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植酸转化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2014-01-29 02:14张庆芳邵忠财孟冬梅
电镀与环保 2014年4期
关键词:植酸耐蚀性酸盐

张庆芳, 邵忠财, 王 明, 孟冬梅

(1.沈阳理工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110159;2.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110869)

0 前言

近几年,镁合金材料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主要通过合金化设计和表面处理的方法来实现。目前常用的镁合金化学处理液主要有铬酸盐、硅酸盐、磷酸盐、稀土盐、高锰酸盐-磷酸盐、高锰酸盐、氟锆酸盐、植酸盐、锡酸盐、钴酸盐等溶液体系。化学转化处理因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膜层均匀、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复杂件及大件等优点,成为镁合金表面处理的重要方法[2]。镁合金植酸盐处理是一种新型无铬转化处理工艺。由于其转化膜具有耐蚀性较强、环境友好、原料易得、成本较低等优点,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3]。植酸(C6H18O24P6)是从粮食作物中提取的有机磷酸化合物。它容易在金属表面发生配位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单分子保护膜,能有效地阻止腐蚀介质渗入金属表面,从而起到防护作用[4]。

本实验将硼酸盐缓冲液与植酸组成转化溶液,并对镁合金在不同的pH值、温度、反应时间和植酸的质量分数下的成膜情况做了分析。之后,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优的实验条件。最后,对得到的植酸转化膜进行改良,以改善其耐蚀性。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基体材料为60mm×40mm×2mm的AZ91D镁合金,依次经过打磨、碱性除油、酸洗、活化等处理。之后,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化学转化处理,最终得到植酸转化膜。采用2%的硫酸铜溶液检验膜层的耐蚀性,以颜色由蓝色变为红色的时间为依据,时间越长,表明其耐蚀性越好。

1.2 膜层表征

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S-4800型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膜层的表面形貌。采用日本理学公司生产的多功能D/Max-2200型X射线衍射仪对膜层进行物相分析,衍射波长为0.154nm,步长为0.02°,扫描角度范围为10°~90°。

2 结果与讨论

植酸与镁在镁合金表面反应生成一种有机螯合物,由它形成的膜层对镁合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就是植酸成膜的原理。经全面考虑,以pH值、温度、反应时间和植酸的质量分数为本实验的因素,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因素水平。

2.1 pH值对膜层性能的影响

选取5个不同的pH值(2.0,3.0,4.5,6.0,7.5)进行实验。考察pH值对膜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pH值与膜重的关系图

图2 pH值与点滴时间的关系图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膜重和点滴时间随pH值的变化曲线都是抛物线,且都在pH值为4.5附近达到峰值。在酸性过强的条件下,膜的溶解速率大于生成速率,进而导致成膜困难。当pH值过高甚至偏于碱性时,植酸成膜反应较难发生,所以导致成膜缓慢。经过综合分析,确定正交实验的3个水平为3.0,4.5和6.0。

2.2 温度对膜层性能的影响

选取5个不同的温度(20,40,60,80,100℃)进行实验。考察温度对膜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温度与膜重的关系图

图4 温度与点滴时间的关系图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植酸转化膜的形成对温度的要求不高,温度高时反而使成膜变得困难,而且成膜性能差。温度与膜的性能成线性关系:常温时成膜容易且膜层较好;随着温度的升高,成膜越来越难,膜的性能也越来越差。因此,正交实验选择的水平为20℃,40℃和60℃。

2.3 反应时间对膜层性能的影响

成膜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膜层的厚度。膜层的质量按如下公式计算得出:

式中:mA为试样单位表面积的质量,g/cm2;m0为去除转化膜的试样镀后的质量,g;m1为有转化膜的试样镀后的质量,g;S为试样上转化膜的总表面积,cm2。

反应时间对植酸转化膜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选取5个不同的反应时间(1,3,8,13,20min)进行实验。考察反应时间对膜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膜重一开始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达到10min时增加趋于缓慢。通过观察镁块和表面孔隙测试,发现膜虽然变得厚重,但是膜不均匀且比较粗糙。这一点从点滴时间上反映了出来。由图6可以看出:点滴时间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先增后减。最终,结合文献和实验数据,选取3min,8min和13min为正交实验的3个水平。

图5 反应时间与膜重的关系图

图6 反应时间与点滴时间的关系图

2.4 植酸对膜层性能的影响

实验中植酸的质量分数分别取0.5%,1.0%,2.0%,3.0%和4.0%。考察植酸的质量分数对膜层性能的影响,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

图7 植酸的质量分数与膜重的关系图

图8 植酸的质量分数与点滴时间的关系图

由图8可以看出:膜层的耐蚀性随植酸的质量分数的增大先升后降。正交实验选择的3个水平为2%,3%和4%。

2.5 正交实验

2.5.1 初选优化工艺条件

以pH值、温度、反应时间、植酸的质量分数为本实验的因素,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因素水平。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镁合金植酸化学转化的最优配方,并以膜重、膜层外观、硫酸铜点滴时间为指标,评价工艺条件的好坏。

由正交实验确定的最优配方为:植酸3%,NaF 3g/L,H3BO340g/L,pH值4.5,常温,8min。

对原有的植酸进行改良,通过加入其他成膜物来提高植酸膜的耐蚀性、均匀性和外观表现。分别加入磷酸锌、锡酸钠、硝酸铈和钼酸铵进行实验,并记录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植酸膜改良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锡酸盐与植酸有相互抑制的效果;其他三种单独成膜物与植酸混合后,成膜效果均比各自的成膜效果有所提高。其中,稀土膜表现得较为良好。所以,最终确定的优化配方为:植酸3%,NaF 3g/L,H3BO340g/L,Ce(NO3)3·6H2O 5g/L,pH值4.5,常温,8min。

2.5.2 转化膜的结构及成分分析

采用XRD衍射仪对转化膜进行检测,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植酸转化膜的XRD图

由图9可以看出:植酸转化膜的主要成分为MgH10O24P6,CeO2和Mg17Al12。其中MgH10O24P6为螯合成膜物,CeO2是稀土膜,Mg17Al12为双相基体。除此之外,膜中还可能包含微量的C,N,Na。

通过SEM对单独植酸体系和添加铈的稀土植酸体系进行对比观察。植酸体系中添加稀土后,表面变得均匀,但裂缝增加。SEM结果如图10和图11所示。

图10 单独植酸体系成膜的SEM图

图11 稀土植酸体系成膜的SEM图

由图10和图11可以看出:硝酸铈的加入有利于膜层的生长,使膜层的裂纹较未加入硝酸铈前的明显减少。

3 结论

(1)植酸转化膜的配方为:植酸3%,NaF 3g/L,H3BO340g/L,Ce(NO3)3·6H2O 5g/L,pH值4.5,常温,8min。

(2)温度在60℃以上时,成膜困难。反应时间过长时,膜层质量差,而且膜层部分溶解;反应时间过短时,膜层太薄,耐蚀性差。植酸的质量分数过高时,膜层粗糙且孔隙较多。pH≤2和pH≥8时,成膜困难;pH值在2~8之间时,pH值越小,成膜速率越快。

(3)植酸转化膜的主要成分为Mg,Na,Al,O,P和C元素。添加磷酸锌后,膜变黑变密,耐蚀性有所提高;添加锡酸钠后,膜变薄,耐蚀性下降;添加钼酸铵后,膜变厚变密,耐蚀性略有提高;添加硝酸铈后,膜变得均匀,成膜速率加快,耐蚀性有所提高。

(4)镁合金表面吸附的植酸有机膜可以改善化学转化膜的龟裂问题,提高镁合金表面及化学转化处理后镁合金表面的耐蚀性,同时具有环保、无毒的特点。

[1]贺岩松,杨诚.镁合金在轻量化汽车中的应用[J].汽车工艺与材料,2002(6):25-27.

[2]霍宏伟,李华为,陈庆阳,等.AZ91D镁合金锡酸盐转化膜形成机理和腐蚀行为研究[J].表面技术,2007,36(5):1-3.

[3]高瑾,涂运骅,李久青.镁合金涂装保护体系失效特性及铬酸盐转化膜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5,17(3):169-171.

[4]EPPENSTEINER F W,JENKINS M R.Chromate conversion coatings[J].Metal Finishing,2002,100(1):479-491.

猜你喜欢
植酸耐蚀性酸盐
不同植酸磷/非植酸磷比例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双膦酸盐在骨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AZ31B镁合金复合镀镍层的制备及其耐蚀性研究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254SMo焊接接头耐蚀性能
饲料中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高铁酸盐的制备、性质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Ni-ZrO2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耐磨耐蚀性能研究
干平整对钢板表面耐蚀性的影响
磷钼钒杂多酸盐MxHyP2Mo15V3O62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Keggin结构杂多酸盐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燃油超深度脱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