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固沙治沙构筑生态防护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2014-01-30 21:08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防沙武威治沙

赵 君

(武威市凉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甘肃 武威 733000)

甘肃省河西走廊是中国主要的沙尘源区之一,突出表现为沙尘暴危害加剧,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1993年5月5日特大黑风暴给河西走廊的武威造成了惨重损失,也对国家的生态安全、社会和谐等构成了严重威胁。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武威民勤绿洲,是干旱荒漠区遭受沙尘暴影响的典型地区之一,作为天然屏障,数千年来顽强地阻隔了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汇合,扼住了沙漠的喉咙,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近年来,受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侵蚀的影响,这里的沙漠化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加剧发展,“沙进人退”的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当地部分群众因无法生存而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民勤绿洲被两大沙漠逐步蚕食,有湮灭消失的危险。若民勤绿洲消失,将改变大气环流的模式,中国北方整个气候将受到沙漠效应的左右,并将持续影响到南方,从而造成不可想象的环境灾难。如果没有民勤绿洲,沙尘暴就不是一年数次或十数次,而是北方气候中的常态。因此,构筑生态防护体系,阻止两大沙漠汇合,治理武威及民勤地区沙尘暴及沙漠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的紧迫性。

1 武威市概况

1.1 社会及自然概况

武威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汇处。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分为南部祁连山区、中部绿洲灌溉区和北部干旱沙漠区,地貌特征明显。武威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要冲,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12年被评为“中国葡萄酒城”。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三县一区,总面积3.32万km2,常住人口191.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2万人,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

武威属石羊河流域,其水系由8条上游支流及其汇集而成的下游石羊大河干流组成。流域现状水资源量为17.6亿m3,人均755 m3,约为全国的1/3,耕地每公顷平均4 050 m3,不到全国的1/6,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平均海拔1 683 m,多年平均降水量160 mm,且主要集中在7—9月,多年平均蒸发量2 020 mm,年平均气温7.8 ℃,年日照时数2 200~3 030 h,无霜期85~165 d,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1.2 沙漠区概况

武威南部祁连山林区水源涵养林功能脆弱,浅山干旱区水土流失严重,川区绿洲平原生态负荷过重,北部沙区植被稀疏、风沙肆虐,是全国出名的生态环境恶化、脆弱区。其北面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相接,荒漠化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6.5%,风沙线长654 km,重点风沙口240多个。两大沙漠沙丘面积约占71%,以流动沙丘为主,大多为格状沙丘链及新月型沙丘链,高度多在10~20 m之间,也有复合型沙丘链,高10~100 m,其中固定、半固定沙丘占沙漠面积的7%。沙漠西南部有部分植被覆盖,主要为麻黄、白沙蒿、油蒿、红砂及人工栽植的沙枣、白榆、花棒、柽柳等;沙漠中部、南部和北部洼地里植物生长较好,主要为蒿属植物。受荒漠气候和西北风的影响,沙漠以每年3~8 m的速度向西南推进,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对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

2 构筑生态防护体系的实践历程与建设成效

2010年以来,武威市把固沙治沙构筑生态防护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作为生态立市战略的首要任务,围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自加压力,调整了造林绿化的任务目标:2010年由8万亩(15亩=1 hm2)调整为13万亩,2011年调整为30万亩,2012年调整为35万亩。为保证任务目标落实,出台了《武威市生态屏障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这是武威市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实现“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2.1 探索起步实施阶段

2010年以来,武威每年春秋两季都召开全市造林绿化动员大会,部署造林绿化工作,市上四大班子领导每年都带领机关干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均狠抓植树造林,各县区主要领导具体组织、实地督导、一线指挥,市、县区、乡镇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造林绿化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技术人员蹲点包片、跟踪服务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了工作现场化、任务具体化、责任明确化,涌现出一大批“造林书记”“造林县长”“造林乡镇长”。全市造林绿化呈现出政策措施给力、规模声势大、督导工作实、质量标准高、绿化效果好的新局面。

2010—2011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465万hm2、封山封沙育林种草3.433万hm2,分别占“十一五”总量的74.6%、51.5%。

2.2 全面推进深化阶段

2012年,武威市组织实施了以民勤西大河、青土湖、龙王庙和古浪县民调渠沿线、凉州区洪水河两岸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辐射带动周边的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从10月30日到11月26日仅仅28天,全市数千名干部群众就完成秋冬季义务压沙造林6 730 hm2。高标准建立了333 hm2(5 000亩)以上的示范点3个、667 hm2(1万亩)以上的示范点6个,在治理规模、治沙网格设置、树种配置、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治理成效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民勤西大河、青土湖集中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示范区,集中展示了稻草高立式、草帘子黏土混合式和红泥浆沙障等12种材料共17种治沙模式,建设了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带。凉州区启动实施了“洪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工程”,在洪水河东岸将尽快建起一道防风固沙屏障,以从根本上改善武威城东沙漠离城只有13 km的脆弱生态状况;同时,采取“麦草沙障+梭梭”的技术模式,完成工程治沙造林1 400 hm2,并引进防渗、透气、保水性能高的生态透气防渗砂,采用“麦草沙障+生态砂+特色林果”的治沙造林新模式,完成生态砂治沙造林示范133 hm2。古浪县民调渠、金色大道沿线完成治沙造林2 767 hm2,并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与沙产业开发新思路,在民调渠沿线发展沙漠生态枸杞233 hm2,同时充分利用自然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补种、补播和围栏等措施完成封沙育林(草)6 000 hm2。

2012年,武威市完成人工造林3.098万hm2,占计划的129.08%,比2011年增长40.8%。其中建成特色林果基地1.776万hm2,占计划的133.2%,比2011年增长121%;封山封沙育林1.527万hm2,义务植树1 042万株,通道绿化1 128 km。2013年完成人工造林3.331万hm2,2014年完成人工造林4.211万hm2。2012年以来,武威沙尘暴天气数量明显减少,特别是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民勤县,发生沙尘暴的次数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果。

3 构筑生态防护体系的做法与思考

武威确立了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明确提出要有打持久战、长期防治的准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设农田林网,保护天然林,封山育林,努力营造绿色家园;加大治沙力度,封沙禁牧,开发沙产业,推进防沙治沙示范带建设。通过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构筑起了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3.1 树立新理念,实施新模式

武威以重点生态区位治理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重点生态项目实施为抓手,结合市情,提出并实施了“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 生态防护治理模式,统筹治沙和造林,突出沙漠锁边、林业重点项目建设、绿洲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及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大重点,强力推进生态屏障行动。为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确定并实施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些新理念、新模式的提出与实施,为构筑生态防护体系、治沙固沙确立了明确方向。

3.2 大力发展沙产业,建立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武威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思路[1],将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发展沙产业,提升经济效益,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参与到沙漠的治理和管护当中,做到了富民增收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并进。充分利用纬度、土地、光照等自然资源优势和适宜葡萄栽植的沙性土壤条件,不断扩大酿造葡萄栽培面积和规模,将武威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葡萄酒城”,为以葡萄酒为主的“液体经济”首位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壮大奠定了基础。

勇于进行机制创新,通过落实治沙责任主体,推进沙产业,大力发展肉苁蓉、麻黄、甘草等沙生药材,使曾经被视为“只投入、不产出、无甜头”的治沙与特色药材种植等富民产业完美结合,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更多农民转型成为专业的治沙工人,并依靠治沙富裕起来,群众在生态治沙中通过投工投劳增加收入的同时,在沙产业发展上同样得到经济收益,达到了治理与利用双赢的目的,形成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3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工业治沙”新思路

沙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工业、农业、交通、基础设施全方位配合才能完成。武威按照“系统论”和“统筹法”的原理,积极探索将治沙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融为一体,努力将沙产业的发展和防沙治沙技术应用有机结合,实行“工业治沙”。同时,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思路,主动与国际国内知名治沙组织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不断学习引进最新治沙科技成果,以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沙资源”,发展新型产业,提升武威防沙治沙工作及沙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认真开展各类防沙治沙试验,深入研究和探索治沙新技术、新手段,将固沙与造林相结合,在麦草方格中间植沙拐枣、梭梭、沙地旋覆花等[2],对传统机械固沙方式进行了探索、改进与延伸,为国内外治沙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4 改革治理机制,激发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

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将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民管护经营。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政府都制定下发了《关于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的实施意见》,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2012年完成承包到户治沙生态林6.98万hm2,并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同时完善造林绿化管理机制,大力推行专业队、专业公司造林,严格实行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验收报账制管理,既保证了造林绿化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5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应用和创新防沙治沙新技术

武威积极引进应用防沙治沙最新技术成果,创造出了“麦草沙障+梭梭”的治沙造林模式,走出了一条投资少、材料充足、治理效果好的防沙治沙路子。在民勤老虎口、青土湖、沙嘴墩等不同类型区域进行不同树种、不同条件下的治沙造林技术试验,筛选符合沙区实际、固沙效果显著、适宜同类地区大面积推广运用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创造了稻草高立式、草帘子黏土混合式和红泥浆沙障治沙模式。凉州区积极推进沙产业开发,推广了“麦草沙障+生态砂+经济林”的治沙造林模式;在特色林果栽培上,大力推广“一条通风带、一个标准坑、一筐农家肥、一株标准苗、一桶救命水、一幅保温(湿)膜、一种矮秆夏禾间作物”的技术措施;在技术服务上,建立了由省级专家、市级专家、县区工程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组成的林业技术服务团队。

3.6 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造林绿化投入

国家应将治沙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按项目建设进度分期投入;地方配套资金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分年度投入;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功能区补偿、扶贫开发等涉农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争取外资。各级财政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对“生态屏障行动”的资金投入,投入苗木费补助、农户减产补助、补植抚育费等费用,增加预算安排,确保“生态屏障行动”的顺利实施。2012年,武威市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和省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努力增加县区自筹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做到了工程项目资金持续增加、企业资金投入量增多、社会资金广泛聚集,为造林绿化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4 构筑生态防护体系的启示构想与对策建议

4.1 以沙漠锁边行动为主体,加快防风固沙屏障工程建设步伐

建议以民勤县西线、北线和凉州区、古浪县民调渠沿线为重点区域,通过造、封、管并举的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北部风沙沿线重点治理区、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草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至2016年,完成治沙造林4万hm2、封沙育林草6.67万hm2(100万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6.67万hm2。建成沿沙区长400 km、宽2~6 km的防风固沙生态防护屏障,治理重点风沙口28个,高标准建立10个万亩以上防沙治沙示范点、10个万亩以上封育精品示范点。大力开展沙产业开发,发展沙漠枸杞2 000 hm2,开发接种肉苁蓉4 667 hm2。在封沙育林草区外围,建立3~5 km封禁保护区,禁止人为活动,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4.2 实施好重点生态项目,大规模开展生态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三北五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国家级重点公益林补偿项目、武威市重点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项目、退牧还草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强力推进金色大道绿化工程和洪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建设工程。在2014年年底前,在洪水河沿岸完成人工造林4 067 hm2,使沿岸林地面积达到1.6万hm2,区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全面建成洪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形成武威城东绿色生态防护屏障。大规模开展生态林业项目建设,争取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武威市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市规划、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验、国家级民勤石羊河湿地公园建设、石羊河流域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建设。

4.3 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大力营造人工生态林工程

建议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林业建设为重点,完成人工营造生态林2万hm2。一是着力打造金色大道绿化景观大道和特色林果长廊,以核心区道路绿化、村镇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高质量打造核心区绿地系统。二是以凉州区西营灌区、清源片、金羊片、永昌片,民勤县绿洲灌区,古浪县黄灌区、井河灌区,天祝县华藏寺、打柴沟为重点,建设农田林网1.4万hm2。三是以G30线、双营高速、金武高速、民勤县民昌公路、凉州区荣华大道、各县区县乡道路绿化为重点,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力度,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完成通道绿化2 620 km。四是着力搞好各县区村镇绿化、企事业单位绿化、村庄外缘绿化,完成村镇绿化198个。

4.4 抓好两大体系建设,为构筑生态防护体系提供支撑

一是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县区、乡镇林业站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市、县区二级林业站标准化建设;加大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和谐林区、富裕林区。二是加强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通过重点课题研究,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科技示范区建设,技术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实现林业科技贡献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经济林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100%,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在林业各项建设中的应用率达到100%。

5 结 语

武威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采取有效举措,治沙固沙,构筑生态防护体系,打造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将武威建设成国家级生态恢复示范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市、全国优质酿酒葡萄基地,以期构筑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延松.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实践和发展[J].中国产业,2008(7):7-10.

[2] 毕超,周玉喜,赵云杰,等.库布齐沙漠半固定沙丘上2种草本植物的分布格局[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6):39-44.

猜你喜欢
防沙武威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重任在肩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武威出土西夏买地券的文体探讨
太中银铁路典型路段防沙体系及其防护效果试验研究