘱患者加强肩部功能锻炼,如手指爬墙、梳头等。
2.3 中药 由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辨证为:肾阴阳两虚;治法:调补阴阳;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10g,山萸肉15g,石斛10g,麦冬10g,五味子15g,石菖蒲10g,远志15g,茯苓15g,肉苁蓉10g,肉桂3g,制附片6g,巴戟天10g,青风藤10g,姜黄10g,炙甘草6g)。
经针刀、手法联合中药治疗2天 (2天为1个疗程)后,患者右肩部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明显得到改善。2个疗程愈,嘱患者避风寒,节饮食,加强肩部锻炼。
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风”,属于中医“肩痹”的范畴。主要是由于肝肾渐衰,气血亏虚,血不荣筋,加之肩部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导致肩部筋脉不通,气血凝滞所致。患者临床症状较多,寒热并见,既有关节痛遇寒加重之寒象,又有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之虚热象。《黄帝内经》认为男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患者正值此年龄段,肾之阴阳两虚,阴阳平衡失调。治疗上调补肾中阴阳,切合病机。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填补阴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且肉桂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源。四药相伍,阴阳并补,为君药。肉苁蓉、巴戟天补肾阳、益精血;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麦冬、五味子、石斛滋阴敛液,壮水以济火,共为臣药。肾中真阳虚衰,多痰多湿,火载痰升,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佐以远志、茯苓、石菖蒲交通心肾,开窍化痰。青风藤、姜黄祛风通络除痹;炙甘草调合诸药。诸药合用,共凑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交通心肾,除痹止痛之功效。而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不开刀的闭合性微创手术疗法,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针对本病,它可以松解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消除硬结条索、减轻组织压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解除血管神经卡压,达到消炎镇痛、恢复功能的目的。再配合理筋手法,通经活络、松解粘连、调和气血,从而调整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恢复肢体功能。
可见,运用针刀、手法联合中药治疗该病,能取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