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

2014-01-29 02:39张天峰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心存敬畏观念

张天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敬畏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心理基础。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树立敬畏观念,对于抵制各种诱惑,克服“四风”侵蚀,始终保持良好形象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在领导干部中倡导敬畏观念

倡导敬畏观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历史上,敬畏观念源远流长。传统儒家思想体现了对伦理道德的敬畏。南宋朱熹讲:“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方孝孺讲:“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敬畏观念传承不息,对于古代官员自律、慎独产生了重要作用。东汉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昌邑县令王密半夜前往送礼,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在一次离职时,僚属们为避人耳目,特意在晚间设宴相送,并赠送了一批礼品。叶存仁当即赋诗一首:“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杨震所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和叶存仁所说的“不畏人知畏己知”,充分体现了古代一些官员对道德、权力的敬畏,对自律、慎独的追求,至今仍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倡导敬畏观念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历程中,充分体现了无畏与敬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不畏强敌、不畏霸权、不畏艰难险阻;另一方面,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规律、对待群众、对待历史、对待权力等,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倡导敬畏观念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历经30多年不懈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干部队伍中出现道德滑坡、消极腐败现象,特别是“四风”问题较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这一切都与缺乏敬畏之心息息相关。有的党员干部对组织缺乏敬畏,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缺乏敬畏,漠视群众呼声,损害群众利益,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突出。有的对权力缺乏敬畏,以权谋私,权力寻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对法律缺乏敬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司法公信受到质疑。有的对道德缺乏敬畏,品德败坏、生活腐化。有的对规律、对历史缺乏敬畏,热衷追求短期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一句话,缺乏敬畏是导致领导干部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重要原因。倡导敬畏观念,对于解决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倡导敬畏观念,对于领导干部做到“三严三实”,对于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敬畏观念

敬畏组织。正确对待组织,是党员干部立身行事的前提。敬组织,就要信赖组织、忠诚组织、服从组织、奉献组织,为组织的事业奋斗终身;畏组织,就要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始终与组织同心同德。

敬畏群众。敬群众,就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始终信赖群众、依靠群众,诚心诚意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畏群众,就要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敬畏道德。领导干部对道德要保持敬畏之心,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警惕失德失范。舆论是对道德的主要约束,以舆论为镜鉴,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务求经得起舆论监督。

敬畏法纪。我们党是靠远大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神圣不可侵犯。身为领导干部,必须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奉公守法、公正廉明、洁身自好,绝不触犯党纪国法的“高压线”。

敬畏权力。身为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握有一定的权力,一定要认识到,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权力的本色是为民。权力这把“双刃剑”,用之于民善莫大焉,用之于己贻害无穷。始终对权力心存敬畏,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敬畏历史。中国古代自汉武帝开始,就有史官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政务得失,称之为“起居注”。史官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皇帝不能干预。《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先后向房玄龄、褚遂良索要“起居注”查看,都遭到拒绝。封建社会的皇帝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但也有敬畏,那就是敬畏历史。“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价。领导干部要对历史心存敬畏,努力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敬畏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领导干部要敬畏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向专家求教,老老实实搞好调查研究,确保科学决策、正确决策,务求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怎样增强领导干部的敬畏观念

强化纪律。一要增强组织的权威性。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强化组织权威,以使党员干部敬畏组织。二要增强群众监督的有效性。深入推进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以使党员干部敬畏群众。三要增强法纪和道德的严肃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纪律面前没有例外,违法必究、执纪必严。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激浊扬清,抑恶扬善,以使党员干部敬畏道德。四要增强干部工作的导向性。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方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五条标准”选用干部,引导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锤炼道德品行。树立科学的考核导向,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干部,从而使党员干部增强对权力、历史、规律的敬畏。五要增强领导干部的示范性。领导干部不仅要心存敬畏,还要努力做一个干部群众敬重、信服的人。科学领导、正确领导,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公道正派、廉洁自律,依靠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赢得干部群众的敬重和信服。

增强自觉。敬畏观念产生的内因是认知。一要坚定政治信仰。我们共产党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有政治信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二要丰富知识阅历。知识越丰富,越是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越是懂得敬畏。加强理论武装,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发展观,从而树立正确的敬畏观。三要勤于自省自警。发扬“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勤于自我批评,勇于接受批评,清醒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以谦虚、敬畏之心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

猜你喜欢
心存敬畏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心存美好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健康观念治疗
心存高远 脚踏实地
敬畏先烈
陈正元 心存感恩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