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统计的局限及对策研究*

2014-01-30 04:40艾伟强初文章
中国卫生统计 2014年6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口径医疗卫生

艾伟强 初文章

我国的医疗卫生产业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

医疗卫生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货物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该产业具有“辐射带动产业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等特点,其快速发展不仅是维护居民健康、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产业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

1.从生产角度看,医疗卫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逐年提升。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估算,2002年,医疗卫生产业的增加值为2692.04亿元,到2007年,该指标的数值达到5841.3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6.76%,占GDP的比重由2.27%上升到2.32%。其中,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增加值从1914.89亿元增长到3550.1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3.14%,而该产业中其他行业的增加值从777.14亿元增长到2291.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4.14%。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产业的增速较快,并且非医疗卫生服务部分的增速要更快些。

2.从最终消费角度看,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货物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持续增加:2011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入院人数达到1.53亿人,比上年增加0.11亿人(增长7.9%),总诊疗人次数达到6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3亿人次(增长7.4%);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药品、医疗专用设备和器械等医疗卫生货物的需求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01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分别为343.3元和96.6元,到2011年,相应指标数值增长到969.0元和436.8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2%和18.3%,其中,药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增长较快。

3.从产业政策与结构调整角度看,医疗卫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较大。卫生总费用的发展规律显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应该逐渐增大。2010年,低收入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平均为6.2%,高收入国家该比重平均为8.1%。近五年来,我国卫生总费用虽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是,直到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才仅为5.1%,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9%)和印度(8.9%)的发展水平。另外,直到2011年,我国的卫生人员数量才仅为861.6万人,虽然近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2%,远高于就业人员的增长速度(0.38%),但是,目前我国的医护人员仍有1200多万人的缺口。早在2009年,财政部、卫生部等五部委就已经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我国政府应加大医疗卫生投入,逐步提高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以上各因素预示着我国医疗卫生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医疗卫生服务统计无法反映医疗卫生产业的全貌

现行医疗卫生统计的范围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特指“卫生和社会工作”门类下的“卫生”大类。之所以说医疗卫生服务统计无法反映医疗卫生产业的全貌,是因为医疗卫生产业不仅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同时还包括医疗卫生实物产品的生产[1]。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看出,医疗卫生产业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多达90余个,其增加值主要分散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等多个行业中,所以,医疗卫生服务统计难以将医疗卫生产业的增加值从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完全细分并汇总出来。总体上看,医疗卫生服务统计存在以下局限:

1.未能反映属于第一产业的医疗卫生生产活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为医疗卫生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例如,西药制品中用到的辅料(玉米等农产品)、中药制剂中用到的农牧产品和动植物等。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产业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总投入为58.9亿元,其中,农业占绝大部分,投入数量为58.2亿元[2]。

2.未能反映属于第二产业的医疗卫生生产活动。2007年,第二产业中总共有60个行业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提供了中间投入,总投入累计达到5965.3亿元,其中,医药制造业和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投入数量较大,分别为3767.6亿元和464.7亿元。数据表明:第二产业中不仅包括了医疗卫生生产活动,而且该活动的规模庞大,对医疗卫生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3.对属于第三产业的医疗卫生生产活动反映不全面。在第三产业中,除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外,医疗卫生产业还包括与医疗卫生生产活动相关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行业。2007年,第三产业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总投入为1151.4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投入数量较大,分别为449.4亿元、102.2亿元和55.8亿元。

全口径统计是医疗卫生服务统计的重要补充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现行医疗卫生统计是服务业统计,或者说是窄口径统计,远不能兼顾到医疗卫生产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鉴于医疗卫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应以医疗卫生生产活动为统计范围,尽快在中国开展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以摆脱传统服务业统计的束缚,将医疗卫生产业的各组成部分从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剥离出来,从而对医疗卫生生产活动进行无遗漏地统计。总体上看,开展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助于医疗卫生统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概念模式与核算框架,其下设的子体系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展开核算,医疗卫生统计体系也不例外[3]。在SNA(2008)中,核算范围划分的基础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该分类体系从全社会产品供给的角度,根据生产活动的同质性,将国民经济整体划分为若干个行业,正是这一规则决定了现行医疗卫生统计的范围只能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4]。但是,对于国民经济的某些重点领域,仅提供行业统计数据还远远不能满足各类用户的分析需要,也正是这个原因,决定了要从医疗卫生需求角度开展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通过对居民医疗卫生支出的调查和统计,使医疗卫生产业的实际规模和产出水平得到真实反映。因此,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是对现行医疗卫生统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2.有助于准确衡量医疗卫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常,人们极易将医疗卫生产业与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概念相混淆,并在对医疗卫生产业的分析过程中,使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相关统计指标加以替代,从而导致医疗卫生产业的经济价值被低估。产生此谬误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将医疗卫生统计与医疗卫生服务联系在一起的思维定势,即一提到医疗卫生统计,人们自然想到的就是以医疗卫生服务为核算对象。而事实上,完整的医疗卫生统计既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统计,也要包括医疗卫生货物统计,二者之和才是医疗卫生产业统计。因此,只有通过全口径统计才能够准确衡量医疗卫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有助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政策。目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医疗卫生产业的经济影响力,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从而推动其对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如卫生部、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所制定的医疗卫生政策能否切实地起到监督、管理和调节的作用。但是,由于现行医疗卫生统计体系的范围狭窄,导致相关政府决策部门无法掌握系统、完整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数据,这一问题已经影响到相关医疗卫生政策的科学、合理性。因此,通过开展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全面、准确和详实的基础数据,这对于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的对策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开展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不仅是强化医疗卫生产业化发展意识,促进医疗卫生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现阶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完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变中国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统计为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的几点对策建议。

1.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开展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统计机构的设置也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以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对于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而言,由于医疗卫生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单位复杂,在统计工作中需要综合协调各单位的行政记录和统计数据。因此,为了凸显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也为了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统计数据,建议由国家统计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启动“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项目,并组建负责该项目的专门机构。

2.明确统计范围,制订医疗卫生产业分类体系。医疗卫生生产活动涉及到众多基层单位和经济行为,如果没有一套统一定义的概念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

医疗卫生产业的全面统计。其中,医疗卫生产业分类是概念体系的基础,其为相应的统计体系提供了统一的调查范围和统计口径,也为其他各子体系提供了规范的结构框架。目前,我国缺少科学、统一的医疗卫生产业分类标准,各地区、各部门对医疗卫生产业的界定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疗卫生产业统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公众对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状况的客观认识。因此,应在准确界定医疗卫生产业概念的基础上,明确医疗卫生产业的统计范围并制订相应的分类体系。

3.借鉴国际标准,编制卫生卫星账户。近年来,OECD、Euro stat和WHO等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针对如何开展医疗卫生产业的全面统计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开发卫生卫星账户,并积累了重要成果,包括:卫生账户体系(2000)、国家卫生账户(2003)和卫生账户体系(2011)等。在最新修订的SNA(2008)中,卫生卫星账户以附属账户的形式被正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5]。由此可见,编制卫生卫星账户是开展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的重要方法,也是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与实践推向深入的重要途径。

4.设计调查制度,定期发布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数据。现行的《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是1999年2月由卫生部颁布并实施的,在第三章中规定了医疗卫生统计的调查制度,主要包括定期报表制度、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制度等。在设计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的调查制度时,应以既有的规定为基础,并加以补充完善,例如,在企业一套表的设计上加入医疗卫生产业的相关内容,并将其纳入经济普查的范围等,从而建立以基层单位为基础的全国医疗卫生产业统计数据库,以此试算我国现阶段医疗卫生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并将分析结果定期向社会发布。

5.加大投入力度,全方位支持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工作。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全口径医疗卫生产业统计工作能够高质量地开展,需要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医疗卫生统计从业人员的力量,例如,配置更多的人员,并对相关人员开展专门培训等;另一方面要提供充足的财力和物力保障。只有通过全方位地支持,才能使该项工作开展得更为细致,方法研究得更为深入。

参 考 文 献

1.蒋萍,刘丹丹,王勇.SNA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心框架、卫星账户和扩展研究.统计研究.2013,(3):3-9.

2.蒋萍,田成诗,尚红云.中国卫生行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王亚菲.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与中国经济增长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王勇.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回顾与展望.统计研究.2012(8):65-73.

5.联合国等.国民账户体系(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口径医疗卫生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步枪口径之争(下)
步枪口径之争(上)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大口径超高附塔管线安装技术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