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超声表现与病理分析

2014-01-29 10:06王艳华贺立新宋晓燕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涎腺样癌实性

王艳华 贺立新 宋晓燕 张 帆

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中年或中年以上为发病高峰,女性多于男性,约占2/3,90%发生于腮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少见[1]。病理学分为高、中、低分化3型,以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预后最差,手术切除后常复发、转移[2]。有关黏液表皮样癌的超声诊断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超声图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收集2007~2012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住院、经术后病理诊断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22例,其中女性15例,男性7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50.3±6.5岁。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11例、低分化5例、中分化6例。

2.仪器与方法:使用的仪器为GE公司的Voluson 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频率为(10~14)MHz。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用直接探查法对病灶部位进行连续纵、横等多切面扫查,二维超声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等,同时用探头按压、推移肿瘤进一步观察其质地和活动度,并叠加彩色多普勒观察肿瘤血流信号情况。CDFI血流信号分级采用Adler半定量:0级:无血流信号;Ⅰ级: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Ⅱ级:一个切面上1~2条血管,且长度小于病灶的半径;Ⅲ级:3条以上血管或网状血流。

结 果

22例黏液表皮样癌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腮腺15例、颌下腺4例、小涎腺3例,肿瘤大小直径11~40mm,平均直径28.03±11.41mm。22例病例超声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回声,其中11例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边界尚规整,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其中7例内部为均匀实性回声,另4例以实性回声为主,局部可见囊实性回声,血流均呈0~Ⅰ级(图1)。5例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形状不规整,边界不清,均以不均匀实性回声为主,后方回声轻微减低,其中2例病灶内见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血流均呈Ⅱ~Ⅲ级(图2)。6例中分化黏液表皮样癌超声为实性低回声,声像图趋向于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图3)。

图1 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

图2 中分化黏液表皮样癌

讨 论

黏液表皮样癌发生率居涎腺癌首位,其组织发生认为来源于排泄管的储备细胞或闰管-腺泡的储备细胞,腭部或口腔发生者,除来自小涎腺外,也可能来源于口腔黏膜上皮,而发生于颌骨中央者,可来自陷入下颌骨中的磨牙后腺组织、下颌骨内异位腺体及颌骨内含牙囊肿上皮衬里中的黏液细胞[3]。根据3种主要细胞成分(黏液样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的比例及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分为高分化、低分化及中分化3类。高分化的黏液表皮样癌具有大量黏液细胞构成的腺腔、囊腔或乳头状囊腺结构,以及成熟的表皮样细胞。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由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形成实性上皮团块,黏液细胞及囊腔较少。中分化介于两者之间。

图3 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

黏液表皮样癌具有涎腺肿瘤常见的灰阶声像表现:良性者形态规则、有或无包膜、界较清,内部回声均匀;恶性者形态不规则、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散在斑点状钙化,周边多有浸润[4,5]。囊腔的有无可改变局部回声强度。肿瘤性病变尤其是恶性肿瘤多有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增多,其能刺激毛细血管的生长,为肿瘤生长提供血供,这一现象成为超声应用CDFI技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基础[6]。本文通过对22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认为,不同分化程度的黏液表皮样癌的声像图是有具体差异的。与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相比较,高分化者病理解剖于实性区常见微小囊腔,但过于微小的囊腔声像图无法显示,本文所检病例仅4例可见囊性超声图像,但微小的腺样和囊性结构降低了肿瘤组织的实性组织密度,使高分化者回声强度明显弱于低分化者。相反,低分化者病理组织结构中表皮样和中间型细胞癌细胞较丰富,有黏液样细胞构成的腺样结构较少,甚至缺如,导致其瘤体密度明显高于高分化者,所以回声较强,有时可出现轻微的后方回声衰减。此外,低分化者的浸润性生长和瘤体疾病的坏死及坏死后钙化,也可使其在声像图中显示与高分化者明显的不同。CDFI所显示瘤体内血流量及血管的分布与走形,也是鉴别高低分化的重要超声指标。虽然超声声像图对于高、低分化者有着较好的鉴别能力,但是临床表现也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中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如出现明显的疼痛、麻木、面瘫等神经受损症状,低分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强[7~9]。

鉴别涎腺肿瘤良恶性的最主要的标准是肿块边界是否清楚,边缘是否规则,包膜是否完整及内部回声是否均匀等,但仍有部分恶性肿瘤漏诊或误诊,如转移瘤和淋巴瘤。而彩超的出现对良恶性的鉴别提供了更多信息,这主要基于肿瘤内血流丰富程度、分布情况以及瘤内血管的多普勒频谱分析三者综合判断。在涎腺肿块中,除非何杰金淋巴瘤外,大多数原发或转移的涎腺恶性肿瘤都是多血管性,有较丰富的滋养血管进入瘤内,且分布规则,而涎腺良性肿瘤相对血流信号少。肿瘤的血流分布即血供类型,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多形性腺瘤(混合瘤)多数呈典型的周边型供血,血流分布呈“提篮样”,此点对混合瘤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其他类型涎腺肿瘤无论良性、恶性,多表现为中心型供血。因此,单纯依靠肿瘤血供类型鉴别良恶性除混合瘤有特异性以外,其他并不可靠,还需结合血流信号多与少来判断,即便如此,良性肿瘤中的腺淋巴瘤有较丰富的血流,而少血管性恶性肿瘤的血流与混合瘤相似。于是,国内外学者对肿瘤内血流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发现瘤内动脉血流的峰值流速(PSV)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一定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超声理论的发展和诊断仪器的推陈出新,超声检查对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将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1 Ma R,Yu YQ,Li JT,et al.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a case report and a review of literature[J].J Res Med Sci.2012,17(9):886-889

2 汪海燕,杨宏宇,杨辉俊,等.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诊断与治疗[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8):477-479

3 史璐,陈新明,陈智,等.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Caveolin-1、PCNA的表达及意义[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7):596-599

4 高璐,柴松岭.108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16):72-73

5 姜静,李正斌,戴朝红,等.超声检查对腮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J].华中医学杂志,2007,31(6):491-492

6 Gong X,Xiong P,Liu S,et al.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s of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salivary gland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2012,114(3):382-738

7 Chan KC,Pharoah M,Lee L,et al.Intraosseous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a review of the diagnostic imaging features of four jaw cases[J].Dentomaxillofac Radiol,2013,42(4):20110162

8 王振荣,王振刚.新生儿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早期诊治[J].中国医刊,2012,47(9):83-85

9 Lopes MA,da Cruz Perez DE,de Abrea Alves F,et al.Clinicopatho logic and immunohisto chemical study of intraoral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4):622-626

猜你喜欢
涎腺样癌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基于SEER数据库的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分析
乙肝合并肝肉瘤样癌1例及文献复习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5例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分析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口腔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例分析
人β—防御素—2在涎腺肿瘤及涎腺炎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